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魏五子和蜀五虎的军事水平对比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1 16:0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MOON兄大部分见解都赞同,但张辽应该也是统帅之才吧?能够在“诸将皆疑”的情况下明示曹操的方针,以及后面使八百人“自旦战至日中”,恐怕是难以仅仅凭借个人武勇做到的,而更多依靠其指挥才能。且后面的“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更加不可能是张辽通过个人武勇来实现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1 18:3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7-11 17:52 发表

八百人,也就是一团人的编制。
你拿一个团长跟军区司令比统帅能力,有意义么?

咦?在下有说和某个“军区司令比统帅能力”么?这位仁兄怎么神经脆弱到这等地步?

这位仁兄的说法更是奇怪,难道张辽一生就指挥了这800人?这800人一辈子就和张辽绑一起了么?拜托,合肥守军是7000的说……追击孙权时,恐怕也不是仅带那“800”人追击。“辽督张郃、牛盖等讨兰”恐怕更加不会是800人的说因此“团长”一说不妥,最起码也可以混个师长了。

既然说到“军区司令”,“司令”的名号是挺响,但唯一“过硬”的一次战绩,却是靠了老天帮忙,虽然其趁灾发难的时机把握不错,但就此就说有多么高的“统帅能力”恐怕就有点……事实也证明,军区司令的下场很悲惨----丢了军区,没了性命。因此他一将之才差不多,但统帅之才就……

再者两国的国情不同,曹操本身就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手下人才鼎盛,加上家族中的优秀将领,导致外姓难有成为“军区司令”的地位,但这并不代表外姓武将没有“军区司令”的才能。如果将5子放到蜀国,多半也会成为“军区司令”……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1 20:0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MOON兄,在下觉得要以寡敌众且达到“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的目的,指挥之人必须统、勇兼备。若只有统帅才能而无勇将资质,则临阵就会出现MOON兄上述的那种情况;若只有武勇而无统帅才能,大致也就仅以身免而无法使这少数800人可以激斗整整一上午。

虽然在描述上给人的视觉感受此战的武勇作用好象大些,但在下以为若没有卓越的指挥才能,此战也无法达到如此战果----与MOON兄求同存异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1 21:2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7-11 20:02 发表
合肥是有7000人,不过是张辽乐进李典等人的部队总和,不是张辽一个人的部队

7000人未见得是与分三人,也可能是三人每人都可以督这7000人。就算是三人分,一人也有2300+,远大于800……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7-11 20:09 发表
与其讨论所谓五子在蜀国会不会成为“军区司令”,还不如讨论刘禅在魏国会不会成为一代明君来得实际

然,所以用不同阵营人员职位高低来衡量对比其能力是不正确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1 21:4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7-11 20:13 发表
徐晃能击败关羽,使用箭射书信给关羽阵营散播孙权背盟的消息来干扰羽军士气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不能睁着眼睛装没看到

是有这么一环,但是是否“重要”或“很重要”呢?个人觉得不是。此消息对曹仁守军到是起了重大作用----围里闻之,志气百倍。而对关羽军只有一句:羽果犹豫。并没有记载关羽部有什么重大影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1 21:5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7-11 21:36 发表
你那第一点是在胡扯,将对兵的控制权不是说换就能换的,更没有什么“三人每人都可以督这7000人”的情况,而且七千人不是三个人的兵,而是张辽乐进李典等人的兵总和,最起码是4人以上

如果三人职位、权限差不多,又怎么不可能?难道张辽“辽夜募敢从之士”,仅仅是从自己那“部分”里募的?至于“等”,个人觉得要不仅仅是一个语气词,要不就是位于张、乐、李之下的一些中级军官,若与三人地位相等,怎么也不会如此省略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1 22:0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7-11 21:53 发表
没可能,兵是将的命,没人会轻易交出自己手上的兵给别人去指挥

比三人官低不等于是三人的部署,因为这三个人都不是节将,也没有得到督权,就算那些“等”是比三人官低的中级军官,他们的兵也不会让三人来指挥

魏国好象不是吴国的私兵制,因此上述说法恐怕难以成立。

7000人作为合肥守军,听从合肥三守将调遣,否则张辽如何还可从他那7000被分了N(N还大于3)等份的部从中募出了800人,还恰恰都是“敢从之士”……原来赶死队全在张辽手下,张辽是魏国敢死队长的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2 00:5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7-11 22:15 发表
三国都是私兵制的,要得到其他将领统驭的士兵的方法就是让该将领成为自己的部属,参见于禁得到朱灵部队的指挥权一事就可以知道,唯一的例外就是高顺的陷阵营了

张辽自然只能在自己部队里面挑敢死队,他的兵力 ...

