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论项羽与韩信孰弱孰强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两人差距很简单,项羽的眼睛一直只盯着眼前的战场,韩信的眼睛则一直盯着整个天下局势。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QUOTE:
原帖由yaolei于2004-11-05, 11:58:33发表
你这个说的没有依据,项羽为天下主宰,什么时候只看战场了?
只是失败者资料少而已。

项羽确实曾经是天下主宰,但是他解决问题的方式仅仅是依靠战场决战,从来没有对全局有过任何判断,没有任何战略规划,这就是说他眼睛只盯着战场的原因。对于刘邦集团的各种行动,他有什么应对?无非是发兵而已,英布叛变就发兵进攻、田横叛变也是发兵进攻、彭越在背后袭扰还是发兵进攻。归根到底,项羽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进攻,结果还不是敌人越打越多,最后众叛亲离。

记载项羽情况的资料不算少,史上争夺天下失败的人多不胜数,但他们对形势判断如何、战略规划如何都有记载,偏偏项羽没有,难道全世界都和项羽过不去?别忘了太史公对项羽很有好感,还破例把他的传记定为“本纪”。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QUOTE:
原帖由yaolei于2004-11-05, 12:05:14发表
项羽和韩信对峙有两次,彭城韩信不为主帅,失败不为过。亥下韩信优势兵力优势战略算的上项羽不行?

垓下一战,项羽确实面对众多强敌,战败也没什么奇怪。但是刘邦可以多次败而不亡,项羽一败就死,连回江东召集旧部再起的勇气也没有,根本算不上称职的军事统帅。我们基本可以为他定性如下: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出色的战场指挥官,无能的集团领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QUOTE:
原帖由yaolei于2004-11-05, 18:45:00发表

QUOTE:
原帖由韦孝宽于2004-11-05, 15:41:02发表
[quote]原帖由yaolei于2004-11-05, 11:58:33发表
你这个说的没有依据,项羽为天下主宰,什么时候只看战场了?
只是失败者资料少而已。

项羽确实曾经是天下主宰,但是他解决问题的方式仅仅是依靠战场决战,从来没有对全局有过任何判断,没有任何战略规划,这就是说他眼睛只盯着战场的原因。对于刘邦集团的各种行动,他有什么应对?无非是发兵而已,英布叛变就发兵进攻、田横叛变也是发兵进攻、彭越在背后袭扰还是发兵进攻。归根到底,项羽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进攻,结果还不是敌人越打越多,最后众叛亲离。

记载项羽情况的资料不算少,史上争夺天下失败的人多不胜数,但他们对形势判断如何、战略规划如何都有记载,偏偏项羽没有,难道全世界都和项羽过不去?别忘了太史公对项羽很有好感,还破例把他的传记定为“本纪”。

项羽为天下主宰的时候,全是用兵?封诸侯不是策略,把刘邦堵在汉中不是计策,封将领打击原来的诸侯不是政治策略,关键是误信前人之言认为是胡闹。
  比如我问你,当时换了你又可以又什么好方法?比如彭越你不发兵又能怎么样?
   
  史记记载项羽是有一定个人取向的,这个承认吧?很多东西来体现项羽的豪爽与勇武,有些细节还是体现很多谋略,只是太零散,没有人注意。实际上楚汉的谋略真正记载有多少?范增没有人否认他的头脑吧?整个记载中他只有4次出计谋,韩信的计谋也很少,后人附会的很多。刘邦的计谋也大多是后人附会或研究的结果。
  项羽近来已经有很多人研究,也慢慢有了大致轮廓,比如菜九段的文章,没有人研究或自己没有看过不能说就是没有。 [/quote]
封诸侯恰恰不是使用策略,而是愚蠢。自己辛辛苦苦打下天下,结果建立了一个松散的联盟,各个国家之间都是平等的,项羽自己也是王,从法理上根本不高于其他王。选择各国的王也毫不顾及利益和法理。把自己名义上的主公芈心封到偏远地区,最后还杀掉,给人落下口实。把刘邦封到汉中,一没有履行约定,二又让刘邦部下普遍怀有要打回老家的斗志,又是愚蠢的举措。把对自己有过帮助、又没有什么大错的齐王田市贬成胶东王,却把他的部下封为齐王。还把自己封的韩王韩成杀掉,令张良完全倒向刘邦。这些举动只能说明项羽完全没有政治头脑,到某人口中却成了策略,岂不幽默?

