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铁骑四百横绝漠,大辽重兴万里征-千古一将耶律休哥, 转自天涯社区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1-15 10:18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一看就是主要以辽史为依据的,与宋史很多都对不上,丢了耶律休哥一世英明的、让他差点丢了一只胳膊的徐河之战在辽史中竟如没有发生过。

称辽史是二十五史里最烂的史书一点都不为过,资料不全,简略到了极致,宋史虽被诟病也不少,比辽史还强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1-15 10:48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对于燕云十六州,赵匡胤最初的设想就是赎买,而不是武力收复,这位皇帝聚敛帑藏金帛和三司税赋设置封桩库,装模作样地告诉群臣:“石晋割幽蓟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所谓“俾图攻取”,不过说说而已,976年,赵匡胤畏惧辽国兵威,曾欲迁都洛阳,再迁长安,以避其锋,只是因群臣竭力反对才作罢。

先入为主,为啥非用个“装模作样”,国人的春秋笔法啊。

赵匡胤赎买为先的做法是高明政治家的做法,不是什么软蛋行径,中原百年战事,是该休养生息好呢,还是该继续打好呢?是有脑子的人就知道哪个更有利。
赎买不成再图武力攻取,攒下的钱正好用来养兵,也并不是没有军事准备。这有什么不好的么?赵匡胤当年正是周世宗北伐的前线总指挥官,他会惧怕契丹?

迁都之举并非畏惧辽国兵威,而是开封在军事上确实不是好地方,想守住这个地方,没有天险,势必需要大量军队,造成冗兵是必然的。一些没脑子的历史学者还说什么赵匡胤的国策造成了冗兵,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其实他是最反对冗兵的。他明确说出将要迁都的原因:我将迁都的原因,不为别的,就是要倚仗山河之险而去冗兵,遵循周、汉传统以安定天下。
只可惜,当时他的臣下以及那个不成器的赵光义贪恋开封的繁华和漕运之便,赵光义更有在开封经营多年的个人势力,一力谏阻,使迁都之举作罢。
事实上,北宋的灭亡如此之快跟这个都城是有很大关系的。北宋末年虽然羸弱,却并没有将要灭亡的前兆,地方上的暴动如方腊之乱其实根本构不成威胁,不比李顺、王均之乱规模更大。之所以被金军长驱直入兵临城下,一是没有幽云屏障,二就是都城的地理位置的原因了。若以洛阳为都,北扼孟津,东扼虎牢关,只需要守住两处险要,金军连一个已经破败的太原城(历史上坚固无比的太原城被赵光义烧了)还要费好大劲才拿下,可见也并不是攻坚好手。而开封四面都得守,来多少勤王之师也是捉襟见肘。

赵匡胤一介武人而不黩武,无论在统一战争中还是对外斗争中都能够首先想到用政治解决问题,这是战略家的眼光。而一些目光短浅头脑呆滞的历史学者,只知道看表面现象分析问题,BS。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1-15 19:04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回复 #8 碎魂 的帖子

唐太宗与赵匡胤没有可比性,唐代的长安已经占有地利了,而且唐朝并没有失去燕云屏障。唐朝的京城曾被攻破过四次(基本都是内乱造成的),宋朝的开封只被金军攻破过,唐是内忧多于外患,宋是外患多于内忧。别以为唐太宗就无所不能,“如果换作谁谁谁事情将怎么怎么样”这样的句式别用,因为你没法用事实证明。
再说谁说迁都就是逃避了?选择一个好的地理位置建都就是逃避?那干脆把都城建到边境去得了(事实上大王朝里只有明成祖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离边境比较近,后来居然还发生了皇帝让人抓去然后挟持皇帝打到京城城下这样耻辱的事)。这位兄台所谓“越是危险,越该把都城迁移过去,这样才能聚集力量消除危险,而不是逃避”,这样的话让人好生费解,如此说,汉朝应该迁都代郡或右北平、唐朝应该迁都范阳或凉州、明朝应该再大胆点迁到大同府。如此说我实在是不敢苟同。

你看到北宋有灭亡的征兆了,是因为他确实在1127年灭亡了,其结果你已经知道了,先入为主。而当时的人们,在金军没来之前,可并不认为要亡国,不说形势一片大好吧,至少还没有性命之忧。宋朝内部当时没有足以威胁其政权的势力——一没有权臣当道(蔡京之流小丑而已,离权臣还差得远);二无兵变之虞(这个不用说了,宋朝的优良传统);三无足以致命的民变(方腊之乱让童贯这样的二流货色就已轻易平息);四无宦官专权;五无后宫外戚擅政。以上五个黑暗宋朝都没有,其余的黑暗归黑暗,光黑暗没有动作,国家总不能自动消亡吧。所以宋朝当时内部没什么事,只能亡于外敌。如果都城在洛阳,我倒不敢说宋朝就会生存下来,不过至少也能多抵抗一段时期。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6-11-15 19:16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1-16 09:27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碎魂 于 2006-11-15 22:22 发表
2,不一定非要皇帝权力被架空,或分散,或奸吝掌权.或后宫干政.才会导致危机发生.权力集中的时候,有时一样会完蛋.
如,明朝,清朝.

