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粗看了下,有些不确切之处,例如西方有专制君主是汉代之后N久的事情了,他们长期是封建君主统治。所谓守孝三年,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干,大抵禁止婚娶和娱乐享受,官员当依律丁忧,也有朝廷当用之人,不许其回乡服丧,称为夺情。唐代科举考试类别很多,《新唐书 选举志》载:【其科(常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书,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此岁举之常选也】大家比较熟悉的【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语,即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两科,明经科两场考经,一场策论(问大义十条及时务策三道),进士科一场考经,一场诗赋,一场时务策五道(后加考《老子》),烂熟五经的书呆子最多混个明经,其显贵是远不及进士了。还有皇上亲自命题主考的制举,唐代369名宰相中,72人为制举出身,制举分文,武,吏治,长材,不遇,儒学,贤良忠正等七大类,专攻儒学的不过是七类之一而已。
这种单面的批评,对改良这一民族,效用实在不大,所谓之禁锢,亦可谓之“成型”、“保护”,比如图画之中,线条约束了色块,而形成了图案,比如我之成为我,亦是因我之形貌、声容、性格、气质等皆较为固定,难以变化多端,我思貌欲胜潘安而不能,我思声欲胜帕瓦而不能,我思力欲胜阿诺而不能,我思智欲胜爱因而不能,我思肤欲白如欧人而不能,我思足欲疾如黑人而不能,我思身欲飞如鸟而不能,我思体善游如鱼而不能……此皆我之禁锢我也,亦我之成就我也。
20世纪以来,打倒孔儒之运动颇盛,然新中国建立之后,以道德为标准之净化运动较之儒学未为轻也,人治+德治的统治模式依旧在运行,何也?盖华夏泱泱大国,在未能以数目治,以法律治之前,必须由泛泛的道德规范予以统一,此道德规范又必须以上行下效的模式加以推广巩固,断不能多元多样,否则天南地北,万里之民,何以相认同而向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