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荀彧的一生→為魏還是為漢?分析
性别:未知-离线 andy0128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
编号 142770
注册 2007-4-19


发表于 2010-2-9 16:0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荀彧的一生→為魏還是為漢?分析

荀彧

姓名:荀彧

生卒:163 — 212(50岁)

描述:字文若,终属:魏国

籍贯:豫州颍川颍阴 (今河南 许昌)

容貌:伟美,有仪容

官至 : 太尉

谥曰:敬



荀彧,大家應該是很熟悉吧,他是曹操的第一个谋士。此前,曹操因出身宦官家庭而不被士族看重。

敢說一句,在我看来,荀彧确实有王佐之才,先是为曹操举荐了一大批人才(荀攸、钟繇等才人,又进郭嘉)。

曹操前期如果缺了此人,路可能走得会很艰辛,荀令君的功绩要胜过诸葛亮。

(會員:关张马黄 字跡)
荀彧是我在三国历史中最推崇的人,推而言之,在中国历史中,我认为荀彧也是最伟大的人物之一,称他为“完人”也并不为过。而且这个“彧”字,好像是为他而生的,中国历史上那些名人的名字有这个字呢?就他一个。现在就更难找到名字里有这个字的人。这个“彧”字到底是啥意思,我也不太清楚。

荀彧的智慧在三国历史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点在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演讲中说的很完善了。诸葛亮为后世称颂,但诸葛亮只是在当时占全国十分之一人口的一州之地中做得完美,而荀彧的功业是更宏观的,更能影响当局的,曹操亲自上表在皇帝面前当众赞扬荀彧,大家可以看看《三国志》裴注,写得荀彧功高至伟,无以复加。也可以说没有荀彧之功,也就没有曹操一切,荀彧对曹操来说,确实功高至伟。(會員:关张马黄 字跡)

彧這個字,記得3國時又有一/兩個叫x彧

----------------------------------------------------------------------------------分隔線 1----------------------------------------------------------------------------------------------------------------------------------

以下是荀彧事跡

荀彧(163—212),字文若,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未年曹操手下谋士,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 荀彧传》)。

历史上的评价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1)王佐之才
在三国哪个时代是非常时兴让天下名士给自己评价,他们评人是比较苛刻和准确的,比较出名有许子将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荀彧也得到了南阳名士何颙的评价:“王佐才也”。这就是王佐之才的出处,荀彧也没有辜负这个评价,踏上了他的王佐之路。

①寻名主
荀彧是王佐之才,但他首先要寻找到他的伯乐,展现他的才能。
历史资料:
永汉元年(189),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东西。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荀彧弃官归家。对父老说:“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但乡人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时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彧,却无人相随。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荀彧却见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初平二年(191),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吾之子房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任荀彧为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
荀彧 26岁便已在京城当官,董卓专政后,便弃官归家,辗转于韩馥,袁绍,对于袁绍是“终不能成大事”,而转投于他相中的名主曹操,可见他的的识人眼光是很犀利的,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吾之子房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任荀彧为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伟大的军事家对荀彧的评价是如此之高“吾之子房也”(注:子房,张良的字,张良:汉初谋略家,刘邦的老师)。
荀彧和曹操是相互需要的,一个需要王佐之才的荀彧的辅助,一个需要乱世枭雄曹操来结束乱世,稳定汉室,29岁的荀彧就被曹操任命为司马。

②运筹帷幄
曹操给了荀彧发挥战略宏图的平台,荀彧的才能开始展现。

⑴当时董卓威陵天下,曹操问计于荀彧,荀彧说:“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董卓当时专政,荀彧却对曹操提出了董卓暴虐,肯定无所作为的政治大方针,对曹操后来提出反董卓联盟打下基础。

⑵曹操统一兖州,被封为兖州牧,想接父亲回家,父亲却死于徐州境内,曹操丧父心切,东征陶谦。荀彧对曹操提出了:“兖州刚占领,民心不稳,并不适合战斗”。曹操不听。后来,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时荀彧和寿张令程昱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兖州治所),吕布到后,派刘翊告诉荀彧:“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众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计,立即命令军队加强防,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为吕布所占。当时曹操率大军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惇到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乃安。保全了范、东阿、卒全三城,靠着荀彧镇静自若,指挥若定,保住了范、东阿、卒全三城,为曹操冲徐州撤退,打败吕布,重夺兖州保留了希望的种子。

⑶在迎接天子的问题上,荀彧又力排众议,提出了迎接天子的战略方针。
建安元年(196年),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昌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
荀彧则对曹操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荀彧以晋文公接纳周襄王,众所有诸侯国就听从了晋文公,汉高祖刘邦为义帝报仇的名义东伐项羽,使得天下归心,提出曹操迎接天子,使得天下民心众归的方针。曹操认为荀彧之言有理,遂应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进抵洛阳,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从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其此后统一战争(参见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⑷自曹操迎天子后,引起了袁绍的不满。时袁绍雄居北方。袁绍与曹操两雄争霸天下的时机成熟了。
历史资料:
围绕着是否抗袁的问题,在曹操集团内部又展开了一场辩论。名士孔融反对与袁绍抗争,他说:“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荀彧则反驳说:“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一席话,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

