以上皆余一家之言,史学知识有限可能有些不符,欢迎大家指出错误不足。
嗯,我发表一下意见。
第二次也是宋主刘义隆不知道那根神经出了问题,要大举北伐,于是不顾群臣反对,倾全国兵力,多路向北魏进攻。
应该是元嘉27年后的那次吧,不是宋主刘义隆神经出了问题除了问题,是出于对拓跋焘攻打悬瓠城的报复。当时宋是元嘉治世,实力上升,而魏国拓跋焘也统一北方,力量雄厚(一个想北伐,一个想南下,不打仗才怪),小打小闹了几十年,终于爆发了大战。不过宋文帝也受了魏太武帝的来信侮辱而意气用事了。
北魏开始稍作退却,后来拓跋焘率军大出,宋各路军马上纷纷落败,溃不成军,拓跋焘追至宋都建康城下,隔江扎营。刘宋朝廷乱做一团,差点先演义一段“建康之耻”。拓跋焘审时度势,遗书宋主曰:吾来至此,非贪汝地,实望继好息民世代修好,现谴使求和亲。
当时宋军兵分两路,进攻滑台的宋军主力王玄谟部虽失败了,但柳元景、薛安都带领的宋军却打得很顺利,攻克陕县,进逼潼关。
拓跋焘打败王玄莫后也是乏善可陈,攻彭城不克,打盱眙不下,又受阻于长江,前有长江天险,后有宋军坚守城池,是他不得不退兵。而且回兵时还受到盱眙守将臧质的“尿酒”侮辱,连攻30多天也没攻下盱眙。这次大战双方都打得不太好,魏国不见的占了上风。
冯太后的确是一位大政治家,但北魏也有胡太后的荒淫误国。为什么作者只字不提?还有冯太后毒死了献文帝呢。
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和一系列改革,推动了北魏王朝政治和经济的向前发展,促进了鲜卑族同汉族的融合,使得鲜卑族进一步汉化。魏孝文帝是个开明君主,在各个民族融合,互学先进经验,推动历史发展方面,做过很大贡献。
确实如此,但迁都另一个后果是引起边镇将士的不满,是边镇大暴动的根源之一。
反观南朝汉人的一些皇帝,除了第一个刘峪还算是个不错的皇帝外,其他是一个不如一个,真应了鲁迅小说里九斤老太的一句话:一代不如一代。至于宋主子业的淫姐等迹行,比汉人一直鄙视的匈奴的陋习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帝刘义隆还是不错的。起码可以做魏太武的对手。可惜宋文和他的老对手一样,死于自己人之手。北魏国里鲜卑和汉族虽有合作,但隔阂还是很深,崔浩之死也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中国史书(现在的)都是南北朝平等,但金辽宋不同,金辽出了军事方面强之外文化经济哪比得上宋?历史家不能单纯用军事判断正统。可以说,金辽之于宋相当于蛮族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