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落花风雨于2004-12-05, 22:46:42发表
成诗后,自以为颇得三味,然广东熊东遨先生以为其质过实而诗味略少,复读数遍,信然。
“其质过实而诗味略少”此评精辟,不知是否是落花兄当初提笔时曾想过作的浅显易懂,故用了不少唐宋时的口语进去(或许不仅只引了唐宋时的),这样写的话可能生活气息会浓一些,但于格律诗却不似了,是故“诗味略少”,更近于乐府竹枝之类的东西。
至于千山兄所言“偏于形式,忽略了意境”,我认为不当。此诗如作为格律诗来看(且不论出律与否),内容上是力求写实的,也就是“其质过实”了。落花兄所求的意境也不过是遥想童时稚趣,如今顿生感慨罢了,任情之所至,信笔由来,随意写就,如果读诗的人能体会,那他的意境就算营造成功了,不存在忽略意境之说,或许千山兄所认为的意境和我说的有异?对于形式之说,我觉得没有什么相干,他这诗有什么流于形式的东西了吗?是情不够真或是意不够切、或是雷同了什么吗?不知千山兄所指何来?
千山兄作诗评诗都是极好的,花影受益良多。以上之言,可能唐突了,但我想为文之道,是要讨论方可益进的,是故冒昧说了几句,望千山兄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