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亡蜀者,起自陈祗,止于谯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11-4 23: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孙绰评曰:谯周说后主降魏,可乎?曰:自为天子而乞降请命,何耻之深乎!夫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先君正魏之篡,不与同天矣。推过於其父,俛首而事雠,可谓苟存,岂大居正之道哉!


孙盛曰:春秋之义,国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况称天子而可辱於人乎!周谓万乘之君偷生苟免,亡礼希利,要冀微荣,惑矣。且以事势言之,理有未尽。何者?禅虽庸主,实无桀、纣之酷,战虽屡北,未有土崩之乱,纵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东鄙以思后图。是时罗宪以重兵据白帝,霍弋以强卒镇夜郎。蜀土险狭,山水峻隔,绝巘激湍,非步卒所涉。若悉取舟楫,保据江州,徵兵南中,乞师东国,如此则姜、廖五将自然云从,吴之三师承命电赴,何投寄之无所而虑於必亡邪?魏师之来,褰国大举,欲追则舟楫靡资,欲留则师老多虞。且屈伸有会,情势代起,徐因思奋之民,以攻骄惰之卒,此越王所以败阖闾,田单所以摧骑劫也,何为匆匆遽自囚虏,下坚壁於敌人,致斫石之至恨哉?葛生有云:“事之不济则已耳,安能复为之下!”壮哉斯言,可以立懦夫之志矣。观古燕、齐、荆、越之败,或国覆主灭,或鱼县鸟窜,终能建功立事,康复社稷,岂曰天助,抑亦人谋也。向使怀苟存之计,纳谯周之言,何邦基之能构,令名之可获哉?禅既闇主,周实驽臣,方之申包、田单、范蠡、大夫种,不亦远乎!


张璠以为谯周所陈降魏之策,盖素料刘禅懦弱,心无害戾,故得行也。如遇忿肆之人,虽无他算,然矜殉鄙耻,或发怒妄诛,以立一时之威,快其斯须之意者,此亦夷灭之祸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11-5 23:2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三国志》:陈祗代(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11-6 00:0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4-11-05, 23:55:47发表
蜀之亡起于刘备、诸葛亮对蜀中本土士族的打压。

“诸葛亮对蜀中本土士族的打压”??

那么请肃杀兄解释解释以下这段:

《三国志》:始(杨)洪为李严功曹,严未至犍为而洪已为蜀郡。洪迎门下书佐何祗,有才策功幹,举郡吏,数年为广汉太守,时洪亦尚在蜀郡。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杨洪、何祗明明是益州派的人啊————莫非肃杀兄认为这是诸葛亮对西蜀地主集团的“打压”??  


另,诸葛亮手下的丞相府长史张裔是标准的益州派,莫非肃杀兄认为诸葛亮已经昏头昏脑连谁是益州派都分不清??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11-7 12:3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4-11-06, 12:12:51发表
打压与收服控制是同时进行的,刘备还采取了联姻的手段呢。我只提到打压是因为打压是主要手段。在蜀汉历史中掌握朝中主要领导权的始终为荆襄集团的成员(当然,黄皓同志胡闹时期除外),蜀中当地士人要想获得高位都要依附于荆襄集团。
在蜀汉统治期间朝野上下一个本土士人不用是不可能的,所谓打压不打压是横向比较相同时期两派士人哪一派能够掌握蜀汉的要害部门。

既然肃杀兄认为诸葛亮“打压是主要手段”,那么请肃杀兄详细列出诸葛亮具体打压过哪些益州本土派人物,然后我们逐一探讨如何?  

刘备采用联姻?指吴夫人吧?不过吴夫人的哥哥吴懿是东州派,不是肃杀兄所说的益州本土人士,肃杀兄这一引用的论据似乎不足以证明你的观点哦。  


益州本土人士张裔是蜀汉建兴前期最高权力机构丞相府的长史,诸葛亮前往汉中后就是由张裔负责后方事务,那么请问张裔有没有进入蜀汉核心执政集团?

益州本土人士马忠在蜀汉延熙七年留驻成都,平尚书事,那么请问马忠有没有进入蜀汉核心执政集团?

另外,身为东州派的费祎、董允也在不同时期进入蜀汉核心执政集团。那么肃杀兄又如何解释你所谓的“在蜀汉历史中掌握朝中主要领导权的始终为荆襄集团的成员”这一观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11-7 12: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又看到某厮上来胡说八道了,吐一个先。

早在琅邪叫你了解过国民党的发展史再引用台湾的论据,结果这厮当耳边风,真是佩服一下。

国民党在迁徙台湾前,本身就是由众多地方派系形成,而且党内腐败无能现象极其严重————而这两点在刘备、诸葛亮时期都不曾明显体现过。

所以有人用国民党迁徙台湾对比刘备、诸葛亮时期的蜀汉,就属于乱七八糟、不负责任的对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11-8 23: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4-11-08, 12:46:01发表
不过魏的末代皇帝比蜀的末代皇帝比较起来是有骨气多了.

算起来的话。

魏的末代皇帝是曹奂。蜀的末代皇帝是刘禅。


其实看不出曹奂有什么很骨气的地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11-13 01: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嘿嘿,难得又看见两活宝又在同一讨论串里出现了。惊奇一下。

陈寿写什么不会认真看清楚的吗??

  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黄)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允。

黄皓恰恰是陈祗担任侍中的时候开始两人相互勾结,致使黄皓得以开始干预蜀汉朝政。所以导致黄皓进入政坛进而败坏蜀汉朝政的,恰恰就是陈祗!怎么到了某人口里,就成了“死人还要负责身后事”??