把刘邦堵在汉中又成了计策?地方总要派几个人把守吧?偏偏派了章邯他们三个,世人都知道秦人恨他们投降送死了几十万秦军子弟,有情况的时候谁会为他们卖命?后来韩信下三秦的顺利不正好证明了他派章邯等人堵刘邦是愚蠢的吗?更重要的是,项羽根本没有对刘邦出击的可能性和力度有过足够的心理准备。

司马迁有个人取向,但在记载史实的时候不存在有所取舍。他的职业道德比郭、翦之辈强得多了。此外,如果你把谋略仅仅理解成演义上的“用计”,那就没什么好辨的了。张良、陈平使用了哪些奇谋,史册上记载也就那么几条,但本集团的结果是最好的证明;项羽对谋略的运用如何,他的结局是最好的证明。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QUOTE:
原帖由yaolei于2004-11-05, 18:54:16发表
刘邦和项羽的形式不同,刘邦有安定的后方,多次失败有人提供兵粮。地理形式上,有险要的地势可以和项羽对峙,项羽进攻刘邦不但要攻克险要地势,还要经过梁地,而梁地有彭越打游击战,骚扰粮道后路。英布传中随何分析的青清楚楚,后人怎么反而视而不见呢?
  而项羽当时的形式,多路诸侯会师,大本营的周殷背叛,这还能再打吗?
  回江东,这个历来有争议。不少学者认为是为了避免战火引到家乡,就算不是因为这个
整个编制军团的消失,回到江东有多少胜迹?

那么项羽为什么不能为自己建立一个安定的后方?失败时为什么一败而亡?为什么总是有人背叛?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任集团的领袖,失败还要怪客观原因?不愿让战火烧到江东的说法也够幽默的,战火都烧到大半个中国了,有志于天下者眼睛还盯着自己的家乡,无怪乎会被别人说“沐猴而冠”了。刘邦几次输得差点丢掉老命,还不是坚持下来了?如此看来,项羽的意志力远不如他的体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QUOTE:
原帖由桓大司马于2004-11-06, 12:00:07发表
某以为韦将军对“将”的要求太高了,太苛刻了。您那个应该是对“帅”的要求

所以,偶认为说项羽不止是优秀的战场指挥官,也是天下名将

项羽身为集团的领袖,现在用“帅”来要求他已经算低了。天下名将也算不上,对于单场战役项羽基本可以应付得不错,要掌握全局则根本不行,所以他最多只能算一个独当一面的战场指挥官,战场以外的任何事都超过他能力以外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QUOTE:
原帖由yaolei于2004-11-06, 14:23:42发表

QUOTE:
原帖由韦孝宽于2004-11-06, 11:30:51发表

封诸侯恰恰不是使用策略,而是愚蠢。自己辛辛苦苦打下天下,结果建立了一个松散的联盟,各个国家之间都是平等的,项羽自己也是王,从法理上根本不高于其他王。选择各国的王也毫不顾及利益和法理。把自己名义上的主公芈心封到偏远地区,最后还杀掉,给人落下口实。把刘邦封到汉中,一没有履行约定,二又让刘邦部下普遍怀有要打回老家的斗志,又是愚蠢的举措。把对自己有过帮助、又没有什么大错的齐王田市贬成胶东王,却把他的部下封为齐王。还把自己封的韩王韩成杀掉,令张良完全倒向刘邦。这些举动只能说明项羽完全没有政治头脑,到某人口中却成了策略,岂不幽默?

把刘邦堵在汉中又成了计策?地方总要派几个人把守吧?偏偏派了章邯他们三个,世人都知道秦人恨他们投降送死了几十万秦军子弟,有情况的时候谁会为他们卖命?后来韩信下三秦的顺利不正好证明了他派章邯等人堵刘邦是愚蠢的吗?更重要的是,项羽根本没有对刘邦出击的可能性和力度有过足够的心理准备。

司马迁有个人取向,但在记载史实的时候不存在有所取舍。他的职业道德比郭、翦之辈强得多了。此外,如果你把谋略仅仅理解成演义上的“用计”,那就没什么好辨的了。张良、陈平使用了哪些奇谋,史册上记载也就那么几条,但本集团的结果是最好的证明;项羽对谋略的运用如何,他的结局是最好的证明。