非也非也,摘录《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七章兵制一节如下:

曹操由一个普通军阀上升为国家统治者,曹魏国家军队也是由部曲私兵升格而成;原有的那种兵士对将帅的人身依附关系,此时自然体现为兵士对封建国家的强烈人身依附关系。封建政权凭藉这种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象豪强地主控制与支配私人部曲及其家属那样,去控制和支配兵士及其家属。这就使得实行世袭兵制成为可能。

----可见,魏私兵制仅仅见于曹操还是一个普通军阀的时期。

至于合肥守军,个人则认为应属于部分留守的中央军--“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馀人屯合肥。”或是“州郡兵”,州郡兵的概念,摘录“三国兵制”部分如下:

除了中军与外军,曹魏政权还有作为地方兵的州郡兵。东汉光武帝罢兵募士,郡国兵力十分薄弱。到东汉末年,一些州郡守割据称雄,兵力转强,多数州郡的军队则逐一消灭或兼并。曹操统一北方,大大小小的割据武装或被消灭,或被收编,北方各州郡往往只有留屯的中央军,而没有地方武装了。当时丞相主簿司马朗建议令州郡都建立地方武装,以“外备四夷,内威不轨”。《历代兵制》:“自纳司马朗之言,复令州郡典兵,然未置尉,盖太守或刺史兼帅。”州郡兵以守备本州郡为职,必要时也应调出征。州郡兵地位比中军、外军低,“州郡都督不与中外军同......苟在中军之例,虽下功必侯;如在州郡,虽功高不封”(《晋书.段灼传》),但地方州郡长官的权力却借此大大膨胀起来。所以《历代兵制》认为,曹魏政权的“兵权外聚于州牧,内归于大将军及太尉”。因此后来有人上疏魏明帝,要求解除缘边州郡刺史、太守的领兵权,另外派遣大将去镇守,以免刺史、太守领了兵则“专心军功,不勤民事”,而不能“独修务本之业”(《三国志.魏志.杜恕传》)。

至于合肥守将,则“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馀人屯合肥。”而非“使薛悌督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馀人屯合肥。”

[ 本帖最后由 dicksan 于 2007-7-12 00:5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2 01:0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7-11 23:27 发表
魏国的护军从来就不是什么和稀泥的角色,即便他有和稀泥的功能,就像DVD机子可以放VCD,但它肯定不是什么VCD机一样

张辽只是作为一员战将在合肥作出了优异的表现,离什么”战场统帅“差远了,发布张李出战乐 ...

乃共发教----发布命令的并非薛悌,而是大伙一起拆开看的说。

而老薛就更加谈不上什么发号施令了,他连什么意思都没看明白,还是张辽解释的----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

至于战场统帅,也恰恰是张辽。赞同楼上W兄的意见

[ 本帖最后由 dicksan 于 2007-7-12 01:0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2 01:0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7-12 01:01 发表
楼上的先去查下护军的职能吧

具备职能和行使职能是两个不同概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2 11:3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7-12 01:32 发表
看来合肥的曹营诸将除了张辽外都是文盲,这么明白的命令都看不明白

字面上都看的明白,曹操写的又不是E文.但字面背后的深意诸将包括传递的老薛就不懂了----如此众寡不敌死守尚且不及,还要主动出击?----这个就要张辽解释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2 13:5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7-12 13:08 发表
你觉得董事长要叫部门经理做什么事是通过部门经理助理来传达么?曹操的命令交给的是薛悌而不是张辽乐进李典,这就很明白了

另外,你要觉得曹操没事干专门设个无法行使其职能的护军那实在有点侮辱了曹操的智商了

董事长叫部门经理做事自然找秘书传达,难不成让总经理做这跑腿传信的差使?如是这种“总经理”干不干也不吃劲了……

曹操命令交给薛悌加之他又是所谓的“领导”,干吗他不自己看?要“乃共发教”?莫不是老薛BT下载过多,共享情结发作,要与众乐乐

历朝历代都存在一些空头岗位,有职而无实惠、实权。三国里不就经常搞“遥领”吗?诸葛亮是否真能去曹魏的琅琊武乡县食邑?如此封他武乡侯难道是后主恶心他不成?赵俨做关中护军是起过统帅作用,是因为有“尽统诸军”的明示。

曹操给“指挥”下达命令,结果这个“指挥”连命令的意义都不明白……如此是否才是真正“侮辱了曹操的智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2 14:3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7-12 14:04 发表
董事长叫部门经理做事是叫部门经理的秘书传达的么?或者董事长秘书是在部门经理身边办公?

曹操自己指挥作战还要开会呢,薛悌要指挥自然也要召集众将一起来讨论

再次提醒阁下去查一下护军是做什么的

没 ...

其秘书在转告部门经理之秘书,部门经理之秘书再转告部门经理。且如果董事长的秘书由于某个非常时期转做了部门经理的秘书,不就在其身边办公了?

资治通鉴的记载老薛是合肥护军,可若按三国志,老薛亦有可能是个仅仅从汉中传信的护军。

若“薛悌指挥”就要找出其指挥的根据,可惜无有。倒是有“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还修守备”一句,省略了主语,全文应是“辽还修守备”,即“张辽回城,部署守城,整修城防”----哪有老薛什么事啊……

再次提醒阁下明确一下“具备”和“实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论上讲大将军以及太尉都有兵权,那是否历朝历代的大将军、太尉都有兵权?

“诸将皆疑”----在下才疏学浅,确实不知这是啥意思?更有资治通鉴明确为“诸将以众寡不敌,疑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2 14:5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7-12 14:32 发表


会鲁降,汉中平,以渊行都护将军,督张郃、徐晃等平巴郡。
太祖还鄴,留渊守汉中,即拜渊征西将军。二十三年,刘备军阳平关,渊率诸将拒之,相守连年。
难道前一个督张郃、徐晃等跟在行都护将军后头,就叫 ...