官位是官位,权力是权力,权力大小跟官位高低又不是成绝对正比。问题的关键,在于是谁最先导致黄皓进入政坛进而败坏蜀汉朝政。而不是黄皓在什么时候升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11-13 01:5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鉴于某厮又上来胡说八道,再踩一个。

刘禅能在诸葛亮死后一直顶着诸葛亮亲信派别以及蜀汉百姓的各方压力坚决反对为诸葛亮在成都等地立庙,直到景耀六年双方才达成协议,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这是一个所谓“橡皮图章”能干出来的事吗??


至于说刘禅影响力比不上姜维又是一个搞笑观点,如果说姜维影响力超过刘禅,那么姜维要求刘禅杀死黄皓。结果居然要挨刘禅的冷脸,还要搞到去沓中种麦避难。倒要反问一句论影响力谁高谁低?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11-17 05: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4-11-15, 22:59:00发表
东州集团在在益州本土集团看来这些人始终属于外来政权。因此刘备、诸葛亮对这一集团自然是极力笼络,特别是当刘备病故前后的这段时期东州集团先后失去了一、二号人物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大部分东州集团成员都倒向荆襄集团,到了在诸葛亮执政的时期除了那个不识时务的李严之外,东州集团和荆襄集团已经合而为一了。所以即使出现费祎、董允等人进入蜀汉核心执政集团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至于益州本土士族,首先划分派系不能简单从出生地来分别。这个道理很简单:“不是所有出生在台湾且从政的人都是台独分子。”在划分派系中个人背景和经历固然很重要,但最终决定因素是长期利益和既得利益。
老兄举了张裔和马忠两个例子,别忘了他们都是诸葛亮的丞相府出身。

刘备时期就启用了一些益州人士,但那些人不是表示极力效忠的就是出身低微的。
比如为刘备北征汉中大唱赞歌的杨洪,还有原来只是蜀郡门下书佐,一介小吏的何祗。对于那些或明或暗表示不满的人则是一概严惩不贷。明如彭羕,这种“心大志广,难可保安”的主自然活不长;暗如长了大胡子的张裕,最后落了个“芳兰生门,不得不锄”的罪名。
法正曾经提醒刘备、诸葛亮注意境内“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怀怨叹的人哪儿都有,但是“咸怀怨叹”就说不过去了,如果不是打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咸”的。于法正“原缓刑弛禁,以慰其望”劝谏刘备、诸葛亮对此并不以为然,他们实际的做法是“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
刘备一死益州郡大姓雍闿立刻造反,后来公开反叛不成就造谣搅乱人心。先是蜀郡成都人杜琼,后有杜琼的弟子谯周。总之客主矛盾是与蜀汉政权相始终的。

呵呵,我们前面在讨论益州本土人士的时候,肃杀兄前面明明说什么“打压与收服控制是同时进行的,刘备还采取了联姻的手段呢”,结果话锋一转,肃杀兄就说什么“东州集团在益州本土集团看来这些人始终属于外来政权”————看来肃杀兄立场不坚定哦。  

肃杀兄,你不是想开玩笑吧?居然说:“张裔和马忠他们都是诸葛亮的丞相府出身”??

  《三国志——张裔传》: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也。治公羊春秋,博涉史、汉。汝南许文休入蜀,谓裔幹理敏捷,是中夏锺元常之伦也。刘璋时,举孝廉,为鱼复长,还州署从事,领帐下司马……先主以裔为巴郡太守,还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先是,益州郡杀太守正昂,耆率雍闿恩信著於南土,使命周旋,远通孙权。乃以裔为益州太守,径往至郡。

《三国志——马忠传》:马忠字德信,巴西阆中人也。少养外家,姓狐,名笃,后乃复姓,改名忠。为郡吏,建安末举孝廉,除汉昌长。先主东征,败绩猇亭,巴西太守阎芝发诸县兵五千人以补遗阙,遣忠送往。先主已还永安,见忠与语,谓尚书令刘巴曰:“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


请肃杀兄看清楚了,张裔和马忠两人先是被刘璋势力所任用,然后又为刘备所赏识,哪里是什么“诸葛亮的丞相府出身”??


如果肃杀兄认为杨洪何祗是因为出身低微而被笼络,那么作为西蜀知名人士的杜禎、柳伸也被诸葛亮任命为从事。肃杀兄又怎么解释呢?


谈到彭羕,那么我把原文给肃杀兄看清楚:

《三国志——彭羕传》: 彭羕仕州,不过书佐,后又为众人所谤毁於州牧刘璋,璋髡钳羕为徒隶。

首先,彭羕本身就被原有的集团所排挤。代表性不大。

其次,彭羕刚到刘备阵营时不过是一“徒隶”,这跟益州本土地主集团扯不上什么关系。——————我们讨论蜀汉政权本土派和外来派矛盾,应该是着眼于地主集团利益方面吧,总不能把益州的“徒隶”也算在其内吧?


至于张裕就更不用说了:

《三国志》: 先主常衔其不逊,加忿其漏言,乃显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将诛之。诸葛亮表请其罪

看看,杀张裕明明是因为刘备的私人恩怨造成,当时诸葛亮还打算去救张裕呢!相对诸葛亮而言,哪里有什么打压可言啊!至于“芳兰生门,不得不锄”,那只能作为刘备的借口,不是罪名。


难曰:案法正在刘主前死,今称法正谏,则刘主在也。诸葛职为股肱,事归元首,刘主之世,亮又未领益州,庆赏刑政,不出於己。寻冲所述亮答,专自有其能,有违人臣自处之宜。以亮谦顺之体,殆必不然。又云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未闻善政以刻剥为称。

肃杀兄所引用法正那段,就已为老裴有力驳斥过,肃杀兄总不能拿不可靠的史料作为论据吧?