韦先生的学问一直让我佩服,这里怎么这么多偏见呢?
  封诸侯是权益之计,而且在降章邯的时候已经分好利益和地盘,诸侯才跟他进关,否则他凭什么让诸侯听他指挥?就是因为打败秦军?没有足够的利益,谁听他的?
  封诸侯是看自己的利益,不是什么道德,有关于不义不信什么这里不讨论。项羽在刘邦上是一生最大的失误而丢了天下。但是他把刘邦封在汉中不是谋略?让章邯堵他不是谋略和考虑天下形式?只是低估了刘邦,和刘邦的好运而已。
  对于怀王的问题,可以看我的新作。里面有分析。
  对齐王本就是对付田荣的,封齐将就是让他和田荣对抗。项羽封王的战略一直是大的势力分成几块,让他们互相矛盾,自己削弱实力(当然有人把他看成项羽走历史倒退,战国7雄不够,还封18个,这样读书实在没话说)。
  杀韩王是因为,项羽与之约让其限制张良不帮助刘邦,韩王伪约,项羽派其他人为韩王对付刘邦。
  
  你认为项羽封王没有什么名义的控制权,但是你想想各路诸侯有自己势力军队,你怎么控制?你要当皇帝谁服?不封王,诸侯一起打,死的更早。
  对秦地,你不派章邯派谁,实际刘邦出来的不是这么容易,项羽也不只是派章邯,还派了三万楚兵以及其他诸侯人马监视,关键后来这些兵力让项伯调走了。事实证明章邯对刘邦的抵抗超过任何人,主要是因为章邯的军队不在了,,手下都是新兵又少。


  史记没有取舍那可笑了,莫非司马迁什么都写到史记中?个人的取舍少不了。
  楚汉战争项羽的战斗几乎找不到多少,各路刘邦手下更是很少有和项羽交手的记录。今人考证,很多将领后来封侯却没有相应的战绩,不奇怪吗?
  谋略当然不是仅仅用计,这也是我反对项羽不懂谋略的地方。
  如果结局可以证明一切的话,那只能认为蒋介石无谋了。

既然承认是权宜之计,那么你自己上面说的策略、计策什么的就自己收回去吧。封诸侯本身没错,刘邦打了天下后也封诸侯,只不过经过没有政治头脑的人一弄,就成了一个笑话而已。封诸侯是一个利益分配过程,可惜利益分配是项羽的头脑所无法解决的。韩信拜将后对刘邦说的话,其中对项羽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
把刘邦封在汉中恰恰不是计策,而是失策。让章邯堵他犯了什么样的错误,韩信拜将后说的话也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殷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一段,说得明明白白,结果的确是三秦传檄而定。这样的失策,考虑了什么天下形势?连三秦的形势都看不清。有人偏偏看不见,还说是计策,真是幽默。

司马迁的个人取舍在哪些地方?如果有能支持你说项羽在策略上也有水平的话,不妨举出来,如果有项羽正面交锋击败韩信的地方,不妨也举出来。谁也不能把每次战斗都记录在案,但是决定局势走向的各场战役的哪一个没有记载?

项羽的结局可以证明项羽无谋,因为史册记载没有任何体现他谋略的地方,而他的所作所为和结局也印证了这一点。蒋中正的结局不能证明其无谋,世界局势、中国的经济政治情况和人心背向以及前线指挥官的能力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且蒋中正还不是在对岸有一块容身之地?光这点就比项羽强多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QUOTE:
原帖由yaolei于2004-11-06, 14:31:53发表

QUOTE:
原帖由韦孝宽于2004-11-06, 11:38:20发表

那么项羽为什么不能为自己建立一个安定的后方?失败时为什么一败而亡?为什么总是有人背叛?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任集团的领袖,失败还要怪客观原因?不愿让战火烧到江东的说法也够幽默的,战火都烧到大半个中国了,有志于天下者眼睛还盯着自己的家乡,无怪乎会被别人说“沐猴而冠”了。刘邦几次输得差点丢掉老命,还不是坚持下来了?如此看来,项羽的意志力远不如他的体力。

谁说项羽没有稳定的后方?项羽5年的楚汉战争,后勤哪来的?
  只是因为刘邦占据险要地势,项羽拿不下他,自己进攻又受彭越骚扰。最后,寒心在北边,以及英布在南边完成战略包围,实力耗尽而完。
  
项羽说的那句话,只是政治宣言,项羽的手下不想回家?项羽只是顺应大家的心愿,而且项羽要回去解决怀王。这里看我的新作。
  说项羽缺意志力也可以,反正他看败局以定,就不愿意苟生。个人想法不同,有人认为他是不贪生怕死,你认为他缺意志力。