后一个没有“督张郃、徐晃等”,却有“渊率诸将拒之”,老薛可有率、命、督张、李拒之?

的确,未写不代表没有,写了也不一定是真的,但这些作为理论依据就不充分了。

对,不任命护军,照样可以督诸将,只要具备其他可“督诸将”的职位与条件。“护军”与“督诸将”之间并非充要关系----护军未必诸将、督将必必护军.

同理,如果护军必督将,则记载与后的"督等等"亦非多此一举?而史书向来以简洁著称,恐不会有此种行为发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2 15:0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7-12 14:43 发表
曹操专门设计个无法实施职能的护军做甚?就为了让薛悌这样的人干吃饭?

你文言文水平实在......建议去恶补一下文言中“疑”字的翻译

上述不是说过,是否历朝历代的大将军、太尉都有兵权?难道是当时米饭过剩?无处消耗不成?


在下的古文水平确实不佳,因此才要请教不是?且三桥的通鉴译文是这么写的:将军们认为寡不敌众,对曹操的指示有怀疑----想来人家的译文也是错的了……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7-12 14:49 发表
另外,居然弄出什么“从汉中传信的护军”这样的低级搞笑错误,说明阁下实在没有去认真了解一下护军的职能以及曹操设立护军的目的

护军的职能是什么和其做什么不是一回事,在下只是说明三国志与资治通鉴的差异所在,是否当时曹魏当时有明法规定做了护军就不能送信,否则就属于犯了“低级搞笑错误”罪?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2 15:5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7-12 15:06 发表

《三国志·张辽传》里只写了薛悌传达曹操教令,代表薛悌只负责传信?
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適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惇既免,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由是劫质者遂绝。
这里还只记载了夏侯惇被绑票哪,难道夏侯惇就是负责被绑架的专职肉票?

惇轻军往赴,適与布会,交战----夏侯惇是专门被绑票去的?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7-12 15:06 发表

别忘了记载这件事的是张辽传,而非薛悌传。
比如夏侯尚传:黄初三年,车驾幸宛,使尚率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军于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馀人,於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城未拔,会大疫,诏敕尚引诸军还。
徐晃传:明帝即位,拒吴将诸葛瑾於襄阳。增邑二百,并前三千一百户。
若按徐晃传的说法,哪儿有夏侯尚什么事啊

综合起来看不错,不过三国志有薛悌传吗?这是否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问题,即若薛真有如此重要的实权,又参与并指挥了这样一场重要的战斗,那怎么连个传都没有?连在别传中提级(如郝昭、马谡)都不见呢?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7-12 15:06 发表

别说历朝历代了,就拿后汉来说,大将军以及太尉都有兵权,在理论上就不一定成立。
太尉,公一人。本注曰: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凡国有大造大疑,则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国有过事,则与二公通谏争之。
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
后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若得出太尉有兵权的结论,那是因为使用了错的理论。
而大将军理论上有征伐之权,事实上也有征伐之权,有什么问题么?

诸将以众寡不敌,疑之——这个能说明什么问题么?
用上面的比喻来说,部门经理难道一定就得完全相信总部的指示?
难道就不许对上头的决策有疑问?

光武帝给予吴汉等有功将帅以大将军之号,但无实权----说明什么问题?

在下N贴前说的:“这个指挥自己都搞不明白如何指挥?”套用楼上某位的观点:曹操指定的指挥,连他的方针都不明白,实在有点侮辱了曹操的智商了.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7-12 15:17 发表

诡异的说法啊。
“渊率诸将拒之”,是夏侯渊所做的事情,怎么就变成夏侯渊的职权了呢?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
先主为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
是否关羽有写率众才有率众的权力,张飞没写率众就没有率众的权力?
...

如果夏侯渊没有职权,又怎么能做呢?

张飞获假节,相对应该有些军政权利,但无实际,依然不能证明任何事.还是那句话,权利和实际是两回事。

QUOTE:
督将未必护军不可,领军、骁骑将军等都可以督将。
但从记载来看,护军都有督将的权力。

督将必然是护军,跟护军必然会督将是逆命题。
前者不成立不等于后者也不成立,所以你的“同理”是同不起来的。

护军必督将,但具体督谁却不明确,所以后面载“督某某”表明督哪些人,是完全必要的。怎么会多此一举呢?
总不至于征西护军夏侯渊,去督在合肥的张辽吧?

仅仅从记载看是不科学的,还要理论联系实际。诸如皇帝还是最高权利的存在,可汉献帝可存在任何实权?

而“护军必督将”一说倒从未听说过,连皇帝、大将军都未见得有实权,一个“护军”居然可以“必督将”,实在令人难以信服。且在百度百科中,护军却有“以调节各将领的关系”的职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2 15:5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7-12 15:09 发表
有怀疑=不明白?这个不属于文言文,属于汉语的基础了吧

有怀疑,不明白,不理解,不懂等等都可以解释,总不能把"诸将皆疑"解释成"很明确,很明白,很理解,很懂"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2 16:0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坚硬的稀粥 于 2007-7-12 15:46 发表
诸位好像有点钻牛角尖吧

不管护军的职能是不是督将,逍遥津战役的指挥者是张辽这没有疑问啊。

赵俨也好,薛悌也好,作为护军,他们起的是后世类似监军和现时政委的作用。高起潜是监军,他领 ...

