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司马迁岂是对权力者惶恐下跪之徒, 作者:骆玉明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3-8 21: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觉得汉武族诛李陵全家,是完全必要的。按照汉法,将领投敌,理当灭族,这是铁律,这是一个原则,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没有这麽一条铁的纪律,如何治国治军?如何北击匈奴?我向来对李陵这个人物没有好感,李陵投降匈奴在西汉的历史上,开了个坏头。在此之前汉将汉臣作战失利者有之,被匈奴俘获者有之,没有一个敢背国投降匈奴,只有他李陵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违,这实际上使无数人的信念发生了动摇。汉武族诛李陵全家本意就是为了诛心。司马迁以清白之身,为李陵而受到牵连,我深为他不值。因此,同情太史公没必要拔高李陵。

汉武帝在处理司马迁的问题上,有些过火,是盛怒之下做出的冲动决定。事后武帝未尝不
后悔也。无论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对错与否,武帝将太史公“下狱处腐刑”客观上只能起到“堵塞言路”的作用,我也为武帝感到不值。

实际上武帝即使将司马迁处以腐刑,但对司马迁的精神也未敢有折辱之处。史记中对武帝一朝多有贬损之意,武帝竟准其“诽谤”允许“藏之名山”流传后世,未尝不是对这位臣子的一种蔚籍。其中深意又岂是后世腐儒所能理解的。

《汉武大帝》中的司马迁这个人物,为了突出汉武而故意有所贬低,实际上也是败笔。不贬低太史公反而能够烘托出汉武帝心胸开阔,有过人之略。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歌剧《司马迁》处理的很好。看完之后,不仅为司马迁感动,也为武帝感动!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3-8 22: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花影吹笙于2005-03-08, 21:25:07发表
因为投降了,所以族其全家,但史迁的说法就不值得考虑吗?暂时的投降,待时机到了再逃回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也是为大汉保存了一员猛将。可把人全家一喀嚓,不是断了李陵的归国之心吗?这样除了用自断臂膀,还有什么可以形容?法律也不外乎人情啊。史迁是史官,不会连这点常识都没有吧?再说,李家对朝廷如此忠心,竟然因为一人投降,把三代的功勋全部抹杀,实在是令人齿寒,怎么不叫人以为其中必夹有私怨?再说好象谋逆反叛之类的才叫罪不可赦吧?投降就族诛,即便是杀鸡骇猴,可法令如此严苛,令人不生异心也难~~人心不定,空有严律,难道不怕堤溃川涌么?

李陵投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太史公的“留其性命,以报陛下。”这毕竟只是一种猜测。
事实是已经发生的,大家有目共睹,但猜测能否变成事实,还有变数。李陵投降匈奴这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是一件值得夸耀的光彩事情。同时代的苏武、张骞同样被俘没有变节,以至于深受后世赞赏。现成的榜样就放在眼前,张骞、苏武能做到的,李陵为什麽坐不到,这不恰恰证明了李陵气节胆略都有所欠缺吗?

李陵投降匈奴不仅辱没了李家世代忠勇的清白家风,又如何对得起战死沙场的五千袍泽。谁没有妻儿老小,难道他们埋尸疆场就是为了将领的忍辱偷生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3-8 23: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作为军人在战场上慷慨赴死,马革裹尸,这是一种崇高的武德。在那次惨烈的战斗中,即使是李陵所部的普通士兵,也忠实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无怨无悔的选择战死。作为将门之后,世代忠良的李陵更应该深明大意,明白此理。“死就真的那麽可怕?不愿死又何必上战场建功立业呢?”

李陵有其祖上为国杀敌,建功立业,封候耀祖的功利思想,所以在寸功未建的时候,不想轻易赴死。司马迁的猜测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李陵这位自小在相对优裕的环境中长大的将领,所不明白的是在战场上壮烈战死,往往比封候耀祖,光耀门楣,更值得歌颂。如果如此,不仅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将士,也可使李家祖上历代忠良含笑于九泉。