3,就宋朝皇帝的素质来看,除了开国的还有点血性.我倒是认为如果真把首都迁到了一易守难攻的天险之地.或许"醉生梦死,偏安一隅"这种情况,会提早发生也未可知.
这样的情况若真发生,那这个朝代还是趁早灭亡吧.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已经泛滥全国,当然要灭亡;清朝末年苟延残喘了那么多年,当然也要灭亡。
北宋末年金军还没入侵时,方腊之乱平定之后,全国还是很安定的,没有将要灭亡的迹象,金军入侵谁也没想到能如此迅速地长驱直入,第一次退去之后正在惊魂未定之时,卷土重来,可以说是被人插了一刀,突然死亡。要说人们看出宋朝要完了,也是金军入侵之后的事。

迁到洛阳、长安醉生梦死?想醉生梦死迁到江南去啊,又有天险又有物资,那地方多爽啊。洛阳、长安都已经破得不成样了,江南的漕运也只能到达开封,我看在开封醉生梦死还比洛阳、长安更有条件呢。

你说的曹操、汉武,跟宋朝还是没有可比性。而且我也没说地利是最重要的,只是说如果有地利我们为什么不考虑一下呢?非要像匹夫一样露出胸膛来才能显示勇气么?汉朝、唐朝建都长安,难道没有从地利角度考虑过么?长安离咸阳不远,秦始皇的咸阳就是依仗“崤函之固”,长安地处关中,关中的地利还不够?
你要明白,开封周围是平原,而且燕云以南的河北也是大平原,这是契丹这样的民族最喜欢的地形,可以说从契丹的燕云出兵一直到开封,除了一条黄河什么都没有,而黄河下游根本不能算天险,比长江差远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1-17 12:37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碎魂 于 2006-11-16 13:27 发表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已经泛滥全国,当然要灭亡;清朝末年苟延残喘了那么多年,当然也要灭亡。
北宋末年金军还没入侵时,方腊之乱平定之后,全国还是很安定的,没有将要灭亡的迹象,金军入侵谁也没想到能如此 ...

要是这么说的话,北宋初期和中期地方暴动也不少,李顺之乱、王均之乱、王则之乱、侬智高之乱,你总不会说宋朝初年就要灭亡了吧?
我说的安定就是即使有些乱子,也完全不会威胁到社稷。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6-11-17 13:00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1-17 12:47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碎魂 于 2006-11-16 13:42 发表
"你说的曹操、汉武,跟宋朝还是没有可比性。而且我也没说地利是最重要的,只是说如果有地利我们为什么不考虑一下呢?非要像匹夫一样露出胸膛来才能显示勇气么?汉朝、唐朝建都长安,难道没有从地利角度考虑 ...

你明不明白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都城周围有险可守。哪个朝代周围没有敌人?但是历史上这些统一王朝中(秦、汉、西晋、隋、唐、明清),宋朝的地利是最差的,西北养马地和北方屏障都没有,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却还要建都在一个地理上很危险的地方,这是极大的隐患。

什么叫最终的胜利者?如果说一时的胜利,宋朝刚建国时继承的后周领土,也是腹背受敌,而后宋朝统一南方,收复北汉也是胜利者。曹操还没统一全国呢,两个根本没有什么可比的,我承认曹操的能力,你要是说拿曹操和赵匡胤一个人比,倒还有些相似性,可是拿曹操和整个宋朝比,这种毫无目的毫无相似性的比法我只能晕了。你对宋朝的情况其实并不十分了解,却非要把他们引向你所有些了解的曹操那里去,这种类比很盲目,想证明什么呢?最后什么也证明不了,就事论事就可以了。
如果你执意要比下去的话,就恕在下不能奉陪了。