雍闿造反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的事情,而不是在刘备死后,只不过雍闿在刘备死后造反程度更厉害而已。而且雍闿所处的益州郡是在南中,跟西蜀本土地主集团好象联系不大吧?


杜琼可是官至九卿之首的太常,这也叫打压啊?

谯周可是诸葛亮所提拔任用的,名副其实是“诸葛亮的幕僚出身”,而且谯周跟诸葛亮关系也不错, 亮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这有什么打压?

何况,杜琼、谯周有意见时都是诸葛亮死后N年的事情了,不能归纳于“诸葛亮的打压”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11-19 02:1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4-11-17, 19:14:55发表

QUOTE:
原帖由蓝纱枫于2004-11-17, 5:34:08发表
呵呵,我们前面在讨论益州本土人士的时候,肃杀兄前面明明说什么“打压与收服控制是同时进行的,刘备还采取了联姻的手段呢”,结果话锋一转,肃杀兄就说什么“东州集团在益州本土集团看来这些人始终属于外来政权”————看来肃杀兄立场不坚定哦。  

肃杀兄,你不是想开玩笑吧?居然说:“张裔和马忠他们都是诸葛亮的丞相府出身”??

  《三国志——张裔传》: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也。治公羊春秋,博涉史、汉。汝南许文休入蜀,谓裔幹理敏捷,是中夏锺元常之伦也。刘璋时,举孝廉,为鱼复长,还州署从事,领帐下司马……先主以裔为巴郡太守,还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先是,益州郡杀太守正昂,耆率雍闿恩信著於南土,使命周旋,远通孙权。乃以裔为益州太守,径往至郡。

《三国志——马忠传》:马忠字德信,巴西阆中人也。少养外家,姓狐,名笃,后乃复姓,改名忠。为郡吏,建安末举孝廉,除汉昌长。先主东征,败绩猇亭,巴西太守阎芝发诸县兵五千人以补遗阙,遣忠送往。先主已还永安,见忠与语,谓尚书令刘巴曰:“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


请肃杀兄看清楚了,张裔和马忠两人先是被刘璋势力所任用,然后又为刘备所赏识,哪里是什么“诸葛亮的丞相府出身”??


如果肃杀兄认为杨洪何祗是因为出身低微而被笼络,那么作为西蜀知名人士的杜禎、柳伸也被诸葛亮任命为从事。肃杀兄又怎么解释呢?


谈到彭羕,那么我把原文给肃杀兄看清楚:

《三国志——彭羕传》: 彭羕仕州,不过书佐,后又为众人所谤毁於州牧刘璋,璋髡钳羕为徒隶。

首先,彭羕本身就被原有的集团所排挤。代表性不大。

其次,彭羕刚到刘备阵营时不过是一“徒隶”,这跟益州本土地主集团扯不上什么关系。——————我们讨论蜀汉政权本土派和外来派矛盾,应该是着眼于地主集团利益方面吧,总不能把益州的“徒隶”也算在其内吧?


至于张裕就更不用说了:

《三国志》: 先主常衔其不逊,加忿其漏言,乃显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将诛之。诸葛亮表请其罪

看看,杀张裕明明是因为刘备的私人恩怨造成,当时诸葛亮还打算去救张裕呢!相对诸葛亮而言,哪里有什么打压可言啊!至于“芳兰生门,不得不锄”,那只能作为刘备的借口,不是罪名。


难曰:案法正在刘主前死,今称法正谏,则刘主在也。诸葛职为股肱,事归元首,刘主之世,亮又未领益州,庆赏刑政,不出於己。寻冲所述亮答,专自有其能,有违人臣自处之宜。以亮谦顺之体,殆必不然。又云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未闻善政以刻剥为称。

肃杀兄所引用法正那段,就已为老裴有力驳斥过,肃杀兄总不能拿不可靠的史料作为论据吧?


雍闿造反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的事情,而不是在刘备死后,只不过雍闿在刘备死后造反程度更厉害而已。而且雍闿所处的益州郡是在南中,跟西蜀本土地主集团好象联系不大吧?


杜琼可是官至九卿之首的太常,这也叫打压啊?

谯周可是诸葛亮所提拔任用的,名副其实是“诸葛亮的幕僚出身”,而且谯周跟诸葛亮关系也不错, 亮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这有什么打压?

何况,杜琼、谯周有意见时都是诸葛亮死后N年的事情了,不能归纳于“诸葛亮的打压”吧?

无所谓立场坚不坚定。在此之前我仅凭记忆并没有认真思考,出现错误是再所难免的。现在既然要细说那就要把每一派的变迁分析清楚。


没错,张裔的确是在刘璋时代就已经入仕,不过张裔曾经被雍闿扔到东吴,搞得他“流徙伏匿”。他担任丞相府长史是在他回到蜀国之后。在他回蜀之后判定为白身并不为过。以他自己的话来说:“裔负罪而归,将委命有司”在这种状况下他又怎么能不算是丞相府出身呢?
至于马忠,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升迁在哪儿?“丞相亮开府,以忠为门下督”。自此以后官运亨通,一路高升。

至于彭羕,再加上他当时属于地位是“徒隶”,所以被任命为治中从事。但不要忘了,他的“徒隶”身份不是天生的而是另一外来政权——东州集团赋予的,在此之前他同样是益州地主集团的一员。殷商的箕子也做过“徒隶”,但他是“徒隶”出身吗?彭羕的情况大体类似。
彭羕是一个益州本土士族反抗外来政权的典型,用他的话来说“羕一朝狂悖”。狂悖正是士人发泄对现实政权不满的一种方法。他因狂悖获罪于外来政权,无论是刘璋还是刘备。彭羕如此,嵇康更是如此。
张裕之死是因为他与刘备的个人恩怨。刘备嘲人反被人嘲,因此杀人更是不堪。
无论是彭羕的狂悖还是张裕的不逊都是表示不满第一种方法,正如我前面所说“对于那些或明或暗表示不满的人则是一概严惩不贷”。

