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建文帝要的是活叔叔还是死朱棣?, “勿使朕有杀叔父之名”这句话何解?
性别:未知-离线 dreambe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67
编号 159878
注册 2007-5-18
来自 哈尔滨


发表于 2014-8-20 15:1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建文帝要的是活叔叔还是死朱棣?

  朱允炆十分清楚,他的叔叔朱棣这次是来玩命的,马虎不得,于是他将三十万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耿炳文,希望他将叛军一举荡平。为了表示对此事的重视,他还亲自送耿炳文出征,也就是在这次送行活动中,朱允炆干出了他一生中最愚蠢的事情。

  他在将军队交给耿炳文的同时,语重心长的对他说:“请你务必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啊。”

  虽然他一生中干过很多蠢事,但我认为这件事是最愚蠢的。


以上文字出自《明朝那些事》第一部27章。

当年看这部书,大都是抱着自娱自乐的心态,但不知不觉中确实受到作者颇多影响,对作者的一些分析也就信以为真了。这是该书中一个典型例子。

一个大大的伏笔,后面还有很多精彩的后续。因为耿炳文和继任者李景隆不敢违背建文帝的意思,所以在战场上都不敢向朱老四下狠手,结果人家利用这道免死金牌干出了很多恶心事,自己却只能捏鼻子忍着……

当年明月用这样一种方式强烈地表现出一个妇人之仁的侄子和狡猾卑鄙的叔叔之间的鲜明对比。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不知不觉深陷其中恢复清醒,也认识到明月的一些不客观偏颇之处。除了为明朝所有皇帝文过饰非,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为了让故事好看,所以刻意的塑造了一些好玩的情节,其中有一条就是会时不时的当一些人是傻瓜。


建文帝是傻瓜,耿炳文是傻瓜,李景隆是傻瓜……

事实上,他们真的全都是傻瓜吗?

至少,铁铉肯定不是傻瓜,盛庸也不是傻瓜。朱棣活着从他们手中逃过,当年明月认为也是受到建文帝那句话的影响,可事实上未必。就连耿炳文和李景隆,甚至也未必真的缚手缚脚,不敢对朱棣下死手。

须知刀枪无眼,战场上死个人太正常了。如果朱棣死在战场上,你是当时大明的言论发布者,你是否会给当朝皇帝加上一条“杀叔之罪”?

相反,如果活着的朱老四被抓到,然后被皇帝下诏明正典刑,那才是坐实了“杀叔”,而且也不能算罪。洪武大帝、永乐大帝心狠手辣的事都没少干,后人谁给他论罪了?朱瞻基那是现行的酷刑杀叔,结果不但无罪,而且被认为杀得好。

可见皇帝杀叔叔根本不算啥,朱允炆如果不是脑袋秀逗了,他那句话完全也可以照着相反的方向去理解,就是:“你们在战场上把我叔叔解决了,别让我亲自下命令杀他啊。”

就算耿炳文老糊涂了,李景隆就是头猪,但以盛庸的精明,绝对不会悟不到另一层意思。朱棣真要是靠耍无赖从他手下逃得性命,那才是怪事。

如果盛庸在战场上干掉朱棣,建文帝对他也只有封赏,绝不会反过来处罚。这个推断,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但盛庸毕竟和铁铉不一样,他没有对建文帝死忠,而是借着一场胜仗为自己积攒了资本。后来看到要换老板的趋势,就果断投降。

盛庸是个真正的聪明人。

和他一样聪明的将领应该也不少,就像南京城里的公公们。如果有机会换一个对自己更好的老板,那就会想办法去争取。

所以,朱允炆的失败,并不是他那句话有多蠢。如果他真的尽得天下人心,就一定会有一个尽心尽力为他着想的将领,“不小心”在战场上彻底为他解决问题。

武将集团,在江山没有彻底稳固地握在手里之前,还是不要轻易下手去打压的好。

[ 本帖最后由 dreambe 于 2014-8-25 09:0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reambe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67
编号 159878
注册 2007-5-18
来自 哈尔滨