赞同兄台,确实无意义.三国志明文书写,薛悌什么事没干怎么能莫名其妙的变成总指挥.如此也可以说不是曹操统一北方,而是汉献帝了,因为他才是大汉的最高君主,丞相也要受皇帝领导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2 17:1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弄个简单的吧,免得你抬别的杠。
除为下密丞。复去官。
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瓚。
俺想你不至于说刘备担任下密丞就是专门为了“复去官”,
担任高唐令就是为了“为贼所破”吧?
还是那句话,不记载可不等于没有。
三国志不写刘备的其他事情,不代表刘备就啥事情都没干。
不写薛悌传达教令以外的事情,不代表薛悌只负责传达教令。

果然够简单……

您自己瞧瞧“除为下密丞”“迁为令”后头是个啥标点?在对比一下“以渊行都护将军”“又行征西护军”等后头是个啥标点……

还是那句话,理论要联系实际。不代表薛悌只负责传达教令,更加不代表薛悌负责指挥。而根本在于三国志记载张辽指挥而不见老薛。如此,您个人怀疑可以,但是拿出来作为理论依据就缺乏可信性,也就无意义了。

QUOTE:
三国志没有传的,何止薛悌一个?位至三公不记载的都有好几个。

裴注所引只是当时传记的一部分,其他的大部分都已经失传,你怎么知道别传就没有提及呢?

所以说三公也不那么重要,一个人对于历史的价值,不在于他做了多大官,而在于他干了什么事。



那就等您把失传的那部分裴注找到,自然您的观点也就成立了。而在这之前,在下还是觉得三国志相对于您更加可信些……

QUOTE:
世祖中兴,吴汉以大将军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位在公下,及前、后、左、右杂号将军众多,皆主征伐,事讫皆罢。
怎么就变成无实权了?

这亦是百科的记载,全文如下:


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改大司马为太尉,以后不再见大司马的名称。光武帝给予吴汉等有功将帅以大将军之号,但无实权。然而,从和帝时起,居大将军之位者为外戚窦宪、邓骘、梁冀等人,其权势极大。大将军官属的秩禄、人数都超过太尉府,当时人还把大将军府和三公府合称为“四府”。从外戚专权以后,大将军的权位高于三公,直至汉末。

QUOTE:
谁告诉你“疑”等于不明白了?
五次反围剿,毛泽东等对王明的决策,肯定是“疑”之,你能说他们不明白?
你能说他们执行不了王明的决策??

你的意思是“疑”等于明白

毛泽东等对王明的决策有记载是“疑”之吗?那年头好象用的是现代汉语……

QUOTE:
夏侯渊的职权,就不是体现在后面有没有额外说明
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徵拜议郎。
曹操为顿丘令,之后没有额外说明其权限,但你不能说无实际,依然证明他没有县令之权。

前头不是拜渊征西将军了吗?

县令之权如何和军队之权同日而语呢?历来有争军权,何时见过争县令之权?权利、尤其是军权,是要以实际来体现的。

QUOTE:
能证明汉献帝没有实权的资料多得一塌糊涂。
你有护军不督将的反证么?
至于百度百科……莫非是什么权威回答?

这老薛不就是个现成的例子?无一处记载他“督将”,只是你不肯承认罢了……

百度百科当然不是什么权威,但冒牌兄也不见得是什么权威不是?且人家是大网站,每天登陆人数达百万计,难道这其中也无高人?亦或高人就是恰恰没发现这个天大的错误而导致它继续堂而皇之的继续现眼?您说是三国志与百度百科的解析可信些,还是您老兄的个人意见可信些?

[ 本帖最后由 dicksan 于 2007-7-12 17:1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2 19:0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标点也能当证据?
你知道标点是啥时候才开始用的么?
莫非陈寿还会用句号逗号来区分?

拜托……陈寿不分后世史家甚至现代史学专家难道不分吗?难不成冒牌兄认为三国志的标点是凭空而降不成?亦或冒牌兄又自认比给三国志做标点者“高一点点”了

标点对于句子有断句作用,又怎么不能作为证据?

QUOTE:
找失传的记载是你的事情,而不是俺的事情。
是你说当时别传都没记载。
既然你没完全看过当时的别传,怎么知道没有记载薛悌?

咦?是您说“裴注所引只是当时传记的一部分,其他的大部分都已经失传”以此来证明薛悌传的存在好不好?怎么您说的反倒让在下找?这是什么道理??

且,看贴要看清好不?在下说的是“连在别传中提级(如郝昭、马谡)都不见呢?”----意思是诸如郝昭、马谡都是在别人的传记中记载。

QUOTE:
拿百度百科来否定后汉书的记载???

后汉书这句只说以大将军为大司马,并没说做大将军时有无实权。且总比拿子虚乌有的薛悌传来否定三国志来得有根据些

QUOTE:
你难道不知道现代汉语里有质疑一词?

