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如果满清没有灭明(原创), 中国可能顺利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平生最爱周公瑾于2006-01-11, 0:23:14发表
这话说的好!

明朝无论如何是无法和清朝比的,清朝虽然对科技和商业的发展不重视,但他们的君王大都勤政,即便到了光绪,他也是奋发而欲有为的,而且他比朱由检更善于吸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如果他早生30年,也许不会比明治差!

其实诚如我所引用的那位明兄所言,如果宋王朝没有那么多外患,也建立了长治久安的国家,那宋是最有可能过度到资本主义的时代!从元开始,中国的发展就走入了误区,中国的领先优势被一点点葬送掉。即便是清朝最辉煌的盛世阶段,也如马尔戈尼所言的一样,只不过是有几位谨慎的好船长驾驶的一艘中间已经锈烂掉的但外表也许还很堂皇的大船,一旦没有了精明的船长、或是遇到更大的风浪,那么沉没就不可避免。

寒~

明朝可不是什么落后的国家。横向比较起来明朝的科技、经济水平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的地位,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明朝士大夫们与西方人交往时有一种开放、平和的心态。也是因此,在明末的“西学东渐”中明朝士大夫和西洋传教士合作翻译了不少西方书籍。比如说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李之藻和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寰容较义》;焦勖与汤若望合译了介绍西方火炮技术的《火攻挈要》。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朝廷还专门开设历局,徐光启主事,聘请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外国人,参校西方立法,编撰新历,最后编成《崇祯历书》。

其实我们对明朝是很模糊的,评论起来只能说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如果你真的想去了解,明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朝代。


关于明君与昏君,转一段别人的评论:
对明清皇帝的比较也是文史界常用的障眼法,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首先应该看其人在历史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而现在的皇帝比较,深受“精英主义”影响,爱比较皇帝的个人素质,个人品德和能力。一条船航向错了,技术越高明、越勤奋的船长带领全船离目的地越远。康、雍、乾三代的勤政只能使“文字狱”、“愚民政策”等等恶政执行得更彻底。
即便是个人素质比较,同样也要注意两代不同的历史条件。比如明朝采用的是不完备的文官制度。是民本主义占主流意识形态,而满清是部族统治,绝对的君主独裁。 皇帝权利大不一样,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清代不可能出现大臣们因谏阻皇帝出巡而被仗毙的惨剧。所以说明君和昏君问题也是文史界故意搞的褒清贬明的一种手段。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明朝是不是科技和经济先进的国家横向比较同时代其他国家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情况不就清楚了?我用几本书说明的是明朝士大夫开放、平和的心态,并不因为西方传教士是“蛮夷”就一味排斥。士大夫们能与西方进行平等交流,并将西方文化容纳到本国文明中去,这种心态自汉唐以来一直没有变过。

明版古书和古籍质量不高,一方面是明朝刊印书籍众多由于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和他后面那个朝代的政策有关。最典型的莫过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天工开物》因为毁禁在中国失传,幸亏此书流传海外,才能从日本重新传回中国。

戴璟的《广东通志》中有如下记载:“七月七日,出衣服、书帙于中庭晒之”可见明朝私人藏书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另外中国古典小说最繁荣的时期就是明朝,如果要列举将是一长串的书目。这也是明朝人普遍读书的一个佐证。说明朝人不爱看书毫无根据。

如果说明朝科举全在八股之间纵横,明朝文人习性放浪的话,再举几个典型例子:王阳明、焦竑、徐光启、王廷相、张居正、袁崇焕、顾宪成全都是两榜进士啊。

经济活动低迷?难以理解。明代白银货币化这可是从是自民间开始的,经历了自下而上的发展历程,最后政府承认既成事实,不存在不利于平民一说。海外流银是明朝经济繁荣的证据,比如说丹尼斯·弗莱恩和阿拉图罗·热拉尔德兹提出世界贸易在1571年诞生的观点:我们认为,如以上述活跃的白银贸易为起点,那么时间应该提前到16世纪40年代,也就是中国对于白银产生大量需求,并且开始向海外寻求的时代更为贴切。正是从那时起,一个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在世界形成一个整体历史的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作用,也已经显示了出来。

明朝的致命缺陷在僵化的税收政策上,也是明朝最终亡国的根源。张居正的改革就是税收制度的调整。一条鞭法是以均赋役为中心,厚商利农,打击的是权贵地主。如果连这也看不上我就只有叹气了。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国家货币使用白银并非政府的意思,而是民众自发使用所致,白银在当时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明朝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了完全货币形态,这时在中国白银仅仅是一般等价物而已。
明朝灭亡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中国处在有史记载的第五个小冰河期,从而导致的连续严重旱灾。(崇祯六年到十六年之间共有八年大旱)
每个朝代在灭亡时都有二臣,这很正常。如果非要挑出来说的话,恐怕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可救药。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辽军有银但无棉布粮食可买这不是白银的问题吧,即使把白银换成铜钱结果也是一样。叶德辉《书林清话》中记载了当时白银和铜钱的兑换比例:三分银约等于铜钱二百文。明朝时期白银已经不是贵重金属,他已经转化为货币,成为当时通行的一般等价物。

天灾不是怨天尤人,中国有记载的六个小冰河期都伴随着动荡和战乱。十年间有八年大旱的状况只怕无论哪个朝代怕也折腾不起。渔猎、游牧的民族族是不需要经济基础的,只需要抢劫农耕民族积攒下来的财富即可。满清活跃一点也不稀奇,他们的战争成本低。

之前说了,我们对明朝的了解很多都是模糊的似是而非的东西,泛泛而论似乎千疮百孔,但细致了解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特别是在西方的历史著作中,对明清两代的评价正好和大多数人概念中的明清相反。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仅仅是一种物品交换的媒介,其本身并不存在价值。洪武通宝的例子太早了,明朝的白银货币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到成化、弘治年间才为官方所认可,到嘉靖年间白银货币化才算基本完成。隆庆年间“银钱兼使”的法令正式确立的白银的地位: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
西方的历史书除了翻译中国史书外还有传教士来中国的回忆录呢。清朝编的那本明史就一个“假”字,隐瞒了很多事实,不提也罢。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2 08:3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96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