前面说项羽有稳定后方,后面又说有彭越骚扰,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说什么没有?刘邦的险要地势是天然得来的吗?原来难道不是项羽的控制范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QUOTE:
呵呵,又看到韦先生了。有问题就一条条讨论。

一;权宜之计不是谋略?刘邦得天下后封诸侯是不是权宜之计?是心甘情愿的?
  我说过一点,如果你觉得项羽有哪些策略不对,你提出更好的建议。当然鸿门宴不杀刘邦我认为是失策。这个算了,其余的你说。

二:封章邯是最好的选择,事实也证明了是正确的。刘邦东进,各个诸侯左右逢源,就章邯一直和刘邦干到底,换了别人,项羽死的更快。

三:你说韩信说项羽一针见血,很多说的不错,也不少恰恰是空谈。比如三秦归心,完全是安慰的话,三秦既没有支持章邯,也没有支持刘邦。刘邦彭城失败后才解决章邯。刘邦定三秦后持续了1年的平叛。

四:司马迁的取舍很多,比如汉时候许多功劳很高的将领都没有其记载。项羽本纪中对其气概记载很多,但是别的都很粗略。楚汉战争基本没有多少关于项羽的言行及战争。
刘邦的军事才能也很高,但是史记几乎没有涉及。

五:结局说明不了全部问题,韩信结局很惨,没有人说他没有脑子。

六:蒋的问题你就知道有这么多原因,凭什么认为项羽没有呢?就因为蒋是近代,有资料看。史记太简略,太简单的看问题不是什么正确的方法。蒋有最后容身之地,还不是有国际环境,项羽是自己不愿意苟活,价值观不同

一、权宜之计不是谋略,是被迫行之而已,没有主动性。否则还叫权宜之计吗?

二、韩信说得了大话,也就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如果这样的结果还能证明封章邯是对的,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三、平叛一年又如何?章邯的残余势力在下三秦后还起到了什么作用?威胁了刘邦的侧翼吗?切断了刘邦的粮道吗?没有集中兵力完全消灭他第一是他已经不形成威胁,第二是抢占主动权。

四、刘邦的军事才能从他多次被项羽打败而不亡可以看出来,从善战的英布对他非常忌殚也可以看出来。项羽的战场指挥才能从他指挥的各项战役可以看出来,战略和政治上的无能从他对局势的应对也可以看出来。

五、结局说明不了全部问题,但可以说明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

六、简单举一点,蒋中正的行动要受到苏联和美国的制约,起码在东北,苏联的行动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早先日本的入侵也对局势起到了很大作用。当然如果你能论证出匈奴对刘邦起了很大帮助作用就当我没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QUOTE:
原帖由yaolei于2004-11-09, 22:21:47发表
[QUOTE=韦孝宽,2004-11-09, 17:19:49] [QUOTE=yaolei,2004-11-06, 14:31:53] [QUOTE=韦孝宽,2004-11-06, 11:38:20]
前面说项羽有稳定后方,后面又说有彭越骚扰,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说什么没有?刘邦的险要地势是天然得来的吗?原来难道不是项羽的控制范围?



呵呵,看来这里你没有搞清楚。

彭城是项羽的大本营,项羽和刘邦在荥阳对峙。中间经过梁地,受到彭越干扰。


关中从来都不是项羽的,在当时的情况下,项羽也没有办法住关中。 [/quote]
你没有搞清楚的是稳定的后方的概念。彭越曾对项羽的补给线造成极大威胁,也曾攻占过彭城,这种情况还说后方稳定,那么什么情况才是后方不稳定?

项羽可以把关中封给章邯等人,那么关中是不是曾是项羽的?为什么项羽不能进驻关中,刘邦却可以进驻关中?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QUOTE:
原帖由yaolei于2004-11-09, 22:45:36发表
[QUOTE=韦孝宽,2004-11-09, 22:29:47] [QUOTE=yaolei,2004-11-09, 22:10:46] [QUOTE=韦孝一;一、权宜之计不是谋略,是被迫行之而已,没有主动性。否则还叫权宜之计吗?

