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浅谈宋代军队战斗力衰弱的原因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2-12 20:04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由此可见,宋朝从一开始,就根本没有将军队视为保卫国家的支柱,而是主要将其看作救济和安置灾民的场所,以借此维护统治的稳定。

前面说得还有些道理,到了这一句我不得不晕一下。

倒要一问,军队不是保卫国家的支柱,那什么是保卫国家的支柱?

在京城和边境堆了好几十万禁军只是为了救济?宋朝的皇帝真是圣贤,赵大善人啊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6-12-12 20:0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2-12 20:18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燕波钓叟 于 2006-12-12 20:12 发表


你看错了吧

这位仁兄,你自己编辑了说我看错了,都是混论坛的不用玩这个吧。我可是直接复制的。

即使你改了,这句话还是值得商榷。

QUOTE:
由此可见,宋朝从一开始,就主要将军队看作救济和安置灾民的场所,以借此维护统治的稳定

再复制一次。(别再自己编辑了然后说我看错了啊)

建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救济?跟谁说谁信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2-12 20:30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建军队,主要目的当然是保卫国家、保卫政权、保卫统治者(我怎么想起了《黄河大合唱》的调)。
至于有没有帮助无业游民就业的成分在内,有一点,但肯定不是主要目的,否则国家大事也太儿戏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2-13 17:55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其实拿宋朝跟汉朝、唐朝比也是不现实的。
汉朝、唐朝的对手与宋朝的对手其实不在一个档次上。
契丹相比匈奴、突厥之类而言,更像是个国家,而不是个大部落,已经由游牧民族逐渐向定居转化,却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彪悍机动的特点,这个时候是其最强大的时候,但是宋辽媾和后,契丹的汉化却使他们的游牧民族属性中的勇猛善战逐渐消退了,所以败给了后起之秀。

战斗力问题,其实就宋朝初期而言,战斗力并不弱,以步制骑打成这样已经够瞧的了。
汉武帝能够把匈奴打得那么惨,与其强调骑兵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宋朝的河西养马地一开始就大部分不在自己手里(唐末到五代此地一直是羁縻状态),只有个孤零零的灵州在党项人的包围之中,朝廷的援兵离得太远,而且道路不好没能赶到,结果灵州也失陷了。
没有养马地,无法大规模实施马政,军事战术只好在“以步制骑”上下工夫了。以步制骑显然不适合进攻,所以宋朝两次主动进攻契丹的战役都失败了,而且损失很大,且不论战略战术的问题,兵种就是一大劣势。

所以宋朝之后采取守势也是必然的。
应该说,虽然进攻都失败了,但防守还是有效的。
满城大捷、雁门大捷、代州大捷、徐河大捷、府州大捷、“铜梁门”、“铁遂城”、羊山伏击战……
不过也有君子馆、裴村、望都三场比较大的败仗,不过所幸的是契丹即使进攻得利,其自身的损失也大体上与宋军不二,所以一般也就无法扩大战果,而是得利之后就退了。

综上所述,宋朝初期与契丹的战争是契丹占优势不假,但优势其实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大,只能说稍占上风。而且在这二十多年里,宋军的战斗力一直不是问题。

至于真宗后期到仁宗时期,由于已经与契丹媾和,天下比较安定,所以对禁军的拣选裁汰似乎不像太祖、太宗时期那么严格了,很多太祖时期的军队制度执行得有偏差,禁军数量激增到八十万上下,一听这数字就知道,根本无法保证这八十万人都是什么样的素质。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2-13 18:30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江城子 于 2006-12-13 18:10 发表
雍熙北伐,要不是胆小的赵光义被屁股上射了一箭就落荒而逃,哪会落得如此下场啊!再比比人家刘邦,也是中了一箭,一点不慌乱。这才是高手啊!

雍熙北伐是曹彬、田重进、潘美为主将带的兵,高梁河那一战才是赵光义亲征的。

文官指挥是中期以后的事。
其实不是文官带兵,文官一般是不会亲自出战的。兵还是武将带,只不过指挥权大头在文官手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2-14 10:15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唐朝宋朝不一样,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特殊情况,讨论哪个强哪个弱是很没意思的。

唐朝的藩镇问题不也是解决不了么?宋朝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了,却出现了其它问题。可以说这是两个极端。没什么好比的。如果不是唐朝以至五代的教训那么惨重,宋朝也不至于那么小心翼翼了。

唐朝的都城长安被攻破过四次,比两宋两个都城开封、临安被攻破的次数还多一倍,只是皇帝跑的快而已,否则也被人家俘虏去羞辱了。宋朝皇帝如果早跑了,也不一定会被人抓去。

宋朝对外的胜仗虽不多,唐朝对外败仗也不少,而且败得更惨,死人更多。唐朝是既有外患又有内忧,内忧大于外患;宋朝好在内忧不多,农民起义规模也大都无法威胁到社稷。

整个历史发展都是带有一种趋势的,南宋灭亡之后全国被外族统一就只怪南宋么?所谓汉、唐、宋、明只不过是历史时期而已,怎么搞得好象追究责任人似的。宋朝立国之时外族就已经很强大了,这怪谁?怪五代么?五代这么乱怪谁?怪唐朝么?这么往前数没完。

以今人的眼光看历史很容易指摘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实际上把你放到那个历史时期你也一样不知什么才是最好的,制度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人也是很难超越时代的。

看历史是要历史为鉴,不是为了追究历史责任。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2-16 09:27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书法这东西见仁见智了,争也无益。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比武至少看战绩还有点客观性,比文就全凭主观了,再权威的说法严格来讲也只能算一家之言(当然如果反对者少支持者众或许能成为公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2-19 22:25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要说弱,整个唐朝从玄宗以后就一直被地方藩镇问题困扰着,整整150多年啊。
今天一个田承嗣,明天一个李希烈,后天一个吴元济,后来竟然依靠外族帮助平叛,左一个回纥,又一个沙陀,更可耻的竟然拿关中的子女玉帛给回纥人劳军;河湟丢给吐蕃了,河套给了党项了,河东给了沙陀了,辽东给了契丹了,跟南诏打也栽了个大跟头。中国北方基本上就成了少数民族的天下了,契丹、奚、吐谷浑、沙陀、党项、回纥,一步一步蚕食着中原的土地,唐朝尚自顾不暇。

所以说别比了,任何王朝都有衰的时候,不要总拿盛唐那几年跟别的王朝比,唐朝衰的时候比起宋朝来甚之又甚。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2-28 08:58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晕,这东西不是想当然的,要有证据啊。说了半天没证据,光想当然怎么行。

败卒皆斩的法令太苛刻了,我印象中只有朱温创立了“拔队斩”,另外有些善战的少数民族,如女真,有什么“伍长死,全伍皆斩;什长死,伍长皆斩;百长死,什长皆斩”这种连坐制度。

历代,尤其是宋朝,养一个兵容易吗,哪能说斩就斩,只要不当逃兵,败了能自己找组织回来就不错了,兵败又不是他们的过错。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2-30 18:48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mom4xwj 于 2006-12-28 12:02 发表
还是那句话,好好想想为什么要有军法……

光想是没用的,自己推理得再有道理,没有事实依据也是不能成立的。

说了半天你可曾找到过正宗的古代军法条文?

另外军法也有临时性和可变性,所以光想是想不来的。

什么“十七禁律五十四斩”这类小说家言看看就得了,别全当真。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6-12-30 18:50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8 15:4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805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