蜀记那段虽然被批过,但蜀记为蜀人记载。无论那一段可不可信,从那一段蜀记的记载可以看出在当时蜀人对这种政策的态度。在他们看来刘备的这个外来政权对自己并不友善。这一点是裴公松之站在后世所感受不到的。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已经入蜀这就足够了,雍闿叛乱表示刘备并不能保证南中大族的利益。倘若南中大族不属于益州,那么雍闿的举动就不能算作叛乱了,诸葛亮南征该被定行为侵略。

至于杜琼和谯周。
杜琼官至太常,可是他认为蜀国并不能代表他的利益。居高位在政治上却毫无建树(本来就是供着他的)“为人静默少言,阖门自守,不与世事”一付隐士作风,私下却发表对蜀国不利的言论,很能说明问题。
谯周身为“诸葛亮的幕僚出身”(劝学从事也算??)按理说他因该完全赞成诸葛亮的主张,但他在政治上却和诸葛亮背道而驰,某些言论甚至有诅咒蜀汉政权的成分。
诸葛亮在时即使费祎对北伐有意见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更何况杜琼、谯周这些蛊惑人心的言论。

我们回头看看这些蜀人,他们的身份不一,囚徒、名士、土豪、学者甚至还有高官。他们分处于巴蜀本土士人的不同阶层,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他们反抗的方式不同,却涵盖从蜀汉立国到灭亡的整个过程。

好好,肃杀兄能主动承认错误,值得敬佩。  相比之下那个万X之类的家伙还在死不开窍在那里用早已腐败的国党比较一开始尚未腐败的刘备政权,不能不说是他的低俗了。  

首先请肃杀兄搞清楚“出身”的意思,即使抛来刘璋就蜀国而言,张裔首先担任的是郡守,而不是丞相府人员。那么要论所谓张裔“出身”也应该是郡守而非丞相府参军。至于张裔被邓芝就回蜀汉后担任丞相府参军那属于“再度起用”,怎么能用“出身”形容?

马忠升迁为门下督而已,这种职务只不过是小角色,属于位低权少那类。马忠得到不断升迁,关键在于他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见《马忠传》)。这才是马忠不断升迁的原因。而且马忠那叫“提拔”,怎么能用“出身”形容?

如果说马忠最重要的一次升迁,那么应该要算是延熙七年马忠得以“平尚书事”,因为身为益州人士的马忠能够总领当时的蜀汉政府最高权力机构尚书台。表明了益州人士也可以进入蜀汉最高决策机构。


不知是否肃杀兄没看清楚呢?  (彭羕)姿性骄傲,多所轻忽,惟敬同郡秦子敕————明显彭羕就不仅仅得罪东州派那么简单,益州派那么多人他只敬一个秦宓。那么其他益州集团地主会什么态度?————所以说彭羕只能算是个益州人士中的另类,根本不能作为益州地主集团的代表人物啊。

而且陈寿说得非常清楚了: (彭)羕起徒步 一朝处州人之上————你说彭羕归入什么比较好呢?

至于肃杀兄说“益州本土士族反抗外来政权的典型”就说不过去了,彭羕担任治中从事时,那么什么所谓“反抗外来政权”的迹象??根本就是在那里飘飘然摆臭架子嘛!  羕起徒步,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彭羕明明是在自己外调江阳太守才口出怨言的,这应该算是彭羕自高自大的表现,属于私人因素。这也能作为典型??

既然陈寿明确指出张裕之死是因为他与刘备的私人恩怨,那么怎么能归入本土集团跟外来集团的矛盾中讨论呢??更何况身为荆州集团的诸葛亮当时还公开出面营救张裕,总不能说诸葛亮的行动也叫打压吧??


根据陈寿的明确记载,刘备克蜀后,相关律令由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伊籍五人所共同制定。明明法正就是法令制定人之一,怎么可能自己制定的法令出台而自己会高叫“宜相降下,原缓刑弛禁”??那样法正不是公开自己打自己嘴巴??

而且抛开郭冲五事的不合理性来说,蜀记明确记载诸葛亮的“刑法峻急”是针对“百姓”而言,又不是针对本地地主。肃杀兄难道认为“百姓”也算益州本土地主集团??


雍闿属于南中地区的豪族,南中地区属于少数民族地区而不是益州本土地区,这已经超越汉族地主集团的区域了,所以雍闿叛乱属于少数民族叛乱,诸葛亮南征属于镇压少数民族地区叛乱。这跟汉人的本土外来集团之争是没什么联系的。


首先请肃杀兄搞清楚太常的具体职能再说,太常本来就是“掌礼仪祭祀”,又不是专门负责处理政务的官员,那么自然是“不与世事”了。怎么能算是“本来就是供着他的”??


既然诸葛亮当时已领益州牧,那么身为劝学从事的谯周当然就是诸葛亮的幕僚了,肃杀兄连这种问题都理解不了?

而且根本没人说过“身为诸葛亮的幕僚就应该完全同意诸葛亮的主张”这样的话吧??别说其他人了,光是诸葛亮视为继承人的蒋琬,就在诸葛亮在生时就曾经否定过诸葛亮的主张。为什么谯周就需要去“完全赞成诸葛亮的主张”??


