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7-12 15:06 发表
《三国志·张辽传》里只写了薛悌传达曹操教令,代表薛悌只负责传信?
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適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惇既免,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由是劫质者遂绝。
这里还只记载了夏侯惇被绑票哪,难道夏侯惇就是负责被绑架的专职肉票?
惇轻军往赴,適与布会,交战----夏侯惇是专门被绑票去的?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7-12 15:06 发表
别忘了记载这件事的是张辽传,而非薛悌传。
比如夏侯尚传:黄初三年,车驾幸宛,使尚率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军于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馀人,於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城未拔,会大疫,诏敕尚引诸军还。
徐晃传:明帝即位,拒吴将诸葛瑾於襄阳。增邑二百,并前三千一百户。
若按徐晃传的说法,哪儿有夏侯尚什么事啊
综合起来看不错,不过三国志有薛悌传吗?这是否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问题,即若薛真有如此重要的实权,又参与并指挥了这样一场重要的战斗,那怎么连个传都没有?连在别传中提级(如郝昭、马谡)都不见呢?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7-12 15:06 发表
别说历朝历代了,就拿后汉来说,大将军以及太尉都有兵权,在理论上就不一定成立。
太尉,公一人。本注曰: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凡国有大造大疑,则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国有过事,则与二公通谏争之。
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
后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若得出太尉有兵权的结论,那是因为使用了错的理论。
而大将军理论上有征伐之权,事实上也有征伐之权,有什么问题么?
诸将以众寡不敌,疑之——这个能说明什么问题么?
用上面的比喻来说,部门经理难道一定就得完全相信总部的指示?
难道就不许对上头的决策有疑问?
光武帝给予吴汉等有功将帅以大将军之号,但无实权----说明什么问题?
在下N贴前说的:“这个指挥自己都搞不明白如何指挥?”套用楼上某位的观点:曹操指定的指挥,连他的方针都不明白,实在有点侮辱了曹操的智商了
.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7-12 15:17 发表
诡异的说法啊。
“渊率诸将拒之”,是夏侯渊所做的事情,怎么就变成夏侯渊的职权了呢?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
先主为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
是否关羽有写率众才有率众的权力,张飞没写率众就没有率众的权力?
...
如果夏侯渊没有职权,又怎么能做呢?
张飞获假节,相对应该有些军政权利,但无实际,依然不能证明任何事.还是那句话,权利和实际是两回事。
督将未必护军不可,领军、骁骑将军等都可以督将。
但从记载来看,护军都有督将的权力。
督将必然是护军,跟护军必然会督将是逆命题。
前者不成立不等于后者也不成立,所以你的“同理”是同不起来的。
护军必督将,但具体督谁却不明确,所以后面载“督某某”表明督哪些人,是完全必要的。怎么会多此一举呢?
总不至于征西护军夏侯渊,去督在合肥的张辽吧?
仅仅从记载看是不科学的,还要理论联系实际。诸如皇帝还是最高权利的存在,可汉献帝可存在任何实权?
而“护军必督将”一说倒从未听说过,连皇帝、大将军都未见得有实权,一个“护军”居然可以“必督将”,实在令人难以信服。且在百度百科中,护军却有“以调节各将领的关系”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