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中式思维的五大逻辑缺陷
性别:女-离线 网民心态分析
(偶素专家偶怕who)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6
编号 229909
注册 2007-10-22
来自 网民心态分析研究所
家族 清谈社


发表于 2008-6-14 22:5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此类帖子的特性便是以己度人,而不晓得古圣先贤们推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本是哲学和思想学优秀著作的古代作品,硬要往逻辑学的模板里面套,可知强扭的瓜不甜,强行把一种学问用另一种学问的标准来衡量,又满心想要得出对自己有利的结论来,这样的学问之道,又有哪一点是符合所谓逻辑的呢?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网民心态分析
(偶素专家偶怕who)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6
编号 229909
注册 2007-10-22
来自 网民心态分析研究所
家族 清谈社


发表于 2008-6-16 18:1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这个帖子中某些人的选择性失明和故作清高,惺惺作态,实在让人佩服的紧。

辩论中有种技巧叫做“攻其一点”,当有人把楼主在知识上的贫乏和逻辑上的不严谨指出之后,当有人指出了楼主对于中国本身的哲学知识的缺乏和在对国外学术发展尚且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妄言所谓“中国这两千年的学术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只有孔孟老庄,没有其他的了!”这一完全没有根据,站不住脚的所谓理论时,楼主似乎只剩下拙劣的顾左右而言他,回避别人的指摘,却反而要用所谓“某人”如何如何来进行暗地里的冷嘲热讽,这样的辩论逻辑,也着实叫人叹息。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网民心态分析
(偶素专家偶怕who)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6
编号 229909
注册 2007-10-22
来自 网民心态分析研究所
家族 清谈社


发表于 2008-6-16 18:2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aj1971 于 2008-6-16 17:54 发表
QUOTE:
首先谢谢张兄的回复,虽然张兄与我持不同的意见,但明显为讨论与学问而来,不象某人。
对于张这种辩论方式,可有一比,就是如果A说B错了,但B不服,于是B就力证A也做错了,于是B就认为:“既然A也错,又或是A比我错得更厉害,于是我就没有错了,我是完善的”。
可惜,这只会最多证明A与B都错了,双方都要各要打50板的。请张兄三思。

此种所谓“对方辩友的话恰好证明了我方的观点”的拙劣台词,早就不新鲜了,没想到还会有人拿出来用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网民心态分析
(偶素专家偶怕who)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6
编号 229909
注册 2007-10-22
来自 网民心态分析研究所
家族 清谈社


发表于 2008-6-17 23:2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aj1971 于 2008-6-17 21:34 发表



这倒不一定,西方有时的悟,我看过英国人写过的一首诗《天真之兆》
一粒沙里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一座天堂。
把无尽放在手掌上,一刹那把永恒珍藏。

这是我记得不多的一首诗。



QUOTE:
“一花一世界”,出自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说“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语出《佛典》,昔时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罔措,惟迦叶尊者点头回应,与佛祖相视一笑,成就了禅宗的迦叶初祖。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这是出自华严经的典故,怎么也归不到英伦三岛上去

另外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QUOTE:
道是无极(虚)。无极生太极,即一(混沌);太极生两仪(阴阳),即二;两仪生三才(天地人),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生生不息,而成万物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网民心态分析
(偶素专家偶怕who)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6
编号 229909
注册 2007-10-22
来自 网民心态分析研究所
家族 清谈社


发表于 2008-6-18 13:5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aj1971 于 2008-6-18 07:13 发表





可能华严经有过,但英国人确实写过这样一首诗。你可以去查。

William Blake(1757——1827)

To see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确实是有这首诗,不过一个十八世纪的英国诗人的思想,和华严经来比较,试问何者在先,何者居后?

试问是此诗人参详了华严经而写出类似的句子?还是华严经引述了此诗人的句子?

似乎的确是一个不证而论的事情。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网民心态分析
(偶素专家偶怕who)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6
编号 229909
注册 2007-10-22
来自 网民心态分析研究所
家族 清谈社


发表于 2008-6-18 14:0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8-6-18 02:24 发表
无极而太极,所谓无极而太极是道家思想里“无生有”的思想延续,王弼贵无之论是老庄之正脉。道生一,这个道是无极,但无极不生太极,无极而太极,无极就是太极。就譬如道与气,朱子说,道与气那就不能分,硬要分 ...

