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和明史哪个是对的?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朱元璋自和州渡江,乃由西击东,非由南攻北。

牛渚,或指山,或指矶,或指地域。
采石之名起于南朝,后多以采石代牛渚,史籍中许多地方二者名异实一。
《舆地志》中说得清楚:盖大江东北流,牛渚、采石俱列江东岸。采石去牛渚不过里许,故牛渚圻通谓之采石。
陆游在《入蜀记》中也说:采石,一名牛渚,与和州对岸。江面比瓜洲为狭,故隋韩擒虎平陈及本朝曹彬下南唐,皆自此渡。然微风辄浪作,不可行。刘宾客云:“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王文公云:“一风微吹万舟阻。”皆谓此矶也。

明嘉靖《太平府志》和《大明一统志·太平府》中二者确有区分。
《太平府志》:牛渚山,在府城北。下有矶曰牛渚,去采石矶仅一里。旧为险要备御之地。
《太平府志》:采石山,在府城西北化洽乡。……上有蛾眉亭,下有牛渚矶,石出于江曰采石矶。
《大明一统志·太平府》:牛渚山,在府城北二十五里。下有矶曰牛渚,去采石矶仅一里。旧有险要备御之地。
《大明一统志·太平府》:采石山,在府城北二十五里牛渚北。昔人于此取石,因名。临江有矶曰采石。

按其所记,采石牛渚为二山,采石山在牛渚山北里许,两山下有石矶,近山者名牛渚矶,突入江中者名采石矶,两矶相去一里。今日之牛渚山名曰翠螺山,有南北二峰,西面大江,三面为牛渚河环抱,西麓采石矶突兀江中,绝壁临空。

但《明史》中“牛渚”、“采石”似乎并不用来区分这两对相去不过一里的地方。

牛渚、采石,还指地域。《元和郡县志》云:“采石戍,在(当涂)县北三十五里,西接乌江,北连建业。城在牛渚山上,与和州横江渡相对。隋师伐陈,贺若弼从此渡。隋平陈置镇,贞观初改镇为戍。”

考究《明史》中的用词,有“拔采石”、“克采石”、“屯采石”、“采石镇”,“拔”、“克”的对象一般是城寨,故这些都当指的是镇。
惟有《陈友谅列传》中云:进驻采石矶……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会大风雨, 群臣班沙岸称贺,不能成礼。
此处有明确加一“矶”字,“沙岸称贺”,当犹在江边。

《明史·常遇春列传》: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戈,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诸将乘之,遂拔采石,进取太平。授总管府先锋,进总管都督。 时将士妻子辎重皆在和州,元中丞蛮子海牙复以舟师袭据采石,道中梗。太祖自将攻之,遣遇春多张疑兵分敌势。战既合,遇春操轻舸,冲海牙舟为二。左右纵击,大败之,尽得其舟。江路复通。

可见,《明史》中“采石”一般指城寨,故洪武言“采石重镇”,而“牛渚”则指临江石矶(“前临大江”)。细辨遇春登岸处,可乘势跃上,也绝非今日所谓采石矶绝壁之处。

《读史方舆纪要·采石条》中则恰好以“牛渚”为城寨,而以“采石”为石矶。所载之事,其实与《明史》并不矛盾,就是用名相反

以此理解,自和州取集庆,必须攻占牛渚山上城寨,城寨势险守重,难以直接登而攻取,故必须先取石矶为渡。

[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07-1-18 00:0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QUOTE:
因击海牙于峪溪口,大败之,遂定计渡江。

这句话并不足以说明洪武由峪溪口渡江。

《明史·廖永安列传》:廖永安,字彦敬,德庆侯永忠兄也。太祖初起,永安兄弟偕俞通海等以舟师自巢湖来归。太祖亲往收其军,遂以舟师攻元中丞蛮子海牙於马场河。元人驾楼船,不利进退,而永安辈操舟若飞,再战再破元兵,始定渡江策。顷之,发江口。永安举帆,请所向,命直指牛渚。西北风方骤,顷刻达岸。太祖急挥甲士鼓勇以登,采石镇兵皆溃,遂乘胜取太平。

从廖传得知,渡江作战是从“江口”发起的。所谓江口,当是横江口,在今安徽和县东南。此地与采石隔江相对,当年隋将韩擒虎就是从此处夜渡采石。采石在马鞍山市西南10里,按地图看,在江口东偏南,故"西北风方骤,顷刻达岸"。

如从峪溪口攻采石,西北风只怕逆多于助,而且两地相去较远,纵顺江流,也不能顷刻而至了。
按照今天翠螺山的地形,西麓为悬崖峭壁,北面亦山势险峻,攻方难以用兵,南麓林木葱郁,也非阵兵而战之处。惟有西北临江处地势低凹,当乃遇春跳荡破敌之牛渚矶也。洪武得常廖水师,由横江口顺西北风攻此地,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焉能不胜!