二、韩信说得了大话,也就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如果这样的结果还能证明封章邯是对的,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三、平叛一年又如何?章邯的残余势力在下三秦后还起到了什么作用?威胁了刘邦的侧翼吗?切断了刘邦的粮道吗?没有集中兵力完全消灭他第一是他已经不形成威胁,第二是抢占主动权。

四、刘邦的军事才能从他多次被项羽打败而不亡可以看出来,从善战的英布对他非常忌殚也可以看出来。项羽的战场指挥才能从他指挥的各项战役可以看出来,战略和政治上的无能从他对局势的应对也可以看出来。

五、结局说明不了全部问题,但可以说明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

六、简单举一点,蒋中正的行动要受到苏联和美国的制约,起码在东北,苏联的行动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早先的抗日战争,日本的入侵也对局势起到了很大作用。当然如果你能论证出匈奴对刘邦起了很大帮助作用就当我没说。

一:权宜之计刘邦一样用,刘邦多少做的不是?
  项羽虽然是权益之计,但是是双赢。项羽当时就那点兵,也没有地盘,又有个主子。利用军功,再用利益把诸侯将领绑上自己的战车,才得到诸侯门支持,进关中,封天下。
  否则,项羽不过是怀王的牺牲品而已。

二:不是说章邯对,而是相比之下比其他人强的多。

三:平叛没有资料说明全是章邯的势力,平叛说明刘邦没有这么得人心,对刘邦的威胁很大,萧何把未成年老人都送上战场了,楚汉后期,关中大饥,人相食

四:战略本来就很空泛,需要各种条件支持,否则都是空话,幸好项羽并非完全没有记载当时行为,细节还是有不少的。

五:~~`


六:匈奴对他没帮助。但是刘邦的军团有胡人,巴人,越人。 [/quote]
一、现在又说项羽的目的是把诸侯绑上自己的战车了,那么结果怎么样?

二、我记得你在上面说封章邯是对的?

三、送上去的人是为了平叛的?章邯的残余势力和其他叛乱势力(如果有的话)威胁大,刘邦还敢大兵出击?萧何的补给还源源不绝?笑话真是应接不暇。

四、细节不少,全都对他不利而已。

六、真幽默。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QUOTE:
原帖由yaolei于2004-11-09, 22:55:08发表
[QUOTE=韦孝宽,2004-11-09, 22:51:50] [QUOTE=yaolei,2004-11-09, 22:45:36] [QUOTE=韦孝宽,2004-11-09, 22:29:47] [QUOTE=yaolei,2004-11-09, 22:10:46] [QUOTE=韦孝一;一、权宜之计不是谋略,是被迫行之而已,没有主动性。否则还叫权宜之计吗?

二、韩信说得了大话,也就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如果这样的结果还能证明封章邯是对的,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三、平叛一年又如何?章邯的残余势力在下三秦后还起到了什么作用?威胁了刘邦的侧翼吗?切断了刘邦的粮道吗?没有集中兵力完全消灭他第一是他已经不形成威胁,第二是抢占主动权。

四、刘邦的军事才能从他多次被项羽打败而不亡可以看出来,从善战的英布对他非常忌殚也可以看出来。项羽的战场指挥才能从他指挥的各项战役可以看出来,战略和政治上的无能从他对局势的应对也可以看出来。

五、结局说明不了全部问题,但可以说明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

六、简单举一点,蒋中正的行动要受到苏联和美国的制约,起码在东北,苏联的行动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早先的抗日战争,日本的入侵也对局势起到了很大作用。当然如果你能论证出匈奴对刘邦起了很大帮助作用就当我没说。

一:权宜之计刘邦一样用,刘邦多少做的不是?
  项羽虽然是权益之计,但是是双赢。项羽当时就那点兵,也没有地盘,又有个主子。利用军功,再用利益把诸侯将领绑上自己的战车,才得到诸侯门支持,进关中,封天下。
  否则,项羽不过是怀王的牺牲品而已。

二:不是说章邯对,而是相比之下比其他人强的多。

三:平叛没有资料说明全是章邯的势力,平叛说明刘邦没有这么得人心,对刘邦的威胁很大,萧何把未成年老人都送上战场了,楚汉后期,关中大饥,人相食

四:战略本来就很空泛,需要各种条件支持,否则都是空话,幸好项羽并非完全没有记载当时行为,细节还是有不少的。

五:~~`


六:匈奴对他没帮助。但是刘邦的军团有胡人,巴人,越人。 [/QUOTE]
一、现在又说项羽的目的是把诸侯绑上自己的战车了,那么结果怎么样?