您难道不知道现代汉语里有不明白一词?这和众将质疑、不能理解、不能明白曹操的意思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QUOTE:
夏侯渊拜征西将军,按你的说法应该在后头附带“督某某”之类的,才叫给他职权啊
县令之权不算权?要不要俺给个丞相你瞧瞧?
四年夏五月,丞相孙邵卒。
啥其他话也没有,是不是要说这丞相啥权也没有?或者就是有个“卒”的权力?
黄武初为丞相,威远将军,封阳羡侯。张温、暨艳奏其事,邵辞位请罪,权释令复职,年六十三卒。
从这里来看,还有“辞位请罪”的权力

当时还未有战事,督某某演练不成?且前面还有“留渊守汉中”,也可说明夏侯渊此时为汉中最高军、政长官。职权还没有给吗?

军权=县令之权?拜托您那个丞相有什么军事方面的记载或参与了什么军事行动吗

所以在下认为,对于军权这种敏感的问题,史书都会详细记载,所以老薛那个……

QUOTE:
薛悌是例子?无一处记载他“督将”,等于有记载他不“督将”?
MS你的论证是这样的吧?
因为薛悌不可能督张辽等,所以薛悌的护军不督将领。
因为薛悌的护军不督将领,所以护军不督将领。
因为护军不督将领,所以薛悌不可能督张辽等。

俺的观点比不了三国志,比百度百科俺还是敢比一下的。
用登陆人次能说明啥?易中天、刘心武在央视扯淡,听的人数更多,错误一把接一把的出,还不是一样在那里现眼。

若三国志有明确记载,护军不负责督将领。那自然要取信三国志的记载。
可惜没有,所谓护军不负责督将领也不过你的个人意见罢了。

我的观点是这样:护军,存在军事方面的权限,但不等同于必然存在基于这种权限的表现,所有护军督军的例子,都在后面有明确注明。而薛悌此处一没有督张辽等的注明,二没有参与指挥此战的记载,三连军事方略都没看懂,四没有被曹操任命如上述夏侯渊般留守的记载。所以合肥的指挥,不是薛悌。

老毛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做人还是要谦虚一点的好。在下不知您是做什么的,也不知您学问有多大,但就目前您所表现的以及您的态度,实在……且人家易中天、刘心武所讲所述,一者都阐明是个人观点,2者硬伤错误不能说没有,但若真“一把接一把”,恐怕早就讲不下去了,除非真到了举世皆醉您独醒的地步……若真的认为自己权威的紧,干脆搞个网站主页,来个冒牌百科,既能给广大群众传道授业解惑使大家不在受那“一把接一把”的伪学引导,又能改善经济效益多吃两碗干饭,岂不大快人心、两全其美

若三国志有明确记载,护军必责督将领。那自然要取信三国志的记载以及您的观点。
可惜没有,所谓护军必负责督将领更不过你的个人意见罢了。

[ 本帖最后由 dicksan 于 2007-7-12 19:3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2 19:0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7-12 17:27 发表

楼上不如先证明证明护军的职责是"传递命令"吧.

证明不了护军是秘书角色, 那么这命令却由护军来给诸将传达(不是传达给某"董事长"), 你说这是啥角色? 就算他是秘书, 也只会是曹 ...

马甲兄,在下的原话是这样的“资治通鉴的记载老薛是合肥护军,可若按三国志,老薛亦有可能是个仅仅从汉中传信的护军”----在下对于历史的个人观点,是以24史为主,其他史料为辅。在下只是说如果只按照三国志的记载,不能肯定薛即是合肥护军,因此更加不能说明此人是总指挥。而薛即为合肥护军,是资治通鉴补充说明的。

且董市长的秘书,也不能管分区经理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2 19:1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7-12 16:21 发表


假如某人告诉俺1+1=3,俺肯定“疑”之,而且俺“很明白,很明确,很理解,很懂”,因为俺知道1+1应该等于2

假如某人告诉您1+1=3,且您又“很明白,很明确,很理解,很懂”的知道1+1应该等于2,那您就不应该“疑”之,而是要明确的告诉他"错"之----除非您不是很明白,很明确,很理解,很懂”的知道1+1应该等于2……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2 19:2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moon_cloud 于 2007-7-12 18:40 发表


而薛的情况完全不一样,逍遥津前前后后,没有任何明文说这位总指挥如何如何,他既没起稳定军心,协调众将的作用。也没起统帅三军,奋勇杀敌作用。而最后文帝追念军功时,假设这位真是最高指挥的人物,也丝毫未提。我很难想象薛起了作用,甚至说如果没有那一句话,逍遥津似乎连这个人没参加都可以说过去,相关文献也没有任何传记提及此君战斗之前和战斗之中的任何表现。所以我对此表怀疑。

MOON兄的这个观点个人认为是比较准确的,N多地方都明确显示薛根本无可能是此战的总指挥。如果硬要用一个没有任何实据的“护军必督”论来否定这N多史实,则实在有些难以让人信服。不要说一个区区护军,就是百官之首的丞相,也不是必然有军可督的,比如前贴那个孙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3 12:1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要找逗号还不简单?
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
后曹公表竺领嬴郡太守,竺弟芳为彭城相,皆去官,随先主周旋。

