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论汉代中国的马鞍和马镫问题, 个人觉得有些毛病,欢迎指正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他/她的文集中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毛病不多,只有一个,那就是有了结论再找证据。

举个例子:

QUOTE:
既然如此,不惧戎马的刘邦为什么还迟迟不敢突围呢?对此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当时的匈奴骑兵已经装备了马鞍和马镫,对步兵具有强大的近战优势和冲击力,冒险突围只会导致全军覆没。

其实作者自己在上面已经写了,“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围高帝于白登”,主力并没有到齐。而且“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二三”,20到30%的士兵冻掉指头,加上其它因冻伤失去战斗力的,估计个5成以上不算夸张,这种状态能打什么仗?

还有,匈奴出现在西方人面前,是哪年的事了?类似的问题还有,不一一说了。而且作者经常偷换概念,马鞍和马镫并非同时发明的,是先有鞍,后有镫。而他在举出一些战例时总是说没有马鞍和马镫就不可能出现。但马鞍的设计在不断进步的,汉末出现的马鞍已经对骑兵有了很大帮助,虽然不如加上马镫那么安全,但骑兵冲锋已经没有问题了。

1974年在安阳出土的东汉末年全套马具,只有一个用于上马的原始马镫(上马就不再使用),长沙出土的西晋骑士俑情况也类似,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双马镫,对骑在马上的稳定性没有什么帮助。难道西汉初年匈奴已经有了马镫,400年后汉朝人和西晋人不仅无法改进它,连类似的东西都仿造不出?还是技术有了大幅倒退?考据不是万能的,有时甚至会闹笑话,但是忽视考据光用想象,或者先有结论再找证据,那笑话更多。亚洲地区的马镫出自两晋,这是目前最安全的结论,没有确凿的证据,还是别忙出惊人之语吧。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4 06:2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828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