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汉与匈奴--影响世界之战(转贴,很长,很精彩)
性别:男-离线 胡无心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53
编号 18860
注册 2004-10-13


发表于 2005-2-4 10:2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不要忘记了后匈奴时期,匈奴的自相残杀,5单于并立,不要把这笔帐算到汉朝军队的头上了,何况这一切还是建立在汉朝是被侵略反击的前提下的,不要老是抓住史书上一些有争议的文字来说明汉朝军队滥杀无辜,而忽略史书上说匈奴杀汉朝边民,掠夺牲畜的话,后来还屡次发生匈奴部落虚弱时投奔汉朝,受到了优待,而等危机度过后又反叛的事情,这些越发说明汉朝政府的王道和大气,秤砣匈奴的无信忘义。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胡无心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53
编号 18860
注册 2004-10-13


发表于 2005-2-4 14:4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真的超不过80万吗?从我的角度来讲应该要多,最起码要有200-300万人。

从你的角度讲?笑,你认为你在写小说呀?

QUOTE:
李陵撤退的时候遭到匈奴近20万大军夹击,歼敌7万,可李陵也不过只是汉朝的一路罢了。李广利那路牵制的匈奴兵更多。由此可见80万这个数字不太现实。

有这样推论的吗?2国交战是不是要互通报自己哪支部队是主力,在哪里,多少人,你要以主力来牵制。我也不知道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在你心目中怎么去解释?不过李广利是什么货色,大家都知道了。

QUOTE:
据现代学者统计,在晋朝初期北方匈奴人就有150万余,这也是为什么刘渊能成功击败西晋的原因之一。匈奴经过历次屠杀之后还能保持这么多人,如何能说全盛的时期只有80万人包括老幼妇孺?

你这个是再象大家说明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要彻底消灭那些有狼子野心的侵略者,不能以民族大度去原谅,否者,若干年后让民族亡国的可能还是他们。至于人口数量的问题,我不想去解释了,我只看到我们新中国建立之时,人口大概还没有4E,加上80年开始计划生育的条件,才50多年,不算上黑户口,人口都已经超过3倍多,要是加上黑户口,未统计的流动人口在内,4倍的增长是有了,不知道你那200年的4倍率是怎么出来的,个人想出来的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胡无心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53
编号 18860
注册 2004-10-13


发表于 2005-2-4 14:5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饭富昌景于2005-02-04, 11:28:49发表
请你先看看楼主转的文章
PS:仔细看  

史记,资治通鉴这样史书才值得我仔细看,这样的文章,里面多少隐含了一些个人观点,或者作者自己水平上的局限,偶绝对不会拿来做为证明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胡无心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53
编号 18860
注册 2004-10-13


发表于 2005-2-8 15:5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六韬五略于2005-02-04, 18:49:34发表

QUOTE: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2-04, 18:32:25发表
[quote]原帖由胡无心于2005-02-04, 14:53:54发表
[quote]原帖由饭富昌景于2005-02-04, 11:28:49发表
请你先看看楼主转的文章
PS:仔细看  

史记,资治通鉴这样史书才值得我仔细看,这样的文章,里面多少隐含了一些个人观点,或者作者自己水平上的局限,偶绝对不会拿来做为证明滴

可以参考我下面转的几篇后汉书的帖子 看看史书的写作理论 史记、资治通鉴也参杂了作者自己对历史的主观认识而写成的 受到作者知识面、性格、爱好等的影响 [/quote]

只要是人写的,总会带自己的情感的,这没什么好否认的。 [/quote]
就在此时,一位政治家娄敬向刘邦建议和亲政策,主张把中国公主嫁给单于,他说:“中国正十分疲惫,不能跟匈奴汗国作战。冒顿是一个弑父凶手,除了武力,什么都不认识。唯一降服他的办法是把中国公主嫁给他,嫁妆一定要丰富,他既然用不着抢掠就可得到这么多金银财宝,又成为中国的女婿,女婿自不能跟岳父作对。将来公主生的儿子,继任单于,于是中国的外甥外孙,中国是他的舅父外祖父,外甥外孙更不能跟舅父外祖父作对。”刘邦大喜,立刻下令他的独生女儿鲁元公主离婚远嫁,虽然被刘邦的妻子吕雉哭闹不休的阻挠,不能成行,但刘邦仍选了一位皇族的女儿(可惜我们并不知道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和亲的少女的名字,跟她的亲属的下落),封为公主,送到匈奴汗国,当然少不了足使匈奴动心的嫁妆。

本文就这一段话就和许多史书存在着争议,我的意见并不是否定本文全无价值,但作为一篇论文形式的文章,就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或许是为了年终评奖金,或者评职称一类的理由,与正式史学家写出来的史还是具有很大的差别,用来从另一个角度参考参考是可以,拿来做为证据,我个人认为还是多参考几本经典的史书为上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3 06:4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96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