逗号好找的紧,比那薛悌传好找多了,到处都是,可惜依然是一堆县令级罢了

QUOTE:
莫非这张辽传是薛悌本人的传记,不是别人的传记?
又兗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
少为诸生,泰山太守薛悌命为督邮。
这不是提到么?

ps.别传是传记的一种,你光说别传,俺误解很不奇怪。

拜托,自己对比一下在下给的例子“郝昭、马谡”传的规模、篇幅好不好?若薛悌担任过这么有“权”的一个职位,又曾作为这么重要地方的一个领导----期间还发生了一场如此影响的战斗,结果连个传都没有,是陈寿和他有仇还是裴氏和他有怨----冒先生是否又要整出那个“失传论”?敢情凡是冒先生观点中无记载的,就碰巧都是“失传”了……


PS:在下还怕您误解,所以后面给了两个例子,可惜……

QUOTE:
大将军的权力在于录尚书事,可不是来自大将军本身。
俺什么时候否定三国志了?否定了三国志的哪段文字?

冒先生可以自己考证考证,看看大将军起于何时,录尚书事又是何时产生的。然后在琢磨琢磨是否录尚书事以前的大将军全是聋子的耳朵……

黄龙元年,拜上大将军、右都护……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总督军国----不见可爱的“录尚书事”却可以总督军国。

不过冒先生间接也说明了问题,即----即使大将军也不是必然能够掌握到军权。而握有实权的,后面一般都有注明。兵者尚且诡道,权谋就更加风口浪尖,何况还是重中之重的兵权。对待历史,尤其是军权,又岂能用天真的教条主义来衡量作准?

否定三国志,是说您否定三国志记载的合肥之战,既然您后面已经承认指挥者张、李(实际主要是张),那在下也就不提了

QUOTE:
什么叫详细记载?
无战事不记载,有战事才记载。
那恰恰说明哪些记载仅仅是表明职权,而不是授权。

丞相如何,按照你的观点,当时还未有战事,督某某演练不成?
那当然是有军权的了。

没有记载其权力的不一定没有权,有权的不一定要明确记载,这本来就是很简单的事情。

拜托自己瞧瞧前面陆逊总督军国时是否东吴正和哪边掐的紧

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硃桓以濡须督拒仁。

二年春正月,曹真分军据江陵中州

三月,曹仁遣将军常彫等,以兵五千,乘油船,晨渡濡须中州。仁子泰因引军急攻硃桓,桓兵拒之,遣将军严圭等击破彫等。是月,魏军皆退。

五月,曲阿言甘露降。先是戏口守将晋宗杀将王直,以众叛如魏,魏以为蕲春太守,数犯边境。六月,权令将军贺齐督糜芳、刘邵等袭蕲春,邵等生虏宗。

----您可别告我此时咱们大丞相孙邵还未在职?亦或是魏吴双方在过家家

“没有记载其权力的不一定没有权,有权的不一定要明确记载”----这话看起来合理,但却不适用于实用性、威胁性都极大的军权。否则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为了避免这样死板、不实的教条主义框框。

如前面吕范的例子,督徐盛、全琮、孙韶时仅仅是建威将军,在以舟师拒休等於洞口后,才迁前将军,假节。以此看,在军权方面,授权是重于或先于实权(实际权责)的。更何况,护军,有派遣安排诸将、调节各将领的关系、掌军职的选用等等各种解释,并没有护军就一定要有实际军权的解释,更不用说什么“护军必督将”,更是8竿子打不着……

QUOTE:
一、没有督张辽等的注明,不等于没有督张辽等的权力。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但你如果要做出肯定没有督张辽等权力的判断,否定了另一种可能性,那应该由你来做出证明。
二、老曹的指示本来就是让张、李二人出战,况且乐进也没有参与指挥此战的记载,所以这个说明不了什么。
三、“疑”跟明白本来就未必有什么关系。看懂了照样可以质疑,而且你还有可能一边质疑一边还得执行。
比如俺们老板就经常出昏招,俺再怎么提反对意见,还是照样得乖乖执行。
至于你论证“疑”跟不明白的关系,俺觉得很搞笑。
EG一下,“疑”的意思是吃饭。什么?你不认同?难道“疑”的意思还能是不吃饭不成?“疑”既然不是不吃饭,那当然是吃饭的意思了。
四、资治通鉴记载薛悌为合肥护军。再者,跟第一条一样,你看的是张辽传,张辽才是主角,毕竟现在谁也没有薛悌传。

合肥一战,指挥是张辽、李典。这点俺从来没否认过。
但合肥平时的指挥么,张辽、乐进、李典谁也指挥不了谁。
如果真要有个总指挥,那只可能是薛护军。

一,是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但三国志没写,所以在下认为没有。而要找出书中没有的东西,是不是应该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来找?

二,那您的意思乐进其实也是合肥指挥?

三,这就怪了,怀疑可以疑,不明白同样可以疑。疑问中不就一定程度的包含不明白?至于你认为“疑”即一定明白,在下觉得不仅搞笑,还莫名其妙

EG一下,您都能把“疑”解释成“吃饭”,可见您解析“疑”和“不明白”时已经算是超水平发挥了……这样在下也就不要求您什么了

四,资治通鉴记载薛悌为合肥护军在下早就说了,但资治通鉴没记载如妙才般“留悌守合肥”、或“薛悌督三将”。又见“薛悌传”……资治通鉴总不是张辽传吧?

