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无知者于2005-03-08, 22:56:53发表
讨厌李陵可以理解,但是要把汉武帝说得好像是捍卫法律,依法治国、依法治军的模范就比较恶心了。
如此体贴主上之心,果然是王佐之才。不知所谓“对司马迁的精神也未敢有所折辱”是什么意思?如何才算是对司马迁的精神有所折辱呢?原来没有将史记烧掉就算宽宏大量了,原来胡导的失误是没有更加烘托“心胸开阔,有过人之略。”当然,如果你的话言之有据的话,虽然不能算史家的正论,倒也可以作为一家之言。不过不知您是从什么地方看到刘彻披阅过史记之后,依然宽宏大量地准许“藏之深山”呢?为什么不是司马迁为了让书能流传后世,避免遭焚书之祸而藏于深山呢?三国时王肃说,刘彻见了孝景本纪和今上本纪后投而削之,司马迁遭腐刑也与此有关;东汉时也有人说司马迁最后是下狱而死。这些都与所谓刘彻的宽宏大量不相符合。您说我是该相信离西汉更近的人的话呢,还是刘彻在2000年后的异代知音的富于想象力的猜测?一个可以以腹诽罪杀人并且因一时言论忤意而阉割人的皇帝会独厚司马迁?对不起,我的想象力太贫乏。
哈哈!何必言辞激烈呢!
也许李陵投降匈奴的情报确实有误,但放在当时的情况下,任何人是皇帝也会采取断然措施的。不这样又能怎样呢?难道赦免李陵全家,去以观后效,这不是赏罚混乱吗?
说我是体贴上意,未免可笑,汉武帝又不是我的“主上”,我体贴他干吗啊? 我只不过是就事论事罢了。
至于司马迁著史记,也并不是偷偷摸摸,秘密进行的,《报任安书》慷慨激昂说的很清楚了,当时的很多人都知道,唯独汉武帝孤若寡闻?至于您引用三国时王肃的话“刘彻见了孝景本纪和今上本纪后投而削之”我也想举三国时王允的话“昔孝武不杀司马迁,而使谤书
流传后世”与您的话相比,恐怕更具一些说服力。孝武不仅不杀司马迁,还将太史公刑余之人留在身边,出入宫廷,好让太史公持笔更好的“诽谤”朝廷,这难道也是常人所能理解的吗?
至于您说的,司马迁下狱,是因为著史记的原因,恐怕才是史无对证呢!太史公发愤著史记
是在下狱之后。就即使刘彻因为史记而迁怒与司马迁,也会就事论事,史记中的言辞要真是追究起来,十个司马迁也不够杀的。我想以汉武的为人,杀个人用得着这麽“旁敲侧击”煞费苦心吗?汉武要真想毁书,史记不可能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