谢狐仙指点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网民心态分析
(偶素专家偶怕who)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6
编号 229909
注册 2007-10-22
来自 网民心态分析研究所
家族 清谈社


发表于 2008-6-18 14:3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都没听过,都没看过,那就不要轻易下什么断言,说中国只有孔孟老庄,退一万步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也有其闪光点和许多精辟之处,难道这些著作,也有无数缺陷和逻辑问题么?

诸子百家之后,就独尊儒术?秦奉行的是法家,汉尊的是黄老,魏晋清谈,论的是道,宋明讲的是理学,阳明说的是心学,“罢黜百家”,独尊的哪门子儒术?

我倒是建议,目前你若是钻研所谓中式思维和西方的比较,不妨看看梁漱溟先生的书,梁漱溟先生关于东西方哲学的比较,很精辟,而文字浅近易懂,先多看书,再学人辩论,这才是正途。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至于颜氏家训就能让中国人不钻研数学,那还真的是高看了国人的觉悟了。

天工开物,梦溪笔谈,九章算术,梅文鼎,戴东原~~~~~~~

还是那句话,在说话回帖之前,先查查资料,查查字典,不要以自己的所知来衡量众人的所知,在没有确实的证据之前,不要轻易下什么断言。

看来你的历史知识主要还是来自电视连续剧哈,嗯,戏说一类戏码,的确害人不浅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网民心态分析
(偶素专家偶怕who)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6
编号 229909
注册 2007-10-22
来自 网民心态分析研究所
家族 清谈社


发表于 2008-6-18 14:4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aj1971 于 2008-6-18 14:31 发表





相传是诗人通过观察小孩子们玩泥沙,摘花斗草时的那种投入与快乐,有感而得。一定要抄你的华严经?就不可能是殊途同归?
再说,即使你能证明你的祖先无比光辉又如何?最多也只是祖先给你的荣光,你又 ...

我倒是很奇怪你的逻辑,祖上光辉难道不好么?难道一定要祖上沿街乞讨或者拦路打劫,我这一辈改邪归正,白手起家,才算光荣?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网民心态分析
(偶素专家偶怕who)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6
编号 229909
注册 2007-10-22
来自 网民心态分析研究所
家族 清谈社


发表于 2008-6-18 15:5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这帖快变成常识介绍帖了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网民心态分析
(偶素专家偶怕who)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6
编号 229909
注册 2007-10-22
来自 网民心态分析研究所
家族 清谈社


发表于 2008-6-19 13:5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益德张 于 2008-6-19 12:11 发表


我说的是如果中国古代根本没有逻辑思维方面的经典著作,那顶楼拿中国古代思想著作来批判逻辑缺陷就是成立的。
而不是没有人举出中国经典的逻辑著作。
请勿偷换概念。



QUOTE:
古代中国也是逻辑学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
许多思想家曾研究过逻辑学方面的问题,如惠施、公孙
龙、墨翟、荀况、韩非等人,都有关于逻辑学的论述。其中
后期墨家所建立的中国古代“名辩之学”对中国古代逻辑
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墨经》中的《经上》、《经下》、《经说
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以及《荀子·正名》对
中国古代逻辑学的贡献最为卓著。