合肥一战,指挥是张辽、李典。这点俺从来没否认过----早这么说在下就不和您争了。至于合肥平时的指挥,在下不做任何猜测,因为书中并没有描写。但可能性多了,并非只有老薛领导一种可能.

QUOTE:
搞网站俺没那时间精力,上央视俺没那资格。
说这风凉话作甚?

时间精力是自己的,资格却也是自我的一种体现,虽说不于学识、能力等全等,但至少也是一个衡量。所以,待公有了资格,再拽成个二五八万也不急

吹牛用不着上税,风凉话亦不被罚钱,大家共勉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3 15:2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三国志没传的何止薛悌一个?
程喜,为征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比起只管合肥的薛悌,何止更有“权”?
秦朗,为骁骑将军,曾经出征鲜卑,后来又被列为顾命之选。
有传否?跟陈寿有仇乎?

程喜那个督河北不知打过仗没?秦朗?后一句问的巧妙:“有传否?跟陈寿有仇乎?”----恰巧没提裴氏,冒先生自己翻翻明帝纪好不?

QUOTE:
一开始说的就是后汉的大将军,扯上孙吴的大将军、录尚书事以前的大将军干啥?

您老是这么说的“大将军的权力在于录尚书事,可不是来自大将军本身。”----没提后汉,在下自然也就顺着您的道走。既然您也认同大将军有无权的时候,且大将军一直作为古代武官的将军中的最高官阶,且亦有“古代领兵之最高统帅”的解析,相对于您那个护军……如此,大将军尚且不能必掌军权,“护军必督将”就更加找不着北了……

QUOTE:
在军权方面,授权是重于或先于实权(实际权责)的,这个不假啊。
但护军跟将军不同,护军像都督诸军事一样,本来就是临时授权的一种职务。
比如夏侯渊,曹操授权给他督西线诸将的权限,而标志就是征西护军,后来的护军将军、征西将军都是此类。
夏侯渊在行征西护军,之前是领军,跟护军职能差别不算太大,但为征西护军之后,负责西线就比较明确。
如果观察早期的将军,就可以发现跟护军也很相似。

如果说夏侯渊的征西护军、护军将军皆为护军类,则就不能说明与将军有差别了。

首先,从官阶上看,征西护军应该算是个“纯护军”,但却明显小于护军将军----这一杂号将军,杂号将军当然有也低于后面的征西将军----这一名号将军,这个从夏侯渊的升迁之路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

再者,以渊行护军将军时,马超围攻祁山,姜叙求救于夏侯渊,其中出现这么一句:诸将议者欲须太祖节度----如果护军将军本身具有都督职能,那又何需再请示太祖节度?如此它的权限何在?

且护军的具体权限职责一直是众说纷纭,因此在下认为,护军仅仅是一种军事官阶,甚至小于名号将军。而对于军权的体现,不在护军或将军名号本身,而在于当权者给出的明确教令。

QUOTE:
一、俺认为两种可能都存在。你认为肯定没有,也就是否认了其中的一种可能。现在立论的是你,谁主张谁举证,怎么应该由俺来证明呢?
二、合肥全局来说,起码有四人。单是出战来说,是张、李二人。乐进是守城的指挥。
三、直接把“疑”翻译成不明白的是你,俺只是否认你的观点而已,俺啥时候认为“疑”即一定明白了?
不同意“疑”=不明白,不等于俺就主张“疑”=明白。这应该是个简单的逻辑问题啊。
俺举“疑”跟吃饭的原因,不就是这么一回事么?
假如俺主张“疑”=吃饭,你有异议,是否就说明你的观点是“疑”=不吃饭?

一,在下说的没有,是基于三国志没写。您认为可能,一是本着“有写但失传”----要证明这个就要找到“失传”,在下根本就不认为有这个东西,又如何归在下找?;二是认为“没写不一定未发生”,这就没什么好说的,在下也可以说其实合肥指挥是个“小李甲”或“大明乙”,只不过没写罢了……

二,若从“(辽)还修守备”来看,说张辽是守城指挥也合理。

三,同理,在下认同疑=不明白,同样没否认过“疑”具有其他含义,难不成“疑”只有一个意思?还是“疑”不能解释为“不明白”?

QUOTE:
你的这种说法,已经很老了。
用常用的说法就是,俺不会生鸡蛋,俺照样能吃出鸡蛋是坏的。

俺们的分歧实在比较大,就扯到这里吧。

老不老不是问题关键,对不对才是中心。正如黑猫白猫,抓住耗子的才能叫好猫。

您吃出鸡蛋是坏的无问题,但吃完了却自称能比那只下了坏蛋的鸡产出更好的蛋,那可真就乱套了。

不过的确没啥好扯的了,战斗指挥既统一,平时指挥无记载在下不去猜测……飘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3 18:2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俺当然知道裴注中有秦朗的记载。
但陈寿可以不载,裴松之注同样可以不出现,何必就认为是陈、裴故意不记载呢?

