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答悼红狐之“十问《石头记》后稿”
性别:女-离线 人在江湖

魏国公主枢密直学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东将军
好贴 8
功绩 909
帖子 3320
编号 1477
注册 2003-10-16
家族 江湖




QUOTE:
1、甲戌年,就有“十年辛苦”之句,可见全书写完,剩下的工作最多是修改。可为什么从甲戌年到雪芹【癸未除夕】死,中间整整十年,都没有出现一个完全“定本”?至今流传只有七十多回。比较甲戌本文字和后来的已卯、庚辰,我们能轻而易举发现,后者的文字比甲戌要差的多。难道曹雪芹在生前最后十年修改红楼梦,越改越差?

不知狐兄如果从“十年辛苦”之句,便推出了“可见全书写完”,那么“暂记宝钗制谜”“此回未成而芹逝矣”等批语又做何解?
版本时间不等于作者脱稿时间,甲戌本只存十六回,而庚辰本、已卯本同源,有同一祖本“已卯庚辰本”,时跨已卯(1759)、庚辰(1760)两年才整理出来的,凡甲戌本不存的回,此本均可见未改定稿迹象,而有不少非出于作者之手改动,且抄写质量不好,明显是传抄中未经作者同意妄改,我们不能拿别人改的东西来批判作者,好比若狐兄转我一贴,却抄错了许多字,再以此来说我错字连篇,我是断断不肯依的。

QUOTE:
2、为什么现存所有的古抄本,八十回后,半页书半个字都没有,都找不到?

所谓“古抄本”,就是脂批本,根本也没有一部完整的八十回脂本存世,少的只存二回,多的也不过七十多回,且文字各异,本本不同,不知狐兄八十回古抄从何而来?而且这种情况,恰恰证明红楼梦未完成定稿。

QUOTE:
3、自红楼梦传抄以来,大受欢迎,可为什么一直没有刻印,而却采取了笨办法抄,直到三十多年后高鹗出现才“有资格”刻印?程甲本中有四处“脂批”残留,可见高鹗是知道有脂砚斋这个人并且看过脂批的,那他为什么续书一点不考虑脂批?

刻本问题已见狐兄入魔之迹,首先,没发现不等于没有;第二,开始时,作为一部未写完的书,大约只限于朋友流传,而后渐渐出名,这个依靠流传而出名是有一个时间过程的,这种例子很多,比如《聊斋志异》就是完稿五十多年后,才有刻本面世,自此风行天下的,那狐兄是否可告诉我为什么聊斋在五十年后才“有资格”刻印?

高鄂的续书就是因为看脂批甚至有原稿,才会黛死钗嫁,抄家出家,只是和原著初衷还是相去甚远,但在这一点上,他是有功的。因为有了他的续作,后人续书也只能挖坟救黛玉,转世续前缘,要是高鄂不是尽量按原意写的话,红楼梦早就成了红楼圆梦了。狐兄全盘否定之举,未免偏颇。

QUOTE:
4、从现存资料看,高鹗之先已有一部续书【更有人认为就是原著】,其情节和原著符合的相当好,在比较早的笔迹里曾有记载,异口同声的赞扬,现在北大姜亮夫教授年轻时也见过这种版本的结尾,可为什么没有能广泛流传,甚至非常容易并且很快就被高续取代了?

“在比较早的笔记里曾有记载,异口同声的赞扬”?这个恕我寡识,请列详细资料。姜亮夫先生是研究先秦文学的大家,尤其是在楚辞方面的论文令人受益匪浅,但他早年所见版本到底是什么样子,真伪尚不能定,便据此言之凿凿,不异空中楼阁。

QUOTE:
5、为什么高鹗手改的红楼梦稿中,高鹗大书请“名卿巨公”鉴赏,这个“名卿巨公”会是谁?谁又敢自认为是“名卿巨公”?
6、为什么被列为禁书的石头记,被高鹗刻印成为《红楼梦》后居然达到了四個月内印了三版,“士大夫人手一部,列于案头”?

红学至此,已入岐途

QUOTE:
7、列藏本封面为什么会有“宫廷印刷”的注签?