可以看看下面一段文章

QUOTE:
节选自《中国古代禁卫军——皇家卫队的始末》


北宋禁军的数量,是中国历朝之最。宋初太祖开宝年间(公元968-976年),全国总的在籍士兵共三十七万八千,其中禁军有十九万四千。到宋太宗至道年间(公元995-997年),全国兵籍增为六十六万六千,其中禁军共计三十五万八千。宋真宗天禧年间(公元1017-1021年),全国兵籍达九十一万二千,其中禁军四十三万二千。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全国兵备达到空前的一百二十五万九千,其中禁军八十二万六千。宋英宗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全国兵备回落到一百一十六万二千,其中禁军六十六万三千。
如此庞大的军队,消耗着北宋王朝税收的十分之九。其它朝代,国用开支最大的项目是宫廷消费,而宋王朝在徽宗以前,在宫廷用度上是中国历史上最节省的朝代。北宋的皇宫是历史上最小、最朴实的一座,历代都是穷极当时的建筑业水平、工艺成就去建造皇宫,而宋代却是对皇宫建造相对淡漠,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无可质疑的提高。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皇室奢侈糜烂的素材,却没有一例发生在宋朝宋徽宗以前。
任何一个王朝都有它难以克服的困难,养着空前庞大的禁军、又不能在捍边和拓边上发挥它应有的力量,这是宋王朝最大的失败。如果不是这样,宋王朝将获得高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著名王朝的评价。宋王朝是一个内廷政局最为平静的王朝,汉、唐、明等著名王朝都有致命问题——外戚嚣张和宦官干政及其后果——政治腐败和政局动荡,宋王朝都无一发生。
宋朝禁军之庞大,造成的原因很多,这里所提出的一个原因,就是宋朝都城汴京的地理位置问题。
汴京地处中原黄河南岸的平原舒缓地带,真可谓一马平川,水陆交通便利。宋朝建都于此,与汉、唐、明定都的做法是一样的,即是以前一个王朝的都城为都城。北宋之前的五个小王朝中,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就定都于此,后来他的儿子、后梁王室的第二位篡位人朱友贞又迁都于洛阳,此后五代各个小朝廷都以汴梁为都。宋取代后周,也就顺其自然地以这里为政治中心。
汴京作为都城,在地理上有着天然的缺陷,它四周平坦,没有山川险阻,是一座易攻难守的城市。在和平时代对于经济固然有利,但在危机时刻,汴京就如同一个极易被人破门而入的富家庭院。五代的各个小朝廷的一次次覆灭、各个小朝廷内部的皇位之争中,汴京及其包裹着的皇宫,一次次被轻易地攻破。所以要确保汴京的安全,就要在其周边,尤其是北边驻扎大量的军队作为屏障。
政治头脑极为敏锐、又兼有军事家风范的宋太祖对此有所思虑。他多次前往西京洛阳,认为较之汴京,洛阳更具作为都城的地理条件。但他的这个意愿并没有得到朝廷要员的支持,尤其是他的弟弟、皇储赵光义坚决持反对意见。大臣们都安于汴京的四通八达、漕运便利、重兵屯驻、府库丰足。这当然不能消除皇帝赵匡胤的不祥预感。在他又一次留在洛阳不回,打算就在这里主政时,皇储赵光义率领群臣劝他返回汴京,赵匡胤说:“不只要迁到洛阳,长久以后还要迁到长安。”晋王赵光义叩头切谏,言迁都之不便。宋太祖赵匡胤明示他们:“吾将迁都的原因,不为别的,就是要倚仗山河之险而去冗兵,遵循周、汉传统以安定天下。”这时晋王却拿出了一句古代圣贤的话:“在德不在险。”赵匡胤许久没有话说。晋王出去以后,他对身边的侍从长叹道:“晋王的话固然善,但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就会殚竭。”宋太祖没有收复燕晋就过早地去世了,其后的皇帝又都没有军事才能,造成外族益强。此后的宋仁宗年间,大臣范仲淹也孤独地提出了迁都洛阳的主张,也没有得到支持。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6-11-17 13:09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1-19 19:44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756159 于 2006-11-19 19:25 发表

其实宋辽双方都是竭力回避自己的失败,夸大自己的胜利,比如宋朝的官方史料中是没有任何关于高粱河之战的内容的,所有的高粱河之战内容几乎全被抹去,甚至就好像此战没有发生过一样,说宋军疲惫就退军了,就这么简单,没有任何战斗!

恩,宋人李焘编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就为高梁河之战讳败,不过歧沟关、君子馆两次惨败还是基本上如实记载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梁河之战是宋太宗御驾亲征,为了给皇帝的祖宗面子而讳败,而《宋史》是元人修的,不需为宋掩饰。
可是《辽史》也是元人修的,居然不稍微考证一下徐河之战,只顾照搬照抄辽方资料,可见元人修《辽史》的时候是多么不认真!
大概在修《宋史》时由于宋朝的史馆资料完备,历史记载浩如烟海,而且南北宋加起来320年,比以往任何纪传体断代史跨越的时间都要长(东西汉是分成《汉书》和《后汉书》的),所以耗费牵扯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致使修《辽史》的人手、时间及工作热情严重不足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6-11-19 19:48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1 22:4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11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