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近代革命与人性改造, 《阳光与闪电——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启示录》
性别:男-离线 青石
(临照轩)

木禾侯
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380
帖子 5724
编号 18288
注册 2004-9-25


(没转完,补完整)

     且不说以东方的“西方主义”反对西方的“东方主义”,为意识形态语,同义反复,即以历史学而论,腰斩美国革命史,就已经是这一东方“西方主义”叙事模式的恶果之一。
    有助于完整认识美国革命史的另一视野,是在美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之间展开对比研究。这不是后人主观找茬,而是这两场革命当时就已经在暗中较劲。无论是说美国革命在1787年结束,还是到1800年落下帷幕,两派历史学家都会同意,贯穿在这两个年代背后,尚有法国大革命映衬着一个更为宽广的历史背景,来自高卢的号角嘹亮高亢,似乎在执意压低从波士顿到费城一线的苏格兰风笛。更为重要的是,以1787和1793各为胎记的两种政治传统,双峰对峙,二水长流,流贯此后数百年历史,直至20世纪最后十年冷战结束。在那些有中国问题的教科书中,冷战只有50年的历史,但在我们这里展开的历史视野里,则可能是一个稍长一些的历史单元刚刚结束。从1789法国革命突起狂飙,到1989苏东崩溃,狂飙一曲从天落,不多不少,恰好是一个完整的200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一历史单元里的后一阶段,列宁或斯大林不乏洞见,他们都曾发现这一历史要穴:要把“美国的求实风格和法国的浪漫精神结合起来”。只可惜在俄国,如此洞见仅限定为一小群“干部素质”之改善,而在更大范围内,所谓“灵魂工程师”、“塑造新人类”的可怕说法早已将这一洞见淹没。从彼得大帝引进一个说法语的上流社会,俄国的政治文化就来自法国的精神疾病。俄国病,也就是法国病。
    闪电之下,刀耕火种。我们曾经生活并至今还未告别的20世纪,可能就值根于这里。

〔题注〕
    人性之结构性定义,见仁见智,歧义纷纭。本文不进入这一层面,仅从功能主义角度接触这一问题:不回答人性究竟是“什么”,只关心人们“认为”人性是什么,以及由此软性的“认为”──不同的认识与作为,产生了什么样的硬性后果。事涉人文,则往往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人们认为它是什么。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4 23:4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879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