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旁观者于2005-07-19, 19:33:27发表
二次都无功而回,他之后只能回南方继续打弱,平定南唐后还是攻北汉,将侧腰让给辽来进攻,辽是北汉的后台,宋祖是不知北汉问题的关键还是畏惧辽呢?在他征战天下里面就北汉这一场战斗有难度,但是他的表现很好吗?最后宋还不是靠的悬殊的整体实力把北汉拿下的。战略眼光有问题(辽迟早要打,为什么不先攻辽,当时南方差不多全平定了)。
说来说去又绕到这句话。
先弱后强还是先强后弱的问题,先弱后强是正常顺序,先强后弱有个取胜把握问题。如果你一定认为后周或北宋不管南方、不管北汉而直接取幽云就一定胜利,那我无话可说。
如果畏惧辽的话就根本连北汉都不敢惹,哪还会把幽云的收复作为统一的最终目标呢?等其它地方都平定之后再北伐绝对是最把握的。如果对于契丹这样的强敌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而妄想毕功于一役的话,那只能是个赌棍统帅。
赵匡胤的整军是建立属于自己的新军,将大量的地方军队组入中央,这是在冗兵。
这时候说冗兵过早了吧,北宋的禁军虽是中央军,但轮流戍边,不是都堆在京城的。宋祖时期禁军总数不超过二十万,且精锐善战,何来一“冗”字?
至于军队归中央还是归地方,柴荣没有吸取五代兵变废立成风的教训,没有采取措施防止将领作乱,正是他眼光短浅之处。
向训,韩令坤,张永德,符彦卿,慕容延钊这些久经沙场的将领都不被重用
别的由于种种原因没用上,不过也不耽误其统一进程。而慕容延钊在宋统一战争的第一战就是统帅,打完之后就病死了,还被封了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