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十万人崖山投海的必然性:宋太祖开国国策的功过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12-19 16:23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又看到刨祖坟了,不想再说什么。

有的人总喜欢由结果推导原因,但是推到一定程度,达成了他自己早已设定好的目的之后就不往下推了。于是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千秋功罪都留在一个人身上了。

干嘛不再往前推呢?一直能推到轩辕黄帝去。来个踢飞史记推倒通鉴的倒叙通史+史评多好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12-20 17:32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关内侯 于 2007-12-19 23:31 发表
我怎么觉得太祖一直是搞文武兼备的,太宗才是真正的文重武轻

前半句是对的,后半句不准确。太宗朝开始“抑武运动”有扩大化趋势,但是终其一朝有契丹在北,他哪敢轻武?

太祖的军制改革的做法只不过是地方支援中央,中央再集权,也就是地方上不用藩镇养那么多兵了,钱粮兵马统统地归中央管,有事也是中央军(禁军)到你那里去驻防。而中央的兵权分立,掌兵权归三衙,调兵权归枢密。
三衙长官把那些有威望的宿将用几杯酒都打发掉(杯酒释兵权),换上一些没啥威望的新人,实际上就是帮皇帝管事,军队是皇帝的。
枢密长官初期虽然也是文武参用,不过即使是武将也都是些温文尔雅的武将,后来就是文官了。

其实裁下去的武将主要是禁军中的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以及藩镇上的武行德、杨廷璋等人。
但是又提拔了一些统帅之才,如曹彬、潘美等。
对于北方的防御,宋太祖给武将以极大的信任,郭进、李汉超等人,都是“便宜行事”。

宋太祖一朝,并未轻视武人,只不过由于之前五代期间文人受轻视,而从太祖开始重视文人,这有又什么错?一个武夫出身的人得了天下能够重视文人这应该说是政治家的表现。太祖只是“重文抑武”,并非“尊文贬武”,而且是为了矫五代之罔,将社会风气正常化,这样才能使新生的国家逐渐安定下来。否则四周割据环伺,内部如果还隐患重重,存亡尚不知时日,何谈统一?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14 12:1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881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