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亦真亦幻说谣谶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8-10-29 10:58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当然,由于历史的惯性,民间对神秘的谣谶的敬畏,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就算是对谣谶的本质心知肚明的统治者,也很难完全对谣谶的传播嗤之以鼻。但以正史中记录的谣谶而言,这一时期的确收录极少,《宋史》为24史中篇轶最为浩繁的史书,但其所记载的谣谶却寥寥无几,和《后汉书》、《晋书》相比,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虽然谣谶继续在社会上悄然流传,但已经不复当年盛况了。

民间谣谶还是很多的

“点检做天子”,最有名的,应验了两次的谶语:
恭帝幼冲,太祖英主有度量,将士归心。将北征,京师諠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富室或挈家逃匿,独宫内不知。太祖惧,密以告家人曰:“外间汹汹若此,将如何?”太祖姊面如铁色,方在厨,引面杖逐太祖,击之曰:“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乃来家内恐怖妇女何为耶!”太祖默然出。(《涑水纪闻》)
太祖征李筠,以太宗为大内都点检。都民惊曰:“点检作天子,更为一天子地耶!”(《枫窗小牍》)


梁宝志铜牌记云:“有一真人在冀州,闭口张弓左右边,子子孙孙万万年。”江南主名其子曰弘冀,吴越钱镠诸子皆连“弘”字,期以应之,而宣祖讳正当之。(《杨文公谈苑》)

宣祖微时,道出杜家庄,避雪门外。庄丁见状貌英伟,延款饮食。久之,主人爱其勤谨,赘为第四女壻,遂生太祖、太宗。庄前旧有洼,名双龙潭,至是乃验。(《烬余录》)

天圣、明道间,京师盛歌曹门高一曲。未几慈圣受册,人以为验矣。其后慈圣与宣仁皆垂箔摄政,而宣仁实慈圣之甥。若曰曹门之高,当相继而起也。(《老学庵笔记》)

癸酉岁,庆元秋试,龚孟金□癸为考官,龚道出慈溪,忽梦有人以杯酒饮之,且作四字于掌。晓起便觉目视目□荒目□荒,及入院发策,第一道误以一祖十三宗为十四宗,于是士子大鬨。刘制使良贵亲至抚谕,遂权以策题第二道为第一道,久之始定,于是好事者作联云:“龚运干出题疎脱,以十三宗为十四宗;刘制使下院调停,用第二道为第一道。”明年度宗宾天,于是十四宗之言遂验。《齐东野语》


宋朝还有圣相李沆,出语成谶 真宗、王旦、寇准、丁谓,无不应验其语。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8-10-29 11:23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10-29 11:03 发表
检点做天子”,其实是篝火狐鸣之类,算不上啥。

而“有一真人在冀州”的谶谣的确神奇,偶本来打算在最后单独讲的,不过写到后面,发现篇幅忒长了,于是就扔掉了。

同样的,还有“代汉者,当涂高”、“五 ...

三红太不检点了,明明是“点检作天子”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8-10-29 11:59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点检作天子也不能与篝火狐鸣等同而语,篝火狐鸣是为了造势有预谋人为临时制造的。

而“点检作天子”传说在周世宗还在世时就有了,周世宗阅四方文书,发现一个木牌,上面就写着“点检作天子”,所以一回东京就把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拿下了,换作赵匡胤,正应其谶。
照此说来,即使陈桥兵变赵大是有预谋的,这个谶语也不是他们预谋的,不能与“大楚兴陈胜王”比。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8-10-31 21:57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绛橙子 于 2008-10-30 11:36 发表


有史学家认为,“点检做天子”的木牌牌(晕,差点也写成检点了。踩三红啊踩三红。)正是赵匡胤之党谋划的。当时的形势就是接任的必然是赵匡胤了。

宋代北周的事情很复杂,宋太祖肯定是谋划了很久的。

史学家认为也只是猜想,毫无实据。
我倒觉得,周世宗还活着的时候,赵大还不敢有那心思。
况且当时功臣宿将太多了,赵匡胤只能算个新秀。
王夫之的《宋论》说过,周汉唐等王朝开国之君还没称帝的时候,大家就已经知道天下是他们的了,因为已经看到大势所趋,他们至少是一方割据,有很强的实力。
而宋则不然,赵大不是割据,所掌握的也仅仅是一部分兵权而已,即使有预谋,也是很短时间内筹划的。
为了造势,在兵变前夕再次利用“点检作天子”的谶语说事,制造舆论,不过影响范围也只是京城而已。

我最奇怪的就是兵变的筹划者提出的“都城人心安,则四方自定”。
他们怎么会有这种自信,认为把京城搞定了,藩镇一定臣服。
看来藩镇在五代的大环境下也都麻木了,随便改朝换代吧,老子不在乎。
果然拿下京城之后只有三五个藩镇态度暧昧,其中又只有两个真正起兵反抗。
更奇怪的是刚刚被周世宗夺了三关收了三州的契丹也几年没有动静。
天命?运气?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8-10-31 22:08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 01:4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77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