肃杀兄前一句“黄皓同志胡闹时期除外”,后一句“宦官不算”,那么肃杀兄其实就是谈黄皓乱政以前的情况啦??——————可是谯周发表亡国言论主要是在景耀五年,这明显属于“黄皓同志胡闹时期”,那么肃杀兄的观点岂不是前后颠倒,自相矛盾??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11-19 02: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4-11-18, 11:27:37发表
所谓进不进丞相府的区别,在三国还有一个例子,请参看曹操的魏王府。

肃杀兄,曹操应该只开过两个府,一个是司空府,一个是丞相府(这个府一直到他死还在开)

魏王是封号,封号是不能开府的,但可以有封国,所以曹操后来是以丞相开府、以魏王统管封国魏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11-21 23: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有些人明明自己无知就算了,居然还想死撑兼诬陷他人。

国民党在逃跑至台湾前,本身存在着极为严重的派系矛盾和腐败问题,加上严重的失去民心,实际上这才是国民党的致命伤。相对而言,外来的绿派势力(比如陈猪头的民X党)对国民党的影响还没有国民党的内部矛盾来的严重。

早在琅邪就跟你说过了,你要用国民党作对比,首先就要了解国民党的兴衰史,如果你连国民党的历史都是一知半解、断章取义;那么得出来的结论自然是荒谬至极了。

那么对比三国的蜀汉荆州集团,有没有一开始就“存在着极为严重的派系矛盾和腐败问题”??荆州集团内部有没有出现致命的“严重的派系矛盾和腐败问题”??不会有人说答案是“有”吧??

鉴于万X已经在这里和琅邪成为了无知的标志之一,胡说八道早已是他的习惯之一,所以还是不指名道姓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11-27 02: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4-11-23, 9:29:23发表
  开府问题,无论曹操开的是哪一个府曹家班的班底均出自府中,府内的官员绝对是出自同一派别。这在诸葛亮的丞相府同样适用。

彭羕绝对符合我以前所说的刘备提拔蜀中士人的政策:对新政权表示极力效忠和出身低微者。就像彭羕不服从刘璋集团一样他也并不买刘备集团的帐。“惟敬同郡秦子敕”同样可以解读为彭羕不但对东州派人士,而且对大多数效力于刘璋的益州本土人士都表示不满。这种做法只不过是比较激进一些,不过在彭羕身上可以看到一种被压抑情绪的爆发。
士人摆架子如果不是掉统治者胃口待价尔沽,那绝对是一种蔑视权贵的反抗行为。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士人都很狂悖,这种狂悖是一种对现实的不妥协的表达。绝不是什么RPWT。

刘备是外来集团的首领。可张裕却敢于对这个首领级的人物进行回嘴,可见张裕对这个首领级人物是有些看不起的。其实张裕的问题不止这些,他在争汉中的问题上和其他投靠刘备的本土士人态度截然相反。还有那句私语,这些就不是一句私人恩怨能解释的了。张裕在大的政治方向上是和刘备这个外来集团不合拍的。

《蜀记》的作者可绝对不会是百姓,应该是一个门第还不错的士人。我说过他的记载也许有些失实,失实与否在这里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他表明了对这个外来集团在处理这一问题的一种态度。

如果把雍闿叛乱定性为少数民族叛乱那就太武断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叛乱大多是因为不堪政府对其压迫、盘剥的一种行为,他们的反抗没有什么政治目的。但雍闿的就不同,雍闿的叛乱的确有少数民族的背景,但从雍闿降吴和与李严的书信来往中可以看出他有明显的政治意图,这意味着雍闿的叛乱与一般少数民族的反抗行为有本质的不同。

杜琼也曾经做过别的官职,(谏议大夫,中郎将、大鸿胪、太常)而他的“静默少言,阖门自守,不与世事”却是一贯,这绝不是单纯用太常的职能就能解释得通的。其实身居太常而谏议朝政,历朝历代不乏其人。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政治责任心的问题。
杜琼如果真的是“静默少言”也好,但他在“不与世事”的同时私下却造蜀汉的谣,谯周的某些言论是来自杜琼的教导。

至于谯周前面我已经说了很多了。他的有些言论是在黄皓掌权之前。

哦,肃杀兄又冒出来了,好好。

我引用的开府问题,只是要说明三国时期没有什么“魏王府”之类的东东,曹操也不是以魏王身份开府。

至于“府内的官员绝对是出自同一派别”——————如果说曹操开府,府内人员全是曹操派系。那么同样可以推论诸葛亮开府,府内人员基本应该是诸葛亮派系。————但这是相对于府主(曹操、诸葛亮)而言,这就跟地域差别产生的派系(荆州、益州等等)没什么大联系了。


彭羕如何狂悖不是关键,关键是彭羕无法代表益州集团的长期利益与长远利益。

刘璋统治时期,反抗刘璋的益州集团地主大有人在,可丝毫未见彭羕敬重过他们。彭羕担任治中从事后,既没见到他为益州集团争取过什么利益,也没见到他有团结益州集团的行为。反而在彭羕外调为江阳太守后,倒是跑去跟非益州集团的马超勾结。——————就这样的一个彭羕有什么资格代表“益州集团的长期利益与长远利益”??


我看肃杀兄是不是看书不认真呢?

初,先主与刘璋会涪时,裕为璋从事,侍坐。其人饶须,先主嘲之曰:“昔吾居涿县,特多毛姓,东西南北皆诸毛也,涿令称曰‘诸毛绕涿居乎’!”裕即答曰:“昔有作上党潞长,迁为涿令者,去官还家,时人与书,欲署潞则失涿,欲署涿则失潞,乃署曰‘潞涿君’。”

看清楚,张裕跟刘备顶嘴,是在建安十六年,这时候的刘备又不是张裕的上司(刘备成为张裕上司是在建安十九年),更何况是刘备对张裕人身攻击在先,那么张裕给予回击属于理所当然,这哪里能涉及荆州益州派系的矛盾之中?

