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蓝纱枫于2005-01-29, 16:02:56发表
好好,刚好路过,看见肃杀兄如此勇气可嘉,怎能有不奉陪之理?
《史记——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後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史记——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馀城,击破杨熊军。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
《史记——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
太史公是怎么记载张子房的,以上段落是清楚明白了,不过肃杀兄理解出来的内容……呵呵,实在是耐人寻味啊。
另,如果张良连兵都没有,倒是不知道张良是带着什么东西去跟随刘邦的?
另外呢,“有没有权力带兵”跟“有没有战功”根本就是两个概念。
《三国志——庞统传》: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看了以上记载,估计敢说庞统有明确战功的人没多少,不过谁也否定不了庞统有带兵作战的权力。
不过翻遍《三国志》,倒还真没看到明确记载法正有带兵作战的权力。
汉末三国时期,将军一职早已从军职化向军号化过渡,所以只要有点常识就知道汉末三国的官员不是有军号就有权力的:
《三国志——麋竺传》:益州既平,拜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之右。竺雍容敦雅,而幹翮非所长。是以待之以上宾之礼,未尝有所统御。
麋竺有没有授予领兵作战的权力,一目了然。不过没人会否认麋竺拥有安汉将军一职。
另外,麻烦肃杀兄搞清概念再说,所谓“若是单纯比较权力,张良的权利还不如法正大”—————你到底是讨论“权力”还是讨论“权利”啊?
好,好。既然蓝兄愿意挨踩,那我只有满足你了。
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也不看看厩将是干什么的,厩将:军中管理马匹的官。 不是所有带“将”的都能独立带兵作战。张良在刘邦军中的作用后文交代得很清楚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张良从投靠刘邦后一直扮演的是谋主的角色。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馀城,击破杨熊军。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
看上文就知道兵不是张良独自带领的以良为韩申(司)徒,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张良是主将韩王的属官而已。
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至彭城,汉败而还。
把这段蓝兄拿出来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么?逃亡有韩信、陈平的例子在前可供参考。张良从彭城逃亡出来有几个随从就不错了,哪能带兵啊,他要真带了兵只怕走不出项羽的势力范围就被歼灭了。后面还有一句我给蓝兄添上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张良带着他的奇谋跟随刘邦,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战功和战斗功是两个概念,战功能涵盖战略战术奇谋多个方面,但战斗功就非常具体了,不领兵打仗就不存在战斗也就没有战斗功。所以斗字很重要,蓝兄可不能看漏了。
无论权利还是权力拥有行政职位的法正都比只有爵位的张良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