李陵被俘后是否投降变节姑且不论了,但作为军人就是被俘,也是一种耻辱,很多血性男儿宁可自杀,也不愿落入敌手。李陵出于私心也为功名所累,先被俘而后降敌,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我只能为他感到惋惜。李陵事件为那个伟大辉煌的时代抹上一丝浓重的阴影,这不仅是李家的悲剧,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汉朝族诛李家,也许是一场误会,但司马迁所猜测的李陵“留其性命,以报陛下”,这其中的真伪,后人已无从知晓了,辨也无用。

“宁可国家负我,我不负国家”千古以来,也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这就是我对李陵的看法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3-9 00: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无知者于2005-03-08, 22:56:53发表
讨厌李陵可以理解,但是要把汉武帝说得好像是捍卫法律,依法治国、依法治军的模范就比较恶心了。



如此体贴主上之心,果然是王佐之才。不知所谓“对司马迁的精神也未敢有所折辱”是什么意思?如何才算是对司马迁的精神有所折辱呢?原来没有将史记烧掉就算宽宏大量了,原来胡导的失误是没有更加烘托“心胸开阔,有过人之略。”当然,如果你的话言之有据的话,虽然不能算史家的正论,倒也可以作为一家之言。不过不知您是从什么地方看到刘彻披阅过史记之后,依然宽宏大量地准许“藏之深山”呢?为什么不是司马迁为了让书能流传后世,避免遭焚书之祸而藏于深山呢?三国时王肃说,刘彻见了孝景本纪和今上本纪后投而削之,司马迁遭腐刑也与此有关;东汉时也有人说司马迁最后是下狱而死。这些都与所谓刘彻的宽宏大量不相符合。您说我是该相信离西汉更近的人的话呢,还是刘彻在2000年后的异代知音的富于想象力的猜测?一个可以以腹诽罪杀人并且因一时言论忤意而阉割人的皇帝会独厚司马迁?对不起,我的想象力太贫乏。

哈哈!何必言辞激烈呢!  

也许李陵投降匈奴的情报确实有误,但放在当时的情况下,任何人是皇帝也会采取断然措施的。不这样又能怎样呢?难道赦免李陵全家,去以观后效,这不是赏罚混乱吗?


说我是体贴上意,未免可笑,汉武帝又不是我的“主上”,我体贴他干吗啊?  我只不过是就事论事罢了。

至于司马迁著史记,也并不是偷偷摸摸,秘密进行的,《报任安书》慷慨激昂说的很清楚了,当时的很多人都知道,唯独汉武帝孤若寡闻?至于您引用三国时王肃的话“刘彻见了孝景本纪和今上本纪后投而削之”我也想举三国时王允的话“昔孝武不杀司马迁,而使谤书
流传后世”与您的话相比,恐怕更具一些说服力。孝武不仅不杀司马迁,还将太史公刑余之人留在身边,出入宫廷,好让太史公持笔更好的“诽谤”朝廷,这难道也是常人所能理解的吗?

至于您说的,司马迁下狱,是因为著史记的原因,恐怕才是史无对证呢!太史公发愤著史记
是在下狱之后。就即使刘彻因为史记而迁怒与司马迁,也会就事论事,史记中的言辞要真是追究起来,十个司马迁也不够杀的。我想以汉武的为人,杀个人用得着这麽“旁敲侧击”煞费苦心吗?汉武要真想毁书,史记不可能流传后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3-9 02:2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无知者于2005-03-08, 22:56:53发表

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


汉书上的这段话,实际上是说:汉朝刚开始只知道李陵被俘,后来才误听了错误情报,认为
李陵为匈奴练兵,因此才族灭李家。被俘与投敌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被俘后被敌所用就已经属于变节投敌行为了。在战时将士被俘而被族灭的很少见,但是因为投敌而被连累全家的很多。汉代有将士出征,妻孥为“质当”的制度,这被称作“士亡法”将士家属被称为“士家”。一直到汉末三国时,曹魏还把魏军将士家属安置在邺城为质当呢。“为匈奴练兵”本身属于为敌所用,所以汉朝才族灭李陵全家。按照汉朝“士亡法”连士兵逃跑,都会连累家属,更何况投敌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3-9 02: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什麽意思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3-9 11: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咳咳!谁个也没打击您MM的积极性,热烈欢迎您来炎黄灌个小水儿。  

我只不过发表了一下对李陵事件的一点看法,见仁见智,又不针对谁!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5 17:1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27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