如果你认为张裕认为争汉中不利就属于益州派,那么不反对争汉中的周群、赞同争汉中的杨洪又应该归入哪一派?

如果你认为刘备杀张裕就属于对益州派的打压,那么诸葛亮公然营救张裕又属于什么行为??



倒!这属于肃杀兄阅读能力问题了,我什么时候说过“《蜀记》的作者是百姓”这话??

而且这段记载的原作者是郭冲,他根本就不是什么益州集团的人物,你认为郭冲说的话能反映益州集团的利益吗?

(诸葛)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

那么请问“百姓”可以代表益州地主集团的利益吗?显然不能嘛!————所以这段记载顶多能说明诸葛亮打压平民阶级,而没有涉及打压益州地主集团。

说多一句,如果诸葛亮真的大肆打压平民阶级,那么怎么诸葛亮死后蜀汉百姓还公然私祭诸葛亮??总不能说蜀汉老百姓统统是受虐狂吧?————所以郭冲所说的这段话,很难令人信服啊。


那么请问雍闿的叛乱与一般少数民族的反抗行为本质不同在何处?明确记载是因为孙吴官员士燮暗中勾结雍闿,所以雍闿才投靠孙吴政权,这种所谓“政治意图”属于外来势力引导,也能算作属于雍闿自己的“明显的政治意图”??


杜琼当然担任过其他官职,我现在一一为肃杀兄分析:

谏议大夫:不责政事。

左中郎将:主左署郎,但由于魏蜀的光禄勋的职能都出现了改变,所以左中郎将也随之不责军事。

大鸿胪: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其郊庙行礼。

太常:掌礼仪祭祀。

那么杜琼在蜀汉政权担任的所有职务,实际上都属于“不与世事”的职务,那么自然就不存在什么打压了。

如果连杜琼担任太常都属于“打压”,那么明确记载的“蒋琬、费祎等皆器重(杜琼)”又属于什么行为??

别说“谏议朝政”了,三国时期还有太常出外征讨的记载呢。这已经超出了太常职能范围了,不可以归入常例看待。杜琼主要是继承任安之术,又不是什么治理或征讨的本领,军政之事本非其所长,他要管了岂不是多管闲事??

至于杜琼说的话根本不能算造谣,“当涂高者魏也”这句话早在东汉末就有人拿出来大肆研究了,分析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这属于学术讨论,一家之言而已————要这么说的话,诸葛亮还公开表示痛恨桓灵呢,总不能说诸葛亮在公开造灭汉的谣言吧?  

“有些言论是在黄皓掌权之前”??指《仇国论》之类的?不过那可是在陈祗当政的事情,其实陈祗不也是跟黄皓是一路货色嘛!说到底都属于“胡搞时期”,没太大说服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12-1 04: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4-11-29, 23:35:14发表
呵呵~
一个政治人物它的政治主张和立场只能有一个方向,因此他就只能代表一个政治集团的利益。所谓诸葛亮派系的首领不言而喻,外来的荆襄集团(加上原从)在刘备死后其领袖就是诸葛亮。这样蓝兄所说的诸葛亮派系和历史上的确存在的荆襄集团就合而为一了。


说彭羕与马超勾结未免有点太过,彭羕的不满情绪还是马超给挑逗起来的,在那种情绪下,按照彭羕狂悖的性格说几句出格的话是必然的。
每一类人都有那一类人的反抗方式,我们不能要求狂士用政治斗争的方式进行反抗。此前我曾经提到过嵇康,彭羕与他是一类人。
无论彭羕是治中从事还是江阳太守在考察既得利益方面都要比刘璋时期优越得多。但,为什么彭羕在可以保障他既得利益的刘备手下任职的时候却给这个集团一种“心大志广,难可保安”的印象?值得深思,值得深思啊。

我看书倒不是不认真。“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这句话的确是张裕说的。
主要还是对于刘备争汉中的态度。周群并未完全否定,因此待遇更高。不过比之杨洪那种恨不得倾巴蜀之力争汉中而受到破格提拔则大大的不如。
张裕的学术分歧在其次。在争汉中问题上,也许每个人或是有意或是无意表露出自己的态度,但在刘备心中那些人该用那些人该打击的这笔帐也就渐渐清晰了。



我前面说了啊,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叛乱大多是因为不堪政府对其压迫、盘剥的一种行为。这完全不是雍闿叛乱的主因吧。所谓吴国的诱导也充其量不过是遥署雍闿了个永昌太守,以当时的门阀政治来看雍闿以大族的身份做个太守并不为过。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刘备这个外来政权没有保障南中大族的政治利益。


蓝兄知到官位职能并不能完全限制大臣的能动性就好。杜琼如果“谏议朝政”无论对错,都可以证明他对蜀汉政权有热情。但不作为就是另一性质,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政治责任心的问题。
“当涂高者魏也”
无论是黄巾军的“黄天当立”还是曹丕所用的第一个年号——黄初。的确这种思潮在汉末已是相当流行的。
但是杜琼嘴里的汉却不是桓、灵的汉,而是刘备所建立的蜀汉。
杜琼给人的思考是一个在蜀汉身居高位的巴蜀本土官员居然发表危害蜀汉统治的言论,与他的“静默少言、不与世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是很值得玩味的。

谯周的问题不在于《仇国论》。顺道说一句:陈祗也是外来户。“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这个才是关键所在。

呵呵,诸葛亮派系集团当然代表了诸葛亮政治集团的利益,既然诸葛亮掌握大权,那么相关争取自然为诸葛亮政治集团服务了。

那么当时诸葛亮派系集团有些什么人呢?我们可以看到荆州派(蒋琬、向朗)、东州派(费祎、董允)、益州派(张裔、马忠、王平)的身影。甚至还可以看到外来政权投降的凉州集团(姜维、梁绪、尹赏)的身影。

其实说到底,只要愿意为诸葛亮效力并且有能力或声望的,诸葛亮就会给予任用。别说上述各人了,连投降到曹魏的黄权与肃杀兄所谓“造谣”的谯周,都没有对他人表示过诸葛亮有明显打压益州集团的行为。不知肃杀兄认为诸葛亮又是如何压制益州派呢?