发表于 2014-8-21 13:0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感谢虎兄捧场,这个话题其实很有继续谈下去的意思。

我要表达的意思的虎兄确实都看出来了,也许是我最后一句话的观点未必准确,但建文帝并未得到武将集团的一致拥护,这一点咱们不谋而合。

为了免除后患,老朱拔刺是够狠的,能活下来的武将只要是长了大脑的,不可能不为自己的将来考虑。

而建文的施政方向已经从他的年号中明确表现出来了,跟着这个老板混下去,最好的结果就是被文官集团压得死死的,武人只有被文人指挥的份。

而燕王毕竟也是身经百战的藩王,而且他对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将领绝对够意思,这从他夺位后的表现可以充分证明:拿着“奉天靖难”丹书铁劵的功臣,下场比“开国辅运”强无数倍。

所以呢,除了朱允炆能给自己利益绝对远高于朱棣的那伙人,其他带兵武将故意对燕逆放水的可能性绝对大大的有。

甚至就连李景隆到底是不是故意把五十万大军折腾光、给朱老四创造咸鱼翻身的条件,这都不是没有可能,只不过冒的风险确实不小了。最后李景隆暴露出“卧底”的本来面目,咱也没证据证明他是迫于形势还是存心故意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reambe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67
编号 159878
注册 2007-5-18
来自 哈尔滨


发表于 2014-8-21 13:1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至于朱允炆天性凉薄,我不敢绝对肯定,但他绝对不像他老爹朱标那样真正的厚道。

朱标看不下去他老爹拔刺的心狠手辣,都敢明着顶嘴。朱允炆除了在爷爷面前装装孝子贤孙,其他不同意见的是连个屁都不敢放。但老朱一死,小小朱马上就翻脸,从年号、政策、削藩……统统都是跟爷爷对着干。老皇帝死了才七天就下葬,而且不准叔叔们进京奔丧,这是一个好孙子干出来的事?

也许他不是自己生性凉薄,而是受到某些人的蛊惑或者说乱支招给坑了。但一个没有主见、会被文官轻易操纵的皇帝,也绝不会得天下人心。

朱元璋和朱棣杀人都狠,但他们的狠是有目的的,就是让全天下都看到不听我话和我作对的下场。要么不做,要么做绝。让和我一条心的人永无后顾之忧,把和自己不一条心的人彻底消灭,这不失为一种霸道的驭下之术。

朱允炆太嫩了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reambe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67
编号 159878
注册 2007-5-18
来自 哈尔滨


发表于 2014-8-21 14:5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14-8-21 14:10 发表


朱元璋姑且不说,但对于朱棣的评价应该说是一针见血。
朱棣,其实就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物。所以说,这个人未必是好人(我始终对他虐杀建文大臣和支使轮奸建文大臣妻女耿耿于怀),但是这个皇帝,在这一点上 ...

其实呢,尽管我对永乐大帝的做法能够理解,但发自内心地说,并不支持。

因为他的行为太功利了,把对臣僚的控制完全建立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极端暴力手段之下。其造成的后果就是大明朝的风气越来越现实主义,利益至上成为大部分官员渗透到骨子里的行为准则。

什么良知、气节都不重要,咱只要一心一意顺着皇帝的意思干就行。明朝中后期的文官集团基本都是这德行,能坚持儒家操守的没几个。

朱元璋时代对贪官的惩治也是极端行为,但它的施行标准却不是皇帝的意愿,而是由皇帝制定的规则。朱元璋不会兴之所至地就把谁剥了皮,即使他看某人非常不顺眼,也会用某些手段诱使他犯了足以剥皮的大罪,然后再出口气。

相比之下,朱棣的简单暴力真就落了下乘,再三践踏士大夫的尊严、以丧失伦理的疯狂举动让反对派难以承受沉重的后果同时,也把大明朝廷变成了他朱老四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禁脔。