二、我记得你在上面说封章邯是对的?

三、送上去的人是为了平叛的?章邯的残余势力和其他叛乱势力(如果有的话)威胁大,刘邦还敢大兵出击?萧何的补给还源源不绝?笑话真是应接不暇。

四、细节不少,全都对他不利而已。

六、真幽默。 [/QUOTE]
一:结果是当时灭秦了,封了天下

寝室要断电,明天再回 [/quote]
结果是后来到处都是反对自己的诸侯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11-11 13:17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yaolei,2004-11-10, 11:36:36] [QUOTE=韦孝宽,2004-11-09, 22:51:50] [QUOTE=yaolei,2004-11-09, 22:45:36] 一、现在又说项羽的目的是把诸侯绑上自己的战车了,那么结果怎么样?

二、我记得你在上面说封章邯是对的?

三、送上去的人是为了平叛的?章邯的残余势力和其他叛乱势力(如果有的话)威胁大,刘邦还敢大兵出击?萧何的补给还源源不绝?笑话真是应接不暇。

四、细节不少,全都对他不利而已。

六、真幽默。 [/QUOTE]
一:什么叫做又说,从头到尾我都认为封天下是正确的。连带你说的结果一起回了,最后诸侯又背叛了他。
  诸侯背叛不正常吗?有利则和,无利则分。那些诸侯没有背叛刘邦吗?

  看问题你要是只看结果,就没有什么说的。政策随时都会变,谁一个政策一直不变?当时用这个策略是按当时的情况定的。后来失效只是情况的改变。

我问你,当时项羽巨鹿灭王离后,他不过是从怀王手中夺得部分兵权的将领,没有根基,地盘。天下各地都有诸侯各自势力,换了你你能怎么样?

   项羽正是利用大家一起想灭秦,以及各个援军将领的想要封地的心理。统率诸侯,成为诸侯的盟主,达到天下势力的最强。但是诸侯凭什么听他的,受他指挥,听他安排?利益而已。项羽灭秦后给他们封王是他们支持项羽的原因。在这个以后封王的信念下,诸侯一心,帮助项羽灭秦,压服刘邦,驱逐怀王。否则就凭项羽手中几万人,没地没粮。就算击败秦军又怎么样?回去受怀王指挥?
  至于后来诸侯背叛也是必然的,利益没有分配前,众人一心,排除一切障碍。到封王后,得到自己想要的。干吗还听项羽的?当然是为自己利益服务。有感觉不公的,要反项羽,有没有封到的要反项羽,有想取项羽而代之的要反。除了项羽忠心的,无路可走的,必须依靠项羽的其他都把项羽看做敌人。就像当年的秦政府一样。
  当时很多人都看的清楚,现在人反而都忽略了。


二:我说项羽用章邯是用对了。

三:老人小孩上战场说明关中的破坏严重。章邯的势力当然不大,但是对项羽来说抵抗刘邦到底好,还是封其他人直接投靠刘邦好?
有什么可笑的?你有更好的策略说出来,没有就不要笑话别人。

四:你看他失败,认为做的全是错的。当然看什么都对他不利。
五:没有什么幽默的。全是正史上的。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外的材料我要是用的话会说明的。 [/QUOTE]
封诸侯本身没错,只不过具体实施上一塌糊涂而已。那些诸侯后来背叛了刘邦,但刘邦处理得宜,最后没有对刘邦的局势形成大的危害,项羽则最后败亡,这就是区别。你也会说情况在变,那么情况变了的时候项羽的处理为什么这么差劲?你也会说封诸侯是利益分配,为什么项羽在利益分配上处理得这么差,造成了这么多隐患?不错,局势当时很多人都看得清楚,偏偏项羽看不清楚。

一会说封章邯对,一会又说是没有办法下的选择,自己的立场搞清楚没有?

老人小孩上战场是为了前线的楚汉之战,居然变成关中破坏严重。关中生产力下降,田园荒废是因为劳动力都上了前线打仗,居然变成是为了对付章邯。你说不好笑?除了章邯,项羽手下其他人个个都会见了刘邦就投靠?那还有仗可打吗?

我举苏联在解放战争中起到的作用做例子,你却把胡人、巴人、越人找出来了,不幽默吗?胡人、巴人、越人建立过强大的统一国家政权吗?胡人、巴人、越人在楚汉战争中起到了哪些决定性作用?不妨举出来看看。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5 11:5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105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