关于墨经中逻辑相关的具体内容,请参看前面红狐兄的介绍。

另外如果你想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介绍你这本书

QUOTE:
资料名称:《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册)》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冯契
资料格式:PDF
文件大小:23.13MB
语言:简体中文
上传日期:2008-04-01 13:41
上传者:xiejiang
资料说明:
冯契,原名冯宝?,1915年出生于浙江诸暨。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抗战爆发后,曾赴延安,并辗转山西、河北等地,参加抗日工作。1939年前往西南联大复学,1941年毕业。1941年至1944年在清华研究院读研究生期间,曾从学于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等。离开西南联大后,曾任教于云南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并在《哲学评论》、《时与文》、《展望》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与杂文。50年代初,开始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并先后兼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等,主编《哲学大词典》、《中国近代哲学史》;个人的哲学著作是10卷本的《冯契文集》。 自40年代开始,在半个多世纪的思想跋涉中,冯契既历经了西方的智慧之路,又沉潜于中国的智慧长河,而对人类认识史的这种沉思与反省,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及时代问题的关注。从早年的《智慧》到晚年的《智慧说三篇》,冯契以始于智慧又终于智慧的长期沉思,为中国当代哲学留下了一个创造性的体系。 以智慧的探索为中心,冯契的哲学思考涉及中国哲学史、认识论、价值论、伦理学、美学、逻辑学等各个领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其代表作是三卷本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一卷本的《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冯契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考察,侧重于揭示中国古代哲学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及科学的比较方法,冯契梳理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演进的历史脉络及其中的逻辑环节,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特点作了深入的分析。冯契对认识论作了广义的理解,认为它包括如下四个问题:第一,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第二,理论思维能否达到科学真理?或者说,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第三,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具体真理(首先是世界统一原理、宇宙发展法则)?第四,人能否获得自由,或者说,自由人格或理想人格如何培养?在冯契看来,中国传统哲学在关注前二个问题的同时,又对后两个问题作了更多的考察: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宇宙发展原则的问题,发端于先秦的名实之辩;理想人格如何培养的问题,发端于先秦的名实之辩,二者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史,正是在对这两个问题的考察上,显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就名实之辩而言,冯契认为,相对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较早地发展了辩证逻辑;每当中国达到总结阶段时,就有哲学家或逻辑学家对辩证思维的形式进行考察,提出辩证逻辑的原理,在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荀子》、《易传》、《内经》初步形成辩证逻辑的系统,到宋明,从沈括、张载到王夫之、黄宗羲,辩证逻辑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冯契进而指出,与辩证逻辑的早期发展相应,中国较早地发展了辩证法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以气一元论为基础,将道理解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辩证逻辑与辩证的自然观对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宇宙发展法则作了肯定的回答和多方面的考察。冯契的这一看法不同于所谓中国人“重人生轻自然、长于伦理而忽视逻辑”的流行之论,它在相当程度上深化了对中国传统认识论和自然观的理解。 哲学史与哲学的统一,是体现于冯契哲学研究过程的一个基本原则。对以往哲学的考察,总是处处渗入他的哲学见解,而他的哲学思考,又伴随着对以往哲学智慧的总结。这种总结,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智慧说三篇》中。《智慧说三篇》由三部相互联系的著作构成,即《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对认识论作了广义的理解,认为它不应限于知识论(theoryofknowledge),而且应研究智慧的学说,要讨论元学(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理想人格如何培养等问题。 按冯契的理解,广义的认识过程包括二个飞跃,即从无知到知的飞跃和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由无知到知的过程发端于实践中获得的感觉,这种感觉能够给予客观实在。冯契认为知识经验领域无非是以得自经验者还治经验,得自经验者即是概念,用概念来摹写和规范经验,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由此形成了知识经验。 如何实现从名言之域的知识到超名言之域的智慧?冯先生从理性直觉、辩证综合、德性自证诸方面作了考察。他区分了总名与达名,达名表示的是最高的类,总名所表示的是元学的理念,亦即大写的Idea,总名可以看作是达名的辩证综合,如时空范畴便是达名,当我们说在有限中揭示无限,在瞬间把握永恒时,便是以时空范畴作辩证的综合,以表述超名言之域。与辩证综合相联系的是德性的自证。理性直觉与辩证综合的主体是我,我不仅有意识,而且能自证其德性,亦即对自己的德性作反思和验证,在言行一致的活动中自证其德性的真诚与坚定。 可以看出,从无知到知,又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既是知识论的问题,又是元学或本体论的问题;以广义的认识论为基础,冯先生对知识论与本体论作了沟通,并由此展示了统一本体与现象、名言之域与超名言之域的独特思路。

链接地址:http://www.netyi.net/training/0d ... c-ac5b-95e8468214dd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网民心态分析
(偶素专家偶怕who)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6
编号 229909
注册 2007-10-22
来自 网民心态分析研究所
家族 清谈社


