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紋刀狩易于2005-01-22, 0:45:34发表
清兵善於馬上作戰
給火器嚇怕了
有傳説努爾哈赤就是給明軍的大炮打死的
所以不敢大力發展火器
此话太过牵强
那时明朝军队的单兵火器的射程最远就是500米。从500米外到短兵相接,这段时间,以单发火器计,依当时的装药速度,对骑兵可以齐射一轮多一点,对步兵是三轮半,还不保证精度,杀伤力有限.萨尔浒一战时,满洲军队每战必克,充分说明没有遭受到重大的杀伤。这场会战中的前两场战斗是硬碰硬的厮杀,明军部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动用他们的火器以及相关装备,如动用偏箱车结成车阵。然而弓马娴熟的满洲军队在较量中却丝毫不落下风,从容地证明了明军昂贵的火器不如清兵的骑射突击好用.萨尔浒一战的失败,暴露装备了大量火器的明朝军队作战效率的低下。
实战检验增强了满清统治者们依仗弓马骑射的决心。清初的几次战役,如,尼布楚战役,平三藩,灭准噶尔,降台湾等,都主要是骑兵建功.康雍乾三世,满清军队所战必克,他们几乎所有的对手在火器上都还有些长处,而满清的骑兵最后总能获胜。
火器没落实际上从明末就开始了.就明军大量装备火器来说,从依靠材料的弹射力量到利用火药爆炸来形成推动力,是一个进步,但这不是决定性的进步。近代欧洲火器运用上就经过多次反复,刚大规模装备火枪时,出现了火枪队单行横列的阵型,意在发挥火力。但实战检验后,又回复到方阵阵型,前面又加上了保护作用的长矛兵。后来能够将火枪队的战力提高到在野战中不需依靠冷兵器部队的支援,可以独力对抗骑兵的冲锋,关键还在于连发装置与膛线的出现。这二者提高了火枪的发射效率、射程与精度,它的出现与子弹的产生,枪械铸造工艺的提高密不可分。而所有这些进步,依靠的是其背后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军事学的深厚积累。中国的文化中既然没有这样的积累,也就很难期望它会有这样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