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请问关于“烛影斧声”!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这里记载本身就闪烁其词,所以这段记载只是平添了后人的想象和猜测,对解开此谜仍是毫无作用。

“好做好做”主流的解释是“你好好干(好自为之)”,众多歧义仍不能排除。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其实太祖是否有意传位给赵光义这一点也有待考究。

金匮之盟是否属实虽然有争议,但是其中的说法的确有眉有目,“国立长君”这一点赵匡胤应该也是深有体会的,柴荣命如果长一点天下绝不会是他的。
赵匡胤一力提拔自己的兄弟也确实有扶植之意,因为北宋初年,谁也不敢肯定宋朝会不会是五代的延续,弄不好也是个“后宋”。所以赵匡胤在世的一系列举措都是要使国家不至于再度陷入混乱,为长治久安计。
所以如果自己死得早,让弟弟赵光义继位也是非常可能的。
这一点从他在世时不提拔自己的儿子可以看出,他的两个儿子一直都他死都没有封王。
也许赵匡胤有两手打算,自己如果死得早,儿子还不成熟,就让弟弟继位;如果自己长寿,儿子已经长大,让儿子继位就天经地义了。不过他50岁就暴死,显然还没来得及提拔自己的儿子。
金匮之盟有个致命的疑点就是:杜太后为什么就认定赵匡胤“百年之后”,他的儿子还不算“长君”,他怎么知道赵匡胤一定短命?实际上赵匡胤比赵光义大十几岁,赵匡胤的大儿子德昭比赵光义小不了多少,如果光义算“长君”,德昭也应该差不多。所以这很像赵光义为了增强其继位的合法性事后杜撰出来的。当然,仅凭这一个疑点也不足以说明金匮之盟为假。只不过我倾向其为假。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7-6-3 20:50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倒是有一种说法说赵光义确实没什么功劳,他的功劳都是屡次重修《太祖实录》将自己的功劳人为加进去的结果,以进一步说明其继位的合法性。也算一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确实没什么过硬的证据证明赵光义没有功劳,但是证明赵光义有功劳的史料又由于赵光义几次重修《太祖实录》而变得真假难辨了(赵光义当然也可能在史料上把自己在陈桥兵变中的表现浓墨重彩一番),毕竟自从唐太宗幸了史馆之后,官方史书的可信度就大大降低了。

另外说说我对陈桥兵变中赵光义的看法。
赵光义当时是个“内殿祗候供奉官都知”,是个中低级军官,虽然有主帅赵匡胤的弟弟这层身份,但还不至于让众多战功赫赫的将领对他言听计从。
倒是当时为“归德节度掌书记”的赵普,一直是赵匡胤的首席幕僚,做事也得体,将军们很可能听从他的意见。
赵光义之前在后周朝廷和军队里毫无任何表现,陈桥兵变里突然就冒出来了,而且还俨然以相当于赵匡胤副帅的身份出现,说话底气还那么足,总叫人怀疑,似乎是硬加进去这么个人物似的。我觉得赵光义至少还摆脱不了篡改《太祖实录》故意将自己的功劳夸大的嫌疑。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诸将要霸王硬上弓时:“普察其势不可遏,与匡义同声叱之曰:「策立,大事也,固宜审图,尔等何得便肆狂悖!」乃各就坐听命。”这里怎么看怎么像是赵普一个人说的,赵光义顶多是在场而已,或者帮个腔,“同声叱之”BT了点。

以上是我个人对赵光义在陈桥兵变中的表现的怀疑。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7-6-8 12:25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我倒是相信赵光义至少参与了陈桥兵变,不过还有人认为赵光义在陈桥兵变时根本不在场,这个只是猜想,更加无证据,就不说了。

赵匡胤出征让赵光义为大内留守确实可以说明赵匡胤对赵光义的信任。
赵光义作为开封府尹,私自招募武将到自己帐下赵匡胤也不管。

不过似乎后期赵匡胤的态度有转变,让赵德昭开始介入政坛,如派德昭迎接来朝的吴越王钱俶。赵匡胤提出迁都,分明就是要避开晋王势力。

PS:赵匡胤是暴死,他自己应该也是不知道会死这么快的,否则到死都不给儿子封王有些BT了。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7-6-9 09:10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王继恩在太宗朝得到重用,八成也是由于翊戴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李璟继位之初,以仲弟遂为皇太弟,季弟达为齐王,仍于父柩前设盟约,兄弟相继。
——到后来还是改立了自己儿子

这个失败的兄终弟及案例很可能提醒宋太祖。毕竟他和李景李煜两代都打过交道,六合之战还直接在战场上与李景通李景遂的弟弟李景达交过手,对这一家应该还是比较了解的。

我的猜测是,宋太祖开始时确实有让赵光义继位的意思,但是后来想法有所改变,开宝末年迁都洛阳之议及太祖长子赵德昭开始在政治舞台崭露头脚都可以暗示出这一点。不过迁都之议毕竟未成,德昭也还是没有大用,这可能是宋太祖还在犹豫中,结果还没决定就暴死了。

且不论金匮之盟的真实性,赵普在劝太宗做掉太祖的小弟弟赵廷美时说的一句话:“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耶?”很明显否定兄终弟及的做法。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7-6-13 17:11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4 00:50 发表
李景开始打算传位兄弟在下以为这算不上什么失败的,也没什么教训可言吧。李氏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什么变故,没有出现争权夺利的事。要说五代时皇位传承的教训,在下以为是继位的君主没有拥有相比于别的皇族压倒性的 ...

皇太弟李景遂和皇长子李弘冀最后同归于尽的结局还不算教训?两个人之间的明争暗斗还不算争权夺利?

要不是有这么多变故,哪里轮得到排行第六的李煜来接班啊。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7-6-14 12:36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 ajaxray 于 2008-4-17 20:07 发表
记得有一部电视剧说是因为赵匡胤曾发誓说如果违背誓言就死在双手之下,断子决孙,最后却真的违背了违背了

赵匡胤是断子了,但没有绝孙。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3 10:5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88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