朱允炆的某些方略未必是错的,我觉得他有可能就是早出世几十年的朱祁镇,只不过朱祁镇没有一个像朱棣那样的叔叔。

大明朝最后还是向以文压武发展了,而且由于永乐的这么一搞,读书人的气节也大受打压,再没出现过“众正盈朝”的良好局面。朱允炆的失败,不但葬送了自己的皇位,也使得整个明朝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为追随朱允炆而殉节的建文忠臣感到深深的悲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reambe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67
编号 159878
注册 2007-5-18
来自 哈尔滨


发表于 2014-8-21 16:3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也认为建文忠臣实际上并不是忠于建文,而是忠于大明正统,忠于太祖高皇帝的遗命。

实际上很多不肯投效朱棣的士大夫都不是不识时务,也不是脑袋进水,他们不过是为了坚持儒家的道统信念而不惜一死。

朱元璋是很成功的,只用了三十年就把汉民族的正气重塑起来,而且他是真的考虑了后世子孙千秋万代的统治,不管从制度上还是社会风气都努力去营造。

废掉锦衣卫这一大手笔,只有朱元璋才能做得出来。因为他要的不是自己统治牢固,而是一个能够凭自身惯性就能世代相传长治久安的政权。任何手段都是有其特定性和临时性的,不适用了就得改,没有用了就该废掉,老朱的后代显然都没明白这道理。

“明止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这句话尽管有点极端,但老朱确实是他的子孙后辈所无法相提并论的一代伟人。

朱棣为了坐上宝座,采取了不少极端行为,对他老爹和侄子留下的书呆子们进行了无情的摧残。他的方式直接而有效,确实很快就稳固了当前的统治,但大明乃至以后中国的政体却不可挽回的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大部分中国人习惯于被统治,不习惯思考国家大事,应该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反观大洋彼岸的美国,它从来没有采取独裁式的强权政治,宁可在吵吵嚷嚷的低效率中浪费很多宝贵时机,但今天世界第一强大的美国就是这些牺牲换来的收获。扯得远了点,就此打住。

[ 本帖最后由 dreambe 于 2014-8-21 16:4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reambe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67
编号 159878
注册 2007-5-18
来自 哈尔滨


发表于 2014-8-22 09:3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14-8-21 18:33 发表

朱元璋对他的儿子都太好了,生那么多,个个都封王,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伟人也有局限性啊,老朱就是小时候生活太苦了,所以极端的宠溺自己儿孙。

他也不会想到,他的后人会成为多么庞大的一支吸血鬼队伍。

朱允炆也好,黄子澄、齐泰也罢,他们不过是翻着史书在学汉景帝和晁错(都没学主父偃),但偏偏这时候没有周亚夫了。

难道他们都忘了?上面提到的那几个人,没一个有好下场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reambe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67
编号 159878
注册 2007-5-18
来自 哈尔滨


发表于 2014-8-22 13:5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或许朱允炆不知道,他四叔打仗时经常是冲在前面的。

也就是说,要干掉朱棣,有时候只需要一个运气,不是必须把他的军队全灭。

在《明朝那些事》这部书中,朱棣可是无数次在靖难之役中一马当前,甚至扮演孤胆英雄,结果都是毫发无伤。

当年明月把原因归结于建文对耿炳文临行的嘱咐,我觉得这很扯。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reambe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67
编号 159878
注册 2007-5-18
来自 哈尔滨


发表于 2014-8-25 09:1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31 阿巽 的帖子

原来如此,我实在没时间和精力去查找史料,现成的倒是可以读一读。已经把标题改过来了,多谢赐教。

看来明月并不是完全臆测出的那些料,而是已经有人抢在前面了。当成故事来看的话,就只能理解为是建文那句的话让明军不敢在战场上对朱棣下手。

从事后盛庸投降朱棣一事来看,明军将领对建文的忠诚度确实很值得怀疑。就算之前对叔侄之争没什么深谋远虑,被一个文官的阴影笼罩着,窝囊仗打多了也会觉得闹心,起了换个老板的心思很正常。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reambe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67
编号 159878
注册 2007-5-18
来自 哈尔滨


