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本身"未尝增,未尝减"显然是物质不灭的的理论.是宋应星对多次密封化学实验的总结.
缺乏系统的元素理论和精密的测量仪器,而且局限与阴阳五行能发现质量守衡定律?只能说有了质量守衡的萌芽,而且没有严格的实验做为证据.
至于杂交两种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蚕,然后从中选育同时拥有两种优良性状的后代,是宋应星根据过去的经验,推理出来 ...
选择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物种杂交这个貌似地球人都知道吧,当时没有系统的理论遗传学理论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只能说在某些方面领先,你敢保证在所有的杂交上都领先?而且不知道其中的原理,还敢和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做比较.
再说吧,明朝灭亡到蒸汽机发明没有150年吧?蒸汽机是英国人萨维利(Savery)于1698年,纽可门(Newcomen)于1705年各自独立发明的,瓦特是于1765年对蒸汽机做了重大改进,分离了冷凝器和汽缸,发明了曲轴和齿轮传动以及离心调速器,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效率.当时中国不重视科学理论缺乏系统的热力学知识,能发明出蒸汽机?
宋应星的成就在于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实践,完成了<天工开物>一书,这部书是一本工程技术上的巨著但不是科学巨著,他死后不久1688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问世,这本书是才科学巨著.
请楼主不要曲解我的意思,中国的工程技术在当时是领先的,但科学理论却是落后的.science是不等于technic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