列藏本又称脂亚本,题石头记,见于各回回前所题,无书前题页。
因藏于原苏联亚洲人民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故名列藏本。
存七十八回。即一至八十回,中缺第五、第六回。第五十回未完止于黛玉谜,缺半页。第七十五回末至「要知端的」 下脱半页。共三十五册。每半叶八行,行十六、二十、二十四字不等。
此本另有一些回(第十回的回首,第六十三、六十四、七十二回末)则题作红楼梦,可见当时此名既已通用。
第十七与十八回共用一个回目,但两回文字已经分开,中有 「再听下回分解」一句。第二十二回缺文,止于惜春谜。第七十九回和八十回未分开,只有一个回目。
此本有六十四及六十七两回。其中六十四回回目之后,正文之前有一首五言题诗,为别本所无,回末有一联对句,是早期钞本的形像;又推究题诗的内容,此回应是曹雪芹手笔。六十七回近甲辰、戚本一系。
此本共计批语三百余条。有眉批一百一十一条,侧批八十三条,与其他脂本完全不同。疑多为后人所批。在前四回集中了五分之三。另有双行夹批八十八条,几乎全部与庚辰本相同,其中第十九回占了四十二条。
此本另有一种特殊批语是接着正文写的,字体也相同,在起讫处加方括号,并于开头右侧空行小字写有「注」字。出现于第十六、六十三、七十五回。当是过录时误将批语抄作正文,后校对时发现,加以标明。
为竹纸抄写,纸薄而稍粗。浅黄色。有包角。经后人重新修补装订,残留装订线洞眼,且有装错顺序处,反折清高宗御制诗第四、五集作为页间衬纸。
列藏本为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由随第十一届俄国传教使团来华的大学生PavelKurliandtsev传入俄京,书首有其墨水签名及两个笔画拙劣的汉字 「洪」字,当是他的中文姓氏。原存外交部图书馆,一九六二年苏联汉学家B。L。Riftin(汉名李福清)于苏联亚洲人民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收藏中重新发现此本,一九六四年撰文介绍,始为人所知。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图书馆

以上是列藏本的一些情况,此本异常混乱,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精装六册,不知狐兄看过否?

QUOTE:
8、《饮水诗词集》唯我跋云:“余往尝见《石头记》旧版,不止一百二十回,事迹较多于今本,其所著者,荣、宁结局,如史湘云流为女佣,宝钗、黛玉沦落教坊等事。某笔记载其删削源委,谓某时高庙临幸满人某家,适某外出,检书籍,得《石头记》,挟其一册而去。某归大惧,急就原本删改进呈。高庙乃付武英殿刊印,书仅四百部,故世不多也。今本即当时武英殿删削本也。余初甚疑,以为《石头记》一说部耳,纵有粗俗语,某又何至畏高庙如是其甚,必删改而后进呈?今读鹏图《饮水集》跋语,乃知原本所有如钗、黛沦落等事实,大有所犯忌,吾疑以释。而鹏图之语,得吾说亦益可信,作《石头记》者用心深矣。”这不只一本书有记载传言,难不成是空穴来风?

狐兄说“这不只一本书有记载传言”,还真的只有这一本是这样写,相近的大约还有一本,就是郭则沄《清词玉屑》卷二说:……乃作是书;曰太虚幻境者,诡其辞也。初不甚隐。适车驾幸邸,微睹之。--亟窜易进呈,……
这是红楼索隐派明珠说的根据之一,《饮水诗词集》是纳兰容若的集子,明珠说中将纳兰与宝玉划了等号,此说早已被弃,写到这里,我真不知狐兄如何在思考,是否只为提问而提问?

QUOTE:
9、第二十一回庚辰眉批“赵香梗先生《秋树根偶谭》内兖州少陵台有子美祠为郡守毁为已祠。先生叹子美生遭丧乱,奔走无家,孰料千百年后数椽片瓦犹遭贪吏之毒手。”这句批语和原文毫无关系,难道是信手胡批?

录原批全文如下:【庚辰双行夹批:直似庄老,奇甚怪甚!庚辰眉批:赵香梗先生《秋树根偶谭》内兖州少陵台有子美祠为郡守毁为已祠。先生叹子美生遭丧乱,奔走无家,孰料千百年后数椽片瓦犹遭贪吏之毒手。甚矣,才人之厄也!因改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数句,为少陵解嘲:“少陵遗像太守欺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折克非已祠,旁人有口呼不得,梦归来兮闻叹息,白日无光天地黑。安得旷宅千万间,太守取之不尽生欢颜,公祠免毁安如山。”读之令人感慨悲愤,心常耿耿。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

狐兄缘何断章取义?

QUOTE:
10、元春晋封为贵妃,贾政不去谢恩,反倒是先“往东宫去了”,这怎么回事?

再录原文如下:
一日正是贾政的生辰,宁荣二处人丁都齐集庆贺,闹热非常.忽有门吏忙忙进来,至席前报说:“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唬的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忙止了戏文,撤去酒席,摆了香案,启中门跪接.早见六宫都太监夏守忠乘马而至,前后左右又有许多内监跟从.那夏守忠也并不曾负诏捧敕,至檐前下马,满面笑容,走至厅上,南面而立,口内说:“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说毕,也不及吃茶,便乘马去了.贾赦等不知是何兆头.只得急忙更衣入朝.

