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宁死不做尚书郎,可见其地位的低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东汉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高尚书的地位。据谢承所著《后汉书*郑弘传》中所载:"尚书郎旧典秩满迁令长,郑弘为仆射,奏以台职任尊而赏薄,人无乐者,请使郎补二千石。"这样,尚书的职位一下子提高了好几级。
这段因果写反了吧,不是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高尚书的地位,而是因为尚书台在东汉的地位逐步提高使得有官员要求政府相应提高尚书郎的秩位(或称职位).
所以郑弘奏以台职任尊而赏薄,任尊指的是地位,赏薄指的是秩位(职位).郑弘的奏书是否被采纳不太清楚,看后汉书的百官表,尚书郎的秩为四百石,高于普通的郎,之后也没记载哪年哪个帝王增加过尚书郎的秩级.因此四百石应该维持了东汉一朝否则应有增秩的记载,仅从秩上看,四百石的尚书郎秩满后外放为六百石到千石的县令确是一种升迁的行为.然而正因为尚书台为宫内的核心机构其对于后汉诸帝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使得尚书台中的令丞郎使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所以让位于中央核心的尚书郎外放升迁去做县令,自然是人无乐者,而郑弘遂奏以请提高尚书郎升迁的额度,使可能直接迁为二千石秩的郡守.
尚书的职位一下子提高了好几级的说法至少在东汉时期与事实恐怕有些出入,但尚书(台)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好几级是正确的,光武初就如楼主所言有孝廉打死也不肯为尚书郎的,而到了东汉中后,竟有孝廉被评为天下第一而作为能入尚书阁拜为尚书郎的条件,这也是东汉后三公外朝官职权慢慢转移集中到君主身侧中朝官手中的一种制度变迁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