发表于 2014-8-29 13:4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话说,中国历史上还是发生过一些“不合逻辑”的事情的,先秦时代的很多人,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都是今人所无法想象和理解。

但是越到近代,古人和今人的差别越小。明清时期的历史,基本上都可以用今天的行为准则去衡量了。

PS:朱允炆貌似没有用110万大军去打他四叔,李景隆第一次败了之后,50万大军不可能全部蒸发,收拢残兵败将再加上建文补充的兵力,才又凑了60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reambe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67
编号 159878
注册 2007-5-18
来自 哈尔滨


发表于 2014-9-3 14:5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朱允炆在发大军伐燕之时,自以为胜券在握,所以搞个惺惺作态也正常。

要说他口是心非吧,37楼说的那些事够可爱的,似乎可以证明小小猪本系纯良少年,只是被身边一帮净出馊主意书呆子给坑了。

要说他发自内心吧,他逼十二叔全家自焚的时候,怎么没承担杀叔之罪?更过分地是还给朱柏上了个“湘戾王”的谥号,这能叫厚道人干的事?

PS:明朝初期应该是有一百万以上常备军的,但能不能全都拿出来去打谁,这个很值得探讨一下。从永乐数次发大军征讨蒙古和安南来看,五十万已经是相当大的动作了。

[ 本帖最后由 dreambe 于 2014-9-3 15:0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reambe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67
编号 159878
注册 2007-5-18
来自 哈尔滨


发表于 2014-9-3 15:0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转载一段“三只小猪逃亡之谜”,删减了部分与此事无关的内容。



QUOTE:
原帖由 小陆伯言 于 2014-8-30 16:21 发表
之前还有个例子,朱老四把三个儿子当了人质,结果建文帝在大忽悠们的操作下,还是把三个家伙放了。

  史书所载,燕王三子南京之行是有惊无险的,书上说燕王起兵在即的时候,诡称重病向皇帝请求遣三子回去探视,当时齐泰等人认为燕王三子是重要的人质,不宜放走。而黄子澄却力排众议,认为朱棣三子不足为虑,正因为朝廷马上就要布置妥当,很快就要对燕王下手,更不宜打草惊蛇,迫其孤注一掷,不如放他的三个儿子回去,籍此可以让燕王错误认定朝廷不会对他下手,于是建文帝下旨,允许燕王三子返回北平。

  不过,魏国公徐辉祖发现之后,马上进宫见驾,力陈利害,又说服了建文帝,派他飞马去追,却已追之不及。朱高炽三人如困鸟脱牢宠,平安回到了北平。

  史书上就这么寥寥数语,惜墨如金:建文帝准许燕王三子离京,徐辉祖进宫力陈利害,建文帝变卦,又派他去追赶,追之不及,接下来就是燕王三子出现在北平了。

  当年看书时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当时匆匆看到这里,只是叹一声建文愚蠢也就罢了,此时因为要策划朱高炽三兄弟返回北平的事,认真思索下来,才发现其中漏洞百出,根本不可能如此简单,真相绝不会是像史书中所载那般模样。

  首先,不管是王爷还是世子王子,依着规制,回程之中都是有朝廷派人护送的,同时他们还有自己的大队侍卫,人马众多,绝不可能轻骑上路,叫人追无可赶。

  其次,燕王三子离开南京这样的大事,徐辉祖又是他们的亲舅舅,于公于私,怎么可能事先不知道?就算徐辉祖知道的晚,也只能是这边皇帝下旨恩准之后,他们立即启程上路,可这也不合情理,因为他们唯一担心的只能是皇帝反悔,却不可能事先想到他们的亲舅舅要大义灭亲。

  就算他们真的想到了这一点,走了徐辉祖一个措手不及,又能耽搁多少时间?徐辉祖说服皇帝之后立即带兵快马来追,燕王世子他们大队人马的怎么可能就追不上了?难道南京距北平就只有半天的路程么?