  贾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不住的使人飞马来往报信.有两个时辰工夫,忽见赖大等三四个管家喘吁吁跑进仪门报喜,又说"奉老爷命,速请老太太带领太太等进朝谢恩"等语.那时贾母正心神不定,在大堂廊下伫立,那邢夫人,王夫人,尤氏,李纨,凤姐,迎春姊妹以及薛姨妈等皆在一处,听如此信至,贾母便唤进赖大来细问端的.赖大禀道:“小的们只在临敬门外伺候,里头的信息一概不能得知.后来还是夏太监出来道喜,说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后来老爷出来亦如此吩咐小的.如今老爷又往东宫去了,速请老太太领着太太们去谢恩。”贾母等听了方心神安定,不免又都洋洋喜气盈腮.于是都按品大妆起来.贾母带领邢夫人,王夫人,尤氏,一共四乘大轿入朝.贾赦,贾珍亦换了朝服,带领贾蓉,贾蔷奉侍贾母大轿前往.于是宁荣两处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

请注意,是“又往东宫去了”,不是先往东宫去了,断章取义一至于斯,无语中。

本不喜争竞辩论,奈何事关红楼,无法旁观,故有是贴。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人在江湖

魏国公主枢密直学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东将军
好贴 8
功绩 909
帖子 3320
编号 1477
注册 2003-10-16
家族 江湖


我想请问狐兄一个问题:狐兄自己有没有写过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小说?
凡是写过长篇小说的人都有体会,尤其是作品时间跨度长,而写作时间也长的,前后改来改去不知道要改多少遍,而且越是有伏笔多主线的,越容易出现前后不一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大家是知道的,所以在未定稿的情况下,出现很多矛盾也是很正常的.
如果狐兄不信,请自己写部长篇小说体会一下就能了解.
另一方面,在清代,不像我们现在有飞机火车互联网,曹雪芹不是对自己在外流传的小说不闻不问,而是闻不到也问不着.他隐居写书,穷困到了举家食粥的地步,还能天天在外面收集自己小说的不同版本?他的全部精力放在写书上,而不是像我们现在有些人一天到晚就知道算版税.试想一下那个时代的情况,你就不会奇怪曹雪芹为什么不加关心,因为他关心不了.
我承认,红楼梦是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但首先它是一部小说,不是推背图,我们研究它欣赏它,最主要的还是在于被它的艺术魅力所打动,寻章摘句,皓首穷经的作法,是在毁坏红楼梦,实在不值得推崇.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人在江湖

魏国公主枢密直学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东将军
好贴 8
功绩 909
帖子 3320
编号 1477
注册 2003-10-16
家族 江湖


我现在已经不明狐兄究竟是何逻辑,曹雪芹去南京的说法都一直有争议,如何又被当成定论拿了出来,不过据说曹雪芹去过南京,但不是为了《红楼梦》,而是去入尹望山的幕府,时间是在乾隆二十四年(一七六0年),也就是庚辰年,这时离他去世只有三年的时间,而此说法存疑中。因为没有反映曹雪芹去过南京的诗作,而南京至今也未发现有关曹的遗迹可证实。
狐兄真是拿福尔摩斯的精神在读红楼啊,呵呵,一笑。

QUOTE:
以程伟元的实力,同时排印两部红楼梦,需要活字印泥数百万,这样的工程量,就算程伟元是大书商,以当时的社会技术想要做到真是有点夸张。

至于印刷问题,这里要说一下清代印刷,清代大规模使用木活字印刷。乾隆年间由政府组织刻制了15万个木活字,印制《四库全书》及其他重要著作,总称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历史上制造木活字最多、印书量最大的一次。当时董理此事的金简作《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记载当时以木活字印刷事甚详。此后民间纷纷效仿,广泛使用,木活字印刷成为清代中、后期的主要印刷方法。程甲本是用木活字所印,程伟元主持其事,因技术所限,只印了一百部,七十多天后开始排印程乙本,具体过程及工序,请参照中国印刷通史。也就是说,活字印刷不同于雕版,可以重复使用,百万字的书就要百万的活字?那还叫什么活字印刷。
顺便说一句,程本是木活字印刷,不知狐兄的活字印泥是拿来做什么的?
请狐兄以后在发问之前,自己先多看看书,同时整理一下逻辑思路:
1、将情况查清,没有定论的事就不要当做依据了。
2、某事之于某事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不要东拉西扯。
3、多多学习文化知识,不要出现常识性错误。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19 18:4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73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