其实肃杀兄可以换个角度看嘛,曹操执掌大权,难道说曹操阵营主流是沛国地主集团打压其他地主集团?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来看,明明是彭羕自己闹情绪后才去找马超的,怎么能说是“彭羕的不满情绪还是马超给挑逗起来的”??

《三国志—彭羕传》: 羕闻当远出,私情不悦,往诣马超。

呵呵,彭羕为什么会给诸葛亮留下坏印象,身为益州派的陈寿不是记载得很明白嘛:

《三国志—彭羕传》: 羕起徒步,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



张裕的确是作过这些预测,不过从《三国志》的记载看来这属于实话实说,没什么大问题吧?

《三国志》: 魏氏之立,先主之薨,皆如裕所刻。

如果不介意的话我就用肃杀兄作个例子:我预测肃杀兄三百年后一定已经死亡————可能肃杀兄会有点不高兴,不过我说的是实话。肃杀兄总不能认定我是在造谣然后去法院告我吧?

如果说刘备杀张裕就叫荆州集团对益州集团的打压,那么诸葛亮公开营救张裕的行为难道也叫打压?  


我看肃杀兄还是没有认真看书啊,孙吴(士燮)诱导雍闿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左右的事情。而雍闿降吴,孙吴遥署永昌太守是建兴元年的事情。所以“遥署雍闿了个永昌太守”是对于雍闿降吴的回报,而不能算是诱导了。

蜀汉政权又没有搞什么九品中正,想凭自己是大族就当太守?似乎说不过去吧?

两汉魏晋的汉人政权向来很少保证少数民族的利益,那么南中大族自然也不能例外了。



杜琼担任的所有官职都是不涉世事的职务,没有什么“谏议朝政”的义务;而且杜琼本来就只是搞经学研究,议论朝政根本不是其所长,乱议朝政的结果只能是自己丢人现眼。这跟热情与否好象关系不大吧?

那么请肃杀兄证明一下“杜琼嘴里的汉是刘备所建立的蜀汉”如何?


既然讨论谯周的问题,那么我们还是把全文看清楚再讨论吧:

《三国志》: 春秋传著晋穆侯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师。师服曰:‘异哉君之名子也!嘉耦曰妃,怨偶曰仇,今君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其后果如服言。及汉灵帝名二子曰史侯、董侯,既立为帝,后皆免为诸侯,与师服言相似也。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意者甚於穆侯、灵帝之名子。

看出来没有?谯周是以三个不同的政权中的领导人物的称谓作对比,其实是谯周要印正可以从政权领导人物的称谓推论出政权的未来。

这好象只属于学术研究而已吧?换个角度看,谯周既无煽动造反,又无暗中通敌;与诸葛亮也算甚有交往。难道说仅凭他发表点学术研究就当作他希望政权灭亡??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12-4 05: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4-12-01, 20:28:22发表
所有的派系集团名称之不过是个名称,用这种名称去限定其中成员的组成未免就有些荒谬了。就像马忠兄举的例子晚唐的牛李党争,倘若有人认为牛党的所有人都姓牛,李党的所有人都姓李。恐怕会被人笑掉大牙吧。同理,如果武断的认为荆襄派的人就一定要出生在荆州,这种论调和我上面提到的牛党都姓牛有什么区别?之前我反复强调过考察政治斗争的最关键因素是利益的驱动(既得利益和长远利益)
前面我也说过,所谓的诸葛亮派即荆襄派。我把蓝兄的话稍微改改:其实说到底,只要愿意为荆襄集团效力并且有能力或声望的,荆襄集团就会给予任用。
曹操那边可不能这么划分,在曹操时代是“亲汉”与“亲曹”的斗争。
(如我前面所说所有的派系集团名称之不过是个名称。“亲汉”与“亲曹”的斗争这句话可以变换为“许昌”和“邺城”之间的斗争)

蓝兄看看马超那句话,打个比方:彭羕当时是个炸药桶,马超那句话就是导火线。同僚之间相互拜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蜀汉也没有规定心里不痛快就不能去拜访别人的条文吧。
诸葛亮向刘备说彭羕毛病的时候用的可是“心大志广,难可保安”这个和狂悖、骄傲什么的不沾边啊。

蓝兄要说我三百年后死我没什么感觉,但是你要说我九年后就会完蛋那我可就不干了。好奇问一句:诸葛亮是怎么营救张裕的??

