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三国游戏中八大含冤人物, 不代表本人意见,欢迎讨论
性别:未知-离线 得意孔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07
编号 176
注册 2003-8-27


发表于 2004-1-17 18:1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三国角斗士于2004-01-15, 23:21:01发表
我更是觉的魏延应是三国中期第一猛将..
智勇双全...
诸葛亮也嫉妒他三分...
仔细回想一下,孔明没有真正为蜀汉发掘一个将才..
连姜维也只能算半个...
原有的一班人才也都不得重用,郁郁而终..
虽然诸葛手握大权,但感觉上他是唯亲是举,不得人心的..
如果不是到这地步,掩人嘴舌,他又怎么会舍得挥泪斩马谡呢..
纵观三国百年,又有谁为一次战事失利而斩帐中大将呢..

他自己五次北伐失败,是不是都要切腹五次了...

说到底,没有一个权利的制衡,有点独裁者的味道...

[原创]浅议孔明是否真的"用人唯亲"和"气量狭小"

浅议孔明是否真的"用人唯亲"和"气量狭小"

议:诸葛亮为何为了讨好关羽却复信说马超不过是勇猛而已,以贬损新进的马超来抬高关羽?

<三国志 。关张马黄赵传>曰:"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

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

驳:关公当时有假节钺,有很大的兵权和权力,孔明的权力比关公小,不安抚他,难道骂他?关公那性格,并不太喜欢别人批评他。

<三国志 。关张马黄赵传>曰:"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

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议:为何在刘备准备封黄忠为后将军的时候,诸葛亮更是建言:“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

止;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诸葛亮的胸襟上其实是不如刘备的。

<三国志 。关张马黄赵传>曰:"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

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

驳:孔明是忧虑关公不喜黄忠为后将军,後来关公果然不喜欢黄忠为后将军,最后,他不也是派了费诗去安抚关公吗?

<三国志 。霍王向张杨费传>曰:"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诗

谓羽曰:“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至,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王以一

时之功,隆崇於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

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羽大感悟,遽即受拜。"

议:诸葛亮临死的时候还不忘记踩魏延一把,让和魏延一向不对付的杨仪来领导他。还说了,如果魏延不听,“军便自发”。最后一着比后世的

十二道金牌也差不多,分明是要魏延如果继续讨伐魏国就是孤军奋战。魏延当然不服:“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

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但是什么长史杨仪、司马费祎,还有成都城的蒋

琬等诸葛亮的亲信走狗都是一伙,朝里朝外一起算计魏延。魏延就是一个战将,不是阴谋家,到死之前也仅仅是想回汉中,而没有想到投靠魏

国。魏延之死,是蜀国的一大损失,如果魏延健在,蜀国未必那么快灭亡。

倒是那个杨仪,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后发出:“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的肺腑之

言,可见当初“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的董允、蒋琬等人是什么东西,或者什么动机。想想在《出师表》里大

言不惭地说“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的诸葛亮的所为,不由得使人想起“朋

党”二字。“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果真如此!

驳:魏延当时的工作虽然是断后,但正因为他勇猛,所以才能"断后",而且他的权力比杨仪大,想以军法斩他,应不是问题,但他"性矜高","

当时皆避下之",蜀汉里人人都怕了他,只有杨仪不服他,没人肯帮魏延。但文长确是挺惨的。

<三国志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曰:"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议:费祎在压制姜维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吾等不如丞相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只有持这种观点的人,才是诸葛亮

觉得能够托国的人,不然就至少是个浮躁。姜维能够得诸葛欣赏的原因还有两个,一个是资历不如,只身来蜀,没有依靠;另一个是因为诸葛

亮当年兵败于张郃的时候,得姜维和拔西城县数千老百姓入蜀是唯有的政绩,如何不需要夸大呢?姜维这样的人才在蜀国的用人体制里能够最

后掌权只能说是运气好,适逢其会罢了。

驳:关于费祎的能力,请去看看<三国志 。蒋琬费祎姜维传>。

"史实上的诸葛亮......适逢其会罢了。"全是主观臆测。

<三国志 。蒋琬费祎姜维传>曰: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

,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

诣宫,觐见主上。”

议:魏延的才能是为诸葛亮所妒忌的,每次给魏延偏师也不超过万人,对魏延是以打压为主的。对此魏延很是不忿,老是念道着当年要是按照

他说的出子午谷,直指长安,早就赢了。这场关于子午谷的公案,按照魏延所说未必不能够成功,后来钟会伐蜀就是有一路从子午谷进军的,

也没有出现诸葛亮说的危道。不过是诸葛亮当时对魏延就是很不满意:你的智慧怎么可能比我高?你想到了,我早就想到了,但是因为是你提

出来的,就是不行。其实军事上哪里来的百分之百把握?否决历史上任何一场经典战役,都可以用安全这个理由给否定掉。以蜀国和魏国的实

力对比,不冒险又如何有胜算。

驳:只要留心一看<三国志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便会发觉孔明所“制而不许”的是魏延的“与亮异道会于潼关”这一计划,至于诸葛亮有没有
在其他的军事行动中授给过魏延万人以上的兵力,则完全无法由此事做出推断。

<三国志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曰:"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

子午谷长六百六十里,魏延如何担保十天内必到长安??当时汉中附近大部分都是魏国的地方,魏国的情报能力又不差,再者,从魏军的进军

速度,是绝对可以断了魏延的後路,这样,补给线长,运输困难,试问饿卒又怎能上阵杀敌呢?长安至古乃坚城,就凭魏延的一句话"闻夏侯

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便想攻下长安?他忘了关中大军,魏中央军,还是曹真、张郃?还是他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内??好,就当他真的

攻下长安,又如何?谁来挡住魏军的猛攻?

议:要知道,斩王双是在逃跑途中的事情,诸葛亮未必有什么光彩,郭淮大败是偏师魏延的功劳,阴平、武都二城是陈式的手笔,就是汉中的

防御工事也是魏延修的。诸葛亮当然觉得不爽,非常的不舒服,由此对陈式和魏延都很有意见,要知道他到死才是个武乡侯。

驳:斩王双是在孔明徹退途中的事情,但王双确是被斩了。阴平、武都二城是孔明和陈式打算两路夹击郭淮,谈不上什么"是陈式的手笔"。汉

中的防御工事也是魏延修的?但镇守汉中,出兵北伐的也是孔明。孔明对文长很好,让他"督前部",另外,武乡是县,属徐州琅琊郡,并不只

是乡候,而是县侯。


<三国志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曰:"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议:孔明害李严、马谡、彭羕,玩政治了得。

驳:李严"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

<三国志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曰:"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
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
首谢罪负。於是亮表平曰:“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
巴州刺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偪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
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於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
咎。”"

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又想畏罪潜逃",他最终也被缉拿归案,并被诸葛亮处以极刑,然而还未及行刑,他便于狱中病故了。

<三国志 。霍王向张杨费传>曰:"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三国志 。董刘马陈董吕传>曰:"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三国志 。诸葛亮传>曰:"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彭羕目中无人,又诽谤先主,又想造反。

<三国志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曰:"羕起徒步,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羕闻当远出,私情不悦,往诣马超。超问羕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羕曰:“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又谓超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闻羕言大惊,默然不答。羕退,具表羕辞,於是收羕付有司。"

议:有经验的大将不用,竟用马谡守街亭。

驳:这次孔明确是错了,但人谁无过?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9 20:4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745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