至正十五年四月洪武驻军和阳,遇春来归,和阳在和州,当是图上今和县。
五月谋渡江而得廖等水师。战马场河等处是为了让巢湖水师进入长江。得入大江后,水师虽然经过由南向北的调度至横江口,但渡江作战还是由西向东攻取牛渚采石的。
《常遇春列传》:遂拔采石,进取太平。…… 时将士妻子辎重皆在和州,元中丞蛮子海牙复以舟师袭据采石,道中梗。
这段时间家眷辎重应该始终在和阳城。

[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07-1-19 00:14 编辑 ]


图片附件: 渡江之战.gif (2007-1-18 23:44, 113.71 K)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明史·廖永安列传》:廖永安,字彦敬,德庆侯永忠兄也。太祖初起,永安兄弟偕俞通海等以舟师自巢湖来归。太祖亲往收其军,遂以舟师攻元中丞蛮子海牙於马场河。元人驾楼船,不利进退,而永安辈操舟若飞,再战再破元兵,始定渡江策。

马肠(场)河是肯定有过交战,可能还不止一次,故云“再战再破元兵”。
廖永安、俞通海分别为《明史·列传第二十一》中第一、第二人, 俞亦“永安辈”,故其传中不更述此事,此亦史家互见之法。

对照《读史方舆纪要》和《明史》,衲子分析了一下从出巢湖到攻采石这段时间洪武及元军的动态。
但首先要看下地理情况:
漕湖与长江之间有一“周回百里”的铜城堰,铜城堰东至闸口分流,东北入江者为牛屯河,向南者为三叉河,三叉河西通巢湖,东合裕溪河而入江。
马肠河是另一条由漕湖至大江的水路。洪武入江,须先出漕湖口,至铜城堰-三叉河段,而后取道入江。或者直接走马肠河。
《俞传》: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破海牙诸水寨,授万户。从渡江,克采石,取太平,徇下诸属县。
可见,蛮子海牙此时在各处水隘均有布防。马肠河口是其主守之处。
洪武借大雨水涨,部分水师趋小港而至铜城闸,如直接东向入江,后军必为马肠河、裕溪口元军顺流截击。故洪武先攻破马肠河、裕溪口元军水寨,再调军至横江口。元军在江右失利,即退守采石。

[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07-1-19 23:19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附上几张现在的卫星照片。
第一张是翠螺山,也就是古牛渚、采石。
采石很小,黄线的长度是1.25千米。

第二张是和县、横江口和采石的位置。
GE把和县当成马鞍山了。古时应该没有这么大的江心洲。
从横江口乘西北风攻采石,实在是一帆风顺。

第三张图比较头疼,现在就是搞不定“马肠河”到底在哪里,“马肠河口”到底是哪块……

QUOTE:
  马肠河州(无为县)东北六十里。其上流二十里曰运河,西接巢湖,东汇于马肠河,达大江。元至正十五年,明太祖自巢湖出湖口,至铜城闸,已脱险,元将蛮子海牙集楼船塞马肠河口,以阻后军,太祖设策败之,尽发舟师,出湖口入江,是也。铜城闸,见和州。○裕溪河,在州东北百二十里,源出巢湖,东入和州境,下流注于大江。

如果按这段文字中的距离比例来算,马肠河乃是今天的裕溪河,当时的裕溪反在牛屯河之北……
衲子现在的看法是,马肠河可能是裕溪河的一段或一支流。
再梳理一下:元军将马场河、铜城闸等处封锁,洪武乘大雨水涨,从一条不知名的小港出发,部分船只可能就绕到了铜城闸东。此时可以取牛屯河入江,但一则这条水路比较窄,二则马肠河口和裕溪口犹在元军控制中,元军随时可以北上截阻洪武后军。于是洪武先攻马场河口,再攻裕溪口,完全控制了巢湖向东的入江渠道。

希望有熟悉巢湖附近水文地理的朋友赐教下就最好了。


图片附件: 采石矶.JPG (2007-1-20 00:56, 41.07 K)



图片附件: 横江口.JPG (2007-1-20 00:56, 39.55 K)



图片附件: 巢湖东水系.JPG (2007-1-20 00:56, 69.34 K)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9 21:0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25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