发表于 2008-6-19 15:3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aj1971 于 2008-6-19 15:06 发表
请楼上的细看这一段。


这种文化基因至今还在起作用。你会发现我们在课堂上搞“研究型”学习非常困难,许多老师完全摸不着门。这是可以理解的——他自己可能从来就没找到过“研究”的感觉。孔夫子的教学,总的说也不是研究型的,而是“传道”式的。研究需要有一种科学态度做支撑,并不单纯是个方法问题、形式问题。
古代文人很善于作文。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三篇课文文采都很好,《得道多助》和《过秦论》则堪称“极佳”。可惜作者往往把主要精力用在“作文”上,而不是用在“思考”上。文章花团锦簇,却经不起质疑。我们在文章中往往看不出作者的思考过程,作者侧重向我们展示、渲染他的结论,而不是严密的论证过程。显然,这种文章无助于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也无助于各种理论的进步和更新。我国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长期进步缓慢,不是偶然的。
我个人觉得,诸子百家中,比较注重讲道理和拿出证据的、比较注重思维过程的,是墨子和和荀子。他们的思想,应该是传统文化的珍宝。可惜后世他们的思想影响远远小于孔孟(这不是孔孟个人的责任,特此说明),否则中华民族的发展轨迹有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 本帖最后由 aj1971 于 2008-6-19 15:08 编辑 ]

怎么又拿出这么一段,这一段不是你转的那个什么岳阳楼备课教案的么?

远远小于?乃怎么知道滴?举出例子来嘛,不要空口说白话。

文章有各种写法,写文章当然是带着目的性的。

好比你顶楼转的此文,他最后的目的就是要建议在中国学校内开设逻辑课程,另外借批判所谓中式思维来批判一下中国的教育制度,顺便说明一下他周围的人在逻辑思维上面不如他,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恨铁不成钢,极度的痛心疾首啊。

那他这篇文章,结论正确无误?举证严密?可以帮助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各种理论的进步和更新?

麻烦您,想请教一下,您给说说,您看小说的时候,看戏说连续剧的时候,您是打算学习逻辑思维呐?还是打算拿来消遣解闷呢?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网民心态分析
(偶素专家偶怕who)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6
编号 229909
注册 2007-10-22
来自 网民心态分析研究所
家族 清谈社


发表于 2008-6-19 18:3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益德张 于 2008-6-19 18:25 发表



请先仔细看看前面我发的帖。我仅仅是针对张建昭说顶楼无的放矢却又不举证而说的。对于红狐兄他们,虽然在他们举出的著作是否算严密的逻辑著作这点上目前还不下结论,但至少对他们后来的论证方式没有什么意 ...

那么既然已经有人举证了,你还是对张建昭纠缠不放,这是什么道理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网民心态分析
(偶素专家偶怕who)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6
编号 229909
注册 2007-10-22
来自 网民心态分析研究所
家族 清谈社


发表于 2008-6-19 18:5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62 aj1971 的帖子

断章取义?最先把颜氏家训的一句话当作对中国读书人的圣旨的,把颜氏家训教导国人不要学习数学的理论提出来的,请问是不是阁下?

阁下数完颜氏家训里面关于数学的字数,说是只有几行,不足以证明颜氏家训对学习数学的态度是支持的,这个就不叫断章取义?

阁下请先看清楚是谁挑起的这场辩论,是你转贴了这篇文章过来,难道只允许赞同你的观点,不允许批评了?对于史籍的解读,难道不允许有歧义的产生?更何况对方是把这两句句子翻译过来了,而阁下呢?似乎只是在那里数数吧?

阁下现在似乎在辩论方面吃亏了,就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指责别人为辩而辩,那么请问阁下,怎样称你心意的辩论,不是为辩而辩呢?

首楼那些举出的例子,是否有做到全面分析,搞清楚古人写这些句子的来龙去脉呢?

在辩论过程中,稍不如意便甩手而去,说上一句你们在为辩而辩,所以我不跟你们说话了,这又是何等的气度,何等的辩论态度呢?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4 20:3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700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