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读史札记----历史的误会, 结集,申精
性别:男-离线 绝世天骄.
(大隋高祖文皇帝落魄子孙)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98
编号 193808
注册 2007-7-26
来自 天津


发表于 2008-5-18 11:2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在我的观点中还是美国,俄罗斯,中国为三国更恰当,作为一个日益扩大而日益离心的欧盟实在无法作为一个有效的政治实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大的作用.欧盟的影响更多的被局限于经济领域,政治一体化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绝世天骄.
(大隋高祖文皇帝落魄子孙)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98
编号 193808
注册 2007-7-26
来自 天津


发表于 2008-6-13 09:5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既然大家还在顶,那某就加几篇老帖于后好了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绝世天骄.
(大隋高祖文皇帝落魄子孙)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98
编号 193808
注册 2007-7-26
来自 天津


发表于 2008-6-13 10:0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明末清初的风云世家:郑氏四代纵横谈

像郑家这样几代人都名彪青史,人品才识各异,声名在外的,可能除去帝王之家和三国诸葛世家外,整个中华历史可能都很少能出其右的.    

首先当然是郑芝龙(1604~1661年),南安县石井镇人,明末清初最大的海商兼军事集团首领。该集团形成于明末,在闽台海域占有着极强的势力,以致于在明、清两朝在福建地区的权力交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可否认郑芝龙的确是人杰,堪称百年难遇,可是由于此人的反复无常,注定了他不能流芳.顺治三年(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降清洪承畴向清征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博洛提出招降郑芝龙的建议,与招抚福建御史黄熙胤写信劝郑芝龙降清。六月,清军兵分两路进逼福建,郑芝龙得到贝勒书,决意透降,郑芝龙兄弟拥兵不进。八月,郑芝龙尽撤水军回晋江安平,有船五六百艘;镇守仙霞关的郑鸿逵(郑芝龙之弟)闻讯逃窜,清兵陷仙霞岭,隆武帝逃往汀州,被俘,后绝食死于福京。九月多罗贝勒博洛统兵占福州。清兵进而攻了取兴化、泉、漳诸郡县。同月,博洛遣郭必昌持书往安平招抚郑芝龙,许以闽粤总督。郑芝龙不顾郑成功苦谏,于十一月北上福州降清。   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封郑芝龙为同安侯。郑成功已在闽南奠定抗清战斗基础。二月,清廷命郑芝龙派其家人李德与使臣送海澄公敕印人闽,招郑成功降,福建总督刘清泰並附书保其安全;同时派其弟郑世忠持郑芝龙书劝之。郑芝豹(郑芝龙弟)、郑彩(郑芝龙子)皆降.    

再后来就是狡兔死走狗烹的老故事,在郑成功攻下台湾后,郑芝龙及其子孙家眷11人被清廷杀于北京柴市,郑氏在北京老少无遗.我们不要怪清朝政府无情,后来郑成功对施琅全家做的更决,更无情.郑芝龙从明不忠,使颇有新气象的隆武政权轻易被攻破,实在愧为汉人.    

第二个要说的郑成功,大家都很熟悉,我也就不多说了,略谈攻取台湾的时间(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初一,郑成功在金门誓师,进军台湾;四月初一,郑军登陆台湾;四月初八登陆安平,占领台湾南部;五月,郑成功攻台湾东都,改赤崁城为承天府;荷兰人战败,降于安平.郑成功忠于明室,收复台湾,失祖国领土完整(但也种下了子孙分裂国家的祸根,好在他死的早,不然恐怕就没有这么好的声誉了),实在可为后人表率.     

郑氏第三代,代表人物郑经,他平定内乱,引出了两两个郑家名人----叔父郑袭,和郑泰我觉得台湾在中国人手里闹独立的,他是第一人,他表面上奉南明正朔,可是却从没有立过明朝后裔,他想的是什么?康熙几次招降他,允许他世代驻守台湾,这类似于"自治区"可,可郑氏呢?坚持不剃发,登陆,还讲什么依朝鲜例,显然他是要自己做国君的.后来三藩叛乱,康熙给来他更为宽厚的条件,可是却一直坚持“远在东海之外,与中国版图渺不相涉”,这是什么?"一中一台"!因此我觉得郑经这人还比不上他爷爷呢!他爷爷好歹还知道"识时务,归明主"的卖国道理呢!      

第四代郑克塽嗣位,又是内乱,接着清军来到,惟有束手待毙,投降了.他呢?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当时他没有什么责任的,但是长大后呢?难道安心做他的爵爷?      

风雨四代人,功过任人评说吧.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绝世天骄.
(大隋高祖文皇帝落魄子孙)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98
编号 193808
注册 2007-7-26
来自 天津


发表于 2008-6-13 10:0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南唐由盛而衰给我们的启示

李昪代吴建国,延续了吴国的富足安康,南唐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国,在《新五代史》中记载:

六年,吴越国火,焚其宫室、府库,甲兵皆尽,群臣请乘其弊攻之,昪不许,遣使吊问,厚赒其乏。钱氏自吴时素为敌国,昪见天下乱久,常厌用兵,及将篡国,先与钱氏约和,归其所执将士,钱氏亦归吴败将,遂通好不绝。

昪客冯延巳好论兵大言,尝诮昪曰:“田舍翁安能成大事!”而昪志在守吴旧地而已,无复经营之略也,然吴人亦赖以休息。


在李昪的时代,保民以修养生息是上计,他做的没错.及至李景即位,改变了烈祖不用兵的策略,保大三年(945),南唐乘闽内乱,出兵灭闽,俘王延政,灭闽国.保大九年,南唐乘楚内乱,派兵灭楚,马希崇投降,亡楚国.这两次用兵的时机非常正确,说明李景并没有安于祖讯,墨守成规,而是主动出击,这值得肯定,但是他却没有能力掌控夺来的土地.'


在灭闽的时候,先是吴越侵占了福州,之后原本怨恨王家暴政的福建人民在发现南唐大军毫无"吊民伐罪"的意思,于是抵抗开始,致使闽旧将留从效得泉,漳二州:而在灭楚的时候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楚国的领土被周行逢所据.这样一来南唐李景等于空忙一场,徒费人力物力不说,还丧失了一次问鼎中原的机会,就在他在湖南同马氏大战的时候,耶律德光正在中原被汉族百姓的农民军攻击,很快离去,这时南唐的实力强于刘知远,若趁中原全力真空之机,大出恢复大唐的旗帜,统一也并不是不可能,结果去是湖南和中原全都没得到.


南唐之后就更始屡屡败于后周和北宋.


究其失败原因,很大程度上因为用人失误,韩熙载是难得的人才却不得发挥所才,其他有刘仁瞻等名将拒敌英勇,忠心报国,可他们却不是一直受重用的人.反而像边犒屡屡败绩却始终受到信用,不可谓不怪.其他如陈觉、冯延巳、冯延鲁、查文徽、魏岑五鬼却为宰辅,南唐国势不能不衰败了.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3 11:1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40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