冲以上看出,在对抗袁绍的问题上,荀彧则已经看出袁绍军团内部潜在的不安因素,并且一一言中,田丰因反对发动这场战斗,被袁绍收押地牢,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袁绍败退北走,半个天下被荀彧所辅助的曹操拿下,王佐之才绝不浪则虚名。

引语:现实与梦想有时候总差之毫厘,当荀彧认为抓住他的时候,结果却是它已远去,无法追逐。
简明历史传记
荀彧(163—212),字文若,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未年曹操手下谋士,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 荀彧传》)。

------------------------------------------------------------------------------------------------------------分隔線2--------------------------------------------------------------------------------------------------------------


荀彧-死亡原因
      

三国志对荀彧之死有三种说法,“以忧薨”,空食盒,和伏皇后事件。第三种普遍认为不可信,第一种许多人认为陈寿出于政治的考虑隐瞒了内情,第二种是最广泛的说法了。我个人认为,荀彧是属于那种外柔内刚,虽然对人谦和但始终坚持理想,不到完全没有希望决不会放弃的人。守兖州单刀赴会、官渡劝曹操坚守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我觉得看到空食盒就服毒,不像是他的风格。更何况在寿春的时候还和上司的儿子谈笑风生(见草皮典论),一点不像理想破灭、就快要被上司干掉的人。

荀彧死于212年,死前把和曹操的书信都烧掉了。那时候刘备已在荆州立足,孙刘联盟形成,而刘皇叔即使不是真正的皇叔,至少现任皇帝是承认的了,怎么说也算个正统。说不定本来曹操念着旧情,还没想杀荀彧,只想把他打入冷宫。没想到荀彧密谋倒戈刘备,但和刘备内通的信被告密的拿给了曹操,然后荀彧知道了这事,终于崩溃了,为了不让曹操抓到更多的把柄,把和刘备其他的没有被操哥发现的信也烧了,为了掩人耳目顺便把其他的信也多多少少烧几封,然后对别人说孟德太伤我的心了,我把他的信都烧了。。。(如果单纯说烧的都是曹操的信这说不过去,现在你俩都在寿春,写什么信?过去写的信应该在许昌吧,荀彧在寿春怎么烧,难道出征的时候把家当都搬出来啊?)然后就参见灵帝去了。

-----------------------------------------------------------------------------------------------------------分隔線3----------------------------------------------------------------------------------------------------------
我自己覺得他始终是汉臣,是忠臣。
汉贼不两立。但忠义又相对立(忠于汉则对曹操不义,因为曹操对他有知遇之恩,言听计从)。因此他只有死。这说明了他确实是汉忠臣,是有血气、有担当、有勇气的汉子。他的死,不是无奈,而是一出高尚的、伟大的英雄悲剧。他一生的所有功勋,都不如死而光芒四射,他因为死而在历史上永远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我钦佩刘先主的艰难缔造,我感动于武侯的鞠躬尽瘁,我也同样敬重他的慷慨一死。|

但是从荀彧的角度来说,忠义难两全,对于原则的坚守使其别无选择。
关于荀彧殁后待遇问题,个人觉得曹操对于荀彧的死,应该是即愧且怨。因为荀彧的死,事实上表明了荀彧对于曹操封王的反对,这在曹操看来必然感到遗憾,一个曾经的股肱,在关键问题上持反对意见,任何人都会感到遗憾的,甚至怨恨的。这恐怕就是荀彧死后待遇不高的原因吧。
从二者间看,荀彧是曹操的知己,而曹操却不是荀彧的知己。起码,曹操对于荀彧的理想并不理解(当然,处于私利,即使理解也不会支持)。
这也是易中天提到的一个观点:”曹操有时也很难分辨,他的阵营中,哪些人是汉臣,哪些人是魏臣(借用魏的名称而已,否则我不知道如何区分两个阵营)“

至今仍然未知曉是自殺還是病死....

[ 本帖最后由 andy0128 于 2010-2-9 16:0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ndy0128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
编号 142770
注册 2007-4-19


发表于 2010-2-10 18:4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吴下小蒙 于 2010-2-10 10:13 发表

这对荀彧的人物性格分析很重要,现在的日本的三国漫画都将荀彧画成只对曹操忠心,
这实在是狗P。

除了3國小說,也有不少3國漫畫都將荀彧示為忠於曹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ndy0128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
编号 142770
注册 2007-4-19


发表于 2010-2-10 18:5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宇文骁 于 2010-2-10 10:29 发表
荀彧投靠曹操是各取所需,而且早年的曹操也的确挺像一个能够匡扶汉室的能臣

其實空盒意味著甚麼...?比如你們是曹操真的想荀彧死嗎?

也有可能是老死...當年50歲都已經命長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7 04:0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34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