认真看和认真分析是两码事,从结果上看,吴国以一个政治名分换取雍闿叛乱。那么我们从结果往回看就知道士燮究竟是用什么东西诱导雍闿了。
门阀和政治联系起来并不是自九品中正开始,九品中正之不过是曹丕为了取得士族支持的手段。袁氏四世三公是东汉门阀政治最好的诠释。
南中大族不等于少数民族,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在政治上没有需要。

周缘琼言
蜀既亡,咸以周言为验。周曰:“此虽己所推寻,然有所因,由杜君之辞而广之耳,殊无神思独至之异也。”
谯周“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的言论源自杜琼。可见杜琼的汉实际上是蜀汉。
抛开这个不谈。别忘了刘备所立的本来就是汉,继承自高祖以来的正统,称之为蜀汉是为了和东、西两汉分别。杜琼的魏代汉的论调放在当时已经是犯规了。

谯周的言论用学术研究可是敷衍不过去的。如果三个不同的政权的人物不涉
及蜀汉这个自然是学术研究,因为不会产生矛盾冲突,但是涉及到蜀汉政权性质就完全不同。蓝兄前面说过,诽谤也是罪名。
“蜀汉的天下在刘备时可以拥有,到了刘禅的时候就只有拱手送人。”这种言论发表在尚未灭亡的蜀汉明显带有诅咒的意味。如果把蜀汉换成GCD然后再用领导人的名字附会一下在网上发表会是什么结果?蓝兄是个聪明人应该明白吧。
呵呵~
谯周既无煽动造反,又无暗中通敌;与诸葛亮也算甚有交往。只是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力排众议,主张投降。这种行为和他之前认为刘“禅”所以要拱手送人的言论是完全一致的。

呵呵,继续跟肃杀兄探讨。

首先,我并不是按出生地来划分人物的派系,所以我从来不把诸葛亮归为徐州集团。因此所谓“武断的认为荆襄派的人就一定要出生在荆州”之类的话跟我就无关了。

如果肃杀兄坚持认为诸葛亮派就是荆州派别,那么廖立应该划分到什么派别?

另外,肃杀兄跟我讨论了那么久,好象还没有回答我一开始的问题:“诸葛亮是如何打压益州集团的?具体有些什么记载?”


曹操阵营好象并不是只清洗亲汉派吧?崔琰、许攸、娄圭、朱灵,请问哪几位是亲汉派?

说到底,曹操阵营其实是亲曹派与反曹派的斗争,曹操并不只是代表沛国地主集团利益,而是代表所有亲曹派的地主利益————反观诸葛亮时期也一样,主要是诸葛亮派与非诸葛亮派的斗争,愿意为诸葛亮效力的就有发展的机会(蒋琬、费祎、董允、张裔、马忠、王平),而跟诸葛亮作对的就会遭到处分(廖立、李严)。

说到底,曹操集团与诸葛亮集团一样,都是代表亲己的地主集团的利益,无论是曹操还是诸葛亮,都没有以地域的差别对某地域的派系进行明显的打压。所以肃杀兄认定“所谓的诸葛亮派即荆襄派”这一观点就未免太狭隘了。



呵呵,心情不好拜访他人当然没问题,按汉律也不违法,不过彭羕接下来的行动就只能用“混蛋”来形容了。

羕曰:“老革荒悖,可复道邪!”   又谓超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

不知肃杀兄是否精通汉律,后面那句话我先不讨论,可是辱骂君主按汉律是“大不敬”之罪。说白了,死罪一条!

心情不好拜访他人当然没问题,可是辱骂君主就是大问题!你彭羕敢骂刘备是“老革”,下场就不必说了。

另外,既然肃杀兄认为彭羕是“反抗荆州集团的益州派的典型”,那么请问彭羕入狱后写信给诸葛亮,一面大肆忏悔,一面跟荆州派拉关系,难道也属于“反抗荆州集团的益州派的典型”??  

彭羕几乎算得上是目中无人,又贪于功名,对于这种人诸葛亮用“难可保安”来描述不是说得很贴切吗?

还有,肃杀兄既然知道不能仅凭出生地就判断一个人的派别,那么肃杀兄凭什么把彭羕归入益州集团?


呵呵,说得难听点,就算我真的说肃杀兄九年后会XX,那也不触发法律啊?(当然,我不忍心真的这么做)

  先主常衔其不逊,加忿其漏言,乃显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将诛之。诸葛亮表请其罪,   先主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鉏。”裕遂弃市。

很明显,刘备跟诸葛亮在对待张裕问题上看法完全不同,如果按肃杀兄的理论刘备杀张裕属于荆州集团打压益州集团,那么诸葛亮的行为根本就解释不通。


倒,有这样推论的吗?要这么说,张鲁向曹操投降,难道曹操一开始就是用镇南将军一职诱导张鲁的?

那么蜀汉阵营有很明显的门阀色彩吗?上至诸葛亮、蒋琬、费祎,下至关羽、张飞、马忠、王平。请问哪几位是地方豪族出身的?——————“以当时的门阀政治来看雍闿以大族的身份做个太守并不为过”——————这种理论在蜀汉政权能够视为理所当然吗?


谯周是谯周,杜琼是杜琼,谯周是从杜琼的原话进行推论,不等于说杜琼指代什么谯周就接着指代什么。也没听说过“老师说一不说二,学生就只会永远说一不说二”这样的理论吧?

学术言论怎能算犯规?要这么说,那么诸葛亮论刘秀,在文中引用他人言论,说刘邦“当世之匹夫”,难道也算犯规?


麻烦肃杀兄翻译古文时仔细一点比较好。

分析谯周的类比,其实谯周是说“按照过往(某朝代)领导人的起名规律,先主、后主的名字就好象表示‘刘氏政权已经具有了,应当授予’”
————你翻译成“蜀汉的天下在刘备时可以拥有,到了刘禅的时候就只有拱手送人”就有点脱离本意了。

谯周的意思是刘禅的名字起得不好,有不祥的味道。如果这样叫“明显带有诅咒的意味”,那么诸葛亮说“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那么是不是应该解释为诸葛亮“明显带有诅咒的意味”??  

政党跟国家不是同一概念啊,按照肃杀兄的逻辑,GCD是什么国家?GOVERMENT of CHILE DEMOCRACY??拉戈斯这名字我可不大会拆字分析啊。

如果你认为谯周主张投降属于“益州集团的反抗”,那么肃杀兄认为曹操南下,张昭、秦松主张投降属于什么地主集体的反抗??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13 01:0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447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