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颖颖 于 2011-1-15 23:18 发表
庞涓没有大局观就是没有看到当时:
1,恢复晋国已经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
2,没有洞察到秦国崛起对魏国的巨大威胁。
魏惠王三十年,庞涓兵败马陵道。
魏惠王三十一年,商鞅擒公子昂,魏国被迫迁都,秦国正 ...
三晋早期的地理形势。除赵国既有代地,又完全继承了晋国的东阳地区,领土基本连成一片外,韩国是个被魏国全包围的国中国(韩国吞并郑国后变为半包围),而魏国就是完全由飞地组成的国家,魏国不从近处着手恢复晋国领土,却要按着你理解的“大局观”去遏制远处的秦国,这种行为才是让人无法理解呢。
秦国崛起对魏国的巨大威胁……这个就真的搞笑了。秦国只是收复了部分河西的失地而已,而完全收复河西却还是在秦惠文王时期:(秦惠文王)七年,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八年,魏纳河西地。这个时间跟孙庞互掐差不多隔了十几年。而秦国的真正强大,也不是在秦孝公时期,而是在吞并了蜀国的秦惠文王时期,那时候离孙庞斗智就更远了。
而魏国的迁都,这个很正常。魏文侯时期在大梁附近,赵国的势力很大,此时只能建都魏家老巢安邑。文侯时期的魏国干脆就是飞地拼凑国,经过三代人的努力魏国的国土基本上形成了两大块,以韩国为界,东边的大梁为中心也就是常说的梁,西边以安邑为中心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魏,而东边的领土数倍于西边。魏惠王伐韩失败,东西往来变得困难。而从两次孙庞斗智来看,孙膑的围魏救赵计,围的“魏”都是大梁,可见安邑虽然名义上还是国都,但是魏惠王早就在大梁办公了。
如果依你的看法,庞涓有了你所谓的大局观又能如何呢?不去招惹韩国和赵国,然后完全靠着安邑为中心的魏国西部飞地来对付秦国?别说商鞅变法后秦国多凶悍,就是在变法前,没了内乱的秦献公时期秦国就已经在不断收复河西了,魏国从吴起之后在西边就没占到过秦国的便宜。为啥,还不是中间隔着韩国,你要打秦国,要出动主力部队就得借道韩国,要是仅凭安邑的军队那就是搞笑。要想用主力来对付秦国,除非再回到魏文侯时期三晋刚分家还保持兄弟关系的时候,否则的话就只有先灭韩国了。
[ 本帖最后由 关毛 于 2011-1-16 00:5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