  再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燕王三子甩开朝廷护卫和自己的仪仗侍卫,轻骑上路,可这样的话还是有许多无法解决的困难。首先就是马匹的疲劳问题,轻骑上路,快马疾奔,沿途驿站不可能向他们提供马匹的。

  朝廷的驿报通传,驿卒们用的是接力的方式,所以他们可以永远保持最快的速度,一路上没有吃饭喝水休息睡觉的时间消耗,难道朝廷传旨前方予以堵截,速度会比燕王世子他们走得还慢?更何况朱高炽那个大胖子能不能骑马,能在马上颠簸几个时辰都是问题。

  还有,这一路下去,关防哨卡,大城大阜,都是有城禁和夜禁的,燕王世子他们既便贵为藩国的王子,夜间也是不可能赶路的,但是奉了朝廷紧急谕令持有特殊关防印信的官兵却可以,这种情况下,他们追不上燕王世子?

  又或者,燕王世子选择穿山越岭走小道,这样的话速度可更要落在官兵后面了,而且一路下去,不可能全是小路,他们几个几乎从不离开北平的小王爷带着几个北平府来的护卫,居然能一路找到些官府都不知道、不布防的小道,从南京一直安全抵达北平,这也太天方夜谭了。

  那么,史书中说:徐辉祖追之不及,燕王三子顺利抵达北平。在这两句话中间,在这两段话中间那段时间、那段路程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燕王王子到底是怎么回到北平的?


[ 本帖最后由 dreambe 于 2014-9-3 15:0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reambe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67
编号 159878
注册 2007-5-18
来自 哈尔滨


发表于 2014-9-5 13:0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汉景帝和建文不具可比性

1.两个人都有些年轻气盛,汉景帝头脑一热可以出昏招,但他清醒过来之后却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

从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景帝的表现就是个成熟的政治家。朱允炆童鞋嘛,似乎就没见到他有明白的时候。

2.梁孝王是汉景帝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啊,他有什么理由不帮自己大哥对付那帮叛王?而汉景帝对他也从来都没有动什么坏心思,充其量也只是抑制其野心罢了。

建文帝呢,靖难时只见到有谷王和辽王跑到南京去躲事,却没见哪个藩王起兵帮他打燕逆,朱棣夺位后所有的藩王全都选择接受现实。原因无他,朱允炆明摆着就是要把所有藩王全都收拾了,暂时幸免于难的只是还没被轮到,所以不可能会有哪个藩王像刘武一样站在皇帝一边了。

3.汉景帝关键时刻起用周亚夫,一方面是文帝给他留的后手,一方面他确实用人有方。亲弟弟梁王被叛军团团包围,周亚夫出于战略决策不去援救,汉景帝连一句牢骚都没有。

朱元璋给孙子留了个耿炳文,结果只是打输了一仗就被他撤了。徐辉祖也是大将之才,而且对建文忠心耿耿,就因为大姐两口子的关系,硬是弃之不用。再退一步,哪怕建文对齐泰言听计从,都不至于输得那么窝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reambe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67
编号 159878
注册 2007-5-18
来自 哈尔滨


发表于 2014-9-10 09:0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落叶聚还散 于 2014-9-6 20:18 发表

其实朱元璋死了,不让奔丧,就是一个极2的做法。

我觉得,这是朱允炆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大概他觉得只要有几个强势的叔叔来了,就可能夺走他的皇位,所以干脆假传老朱遗旨,不许藩王进京奔丧。等到他得到百官拥戴,皇位稳固了,在做他想要做的事。

以朱元璋生前的性格和习惯,他怎么可能不会让儿子来奔丧呢?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27 11:0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16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