在下并没说陈、裴故意不载,而是认为薛传庸庸之辈,不足一记。否则如其获重要职位,主地方军政,期间又发生过如此有影响的战斗,难道不值记上一笔?

QUOTE:
俺回复的那贴是说后汉书中的记载。不是后汉还能是三国么?

简单的说后汉也好,三国也罢,甚至历史任一朝代,对于军权,都会产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空头岗位与空头支票。皇帝如是、丞相如是、大将军如是、小小护军更加如是。

QUOTE:
护军将军,案本秦护军都尉官也。汉因之,高祖以陈平为护军中尉,武帝复以为护军都尉,属大司马。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晋世则不隶也。元帝永昌元年,省护军,并领军。明帝太宁二年,复置领、护,各领营兵。江左以来,领军不复别领营,总统二卫、骁骑、材官诸营,护军犹别有营也。资重者为领军、护军,资轻者为中领军、中护军。
护军将军与中护军仅仅是资格深浅的区别。在权力上区别不大。

护军将军本身具有都督职能,是指挥硃灵、路招等部队。但指挥这些部队去干什么,跟能不能指挥这些部队是两码事吧?

由此也可以很明朗,护军(护军将军)的主要职责,是“主武官选”,并没有必统军,或督将的一说。而其本身,也不具备都督职能。

QUOTE:
一、薛悌为合肥护军,这是有记载的,没有记载的是他与合肥三将之间的关系而已。若阁下也能找出类似薛悌的“小李甲”或“大明乙”,自然可以拿来比较。
二、还修守备只能说明张辽回来参加了守城,不代表他就是守城的最高指挥。
三、“疑”可以解释成“不明白”,也可以有其他含义,但你这里解释成“不明白”,总得有为什么解释成“不明白”而不是其他含义的原因吧?

一,若本着“没写不一定未发生”的准则,没写这个“小李甲”或“大明乙”,也就不能代表并不存在这个所谓的“小李甲”或“大明乙”,相对于薛,也就是一个多记,一个少记罢了----所以说,“没写不一定未发生”,这个道理是无错的,用于怀疑也可以,但是作为依据就不成立了。

二,在这种没有明确指挥的前提下,如果薛是指挥者,不参战也就算了,连守备也未见他,那他的“指挥”职能表现在了何处?又或只有张辽一人守城,其他人都在旁边负手看哈哈?若张辽仅仅是守备中的一人,大可记如:(辽)还,共修守备。如果张辽是指挥,那就都合理了,自然守城是他的职责,需要他的领导。

三,难道您认为当时诸将都“明白”此指令的含义?在下实在不懂解释成“不明白”,和解释成“不理解”、“有怀疑”等等存在什么本质区别?

QUOTE:
别人说鸡蛋不好,你干嘛叫人去下个鸡蛋呢?俺啥时候自称能比那只下了坏蛋的鸡产出更好的蛋了?

俺也遁

因为不正是“别人”自诩要比百科那只鸡更强吗?

闲的不扯。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4 10:1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俺前面就举了,陈寿是否也认为秦朗庸庸之辈,不足一记?

在下前面也说了,陈寿不记尚有裴氏,作注可见薛某人?

QUOTE:
时间长的老官职当然会出现空头岗位。
护军一职后汉久已不设,按通典的说法是汉东京省。
到老曹手里才重新设置起来,试问老曹闲得发慌了,还是怎么的?
刚出现大将军、丞相那会儿,大将军、丞相会是个空头岗位么?

人家老曹设的护军,明文写的“主武官选”,怎么到您这就改了“必统军督将”了?难不成恰似裴氏之于陈寿,您也给老曹的护军私自做了注不成?

QUOTE:
那是都督制度相对完善后的事情。
前期护军督将,本来就是都督督将的前身。

不过督将也可能不是护军本身的责任,就如同曹魏四征跟都督军事的关系类似。
四征例加都督军事,即使四征将军不明确记载都督军事,如征东将军胡遵,也是应该有都督军事之权的。
护军一职,也可能仅仅是例带督军统军之责而已。

前期的所谓“护军督将”又见于何处典籍?护军督将为都督督将前身又有何处为据?人家明文写的是“主武官选”好不?

日前信誓旦旦的“必督将”,现在又变成“可能”----如此摸棱两可了……在下再次重申:有挂名的“权限”,不等于有实际的“权利”。如东吴那个孙丞相,丞相位于百官之首,理应握有仅次于皇帝的最高权限,可实际在军事上也没他任何的实权。

QUOTE:
一、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以臆度者,在所必摈。你那“小李甲”或“大明乙”没有证据支撑他们的存在,当然行不通。
0跟1的区别,是本质性的区别,并不仅仅是多记跟少记而已。
二、这是张辽传,何必非得写别人如何?
前面也举过例子,在徐晃传里,对其顶头上司夏侯尚只字未提。
三、俺前面似乎说了好几次了吧。
“不明白”跟“有怀疑”不是同义词,“理解”、“明白”照样可以“怀疑”——最典型的就是怀疑其正确性。

一,同理,若要立“薛统三人”一义,也要有充足的凭据。而没有任何证据支撑其存在,当然也行不通。

二,徐晃传里没有,别人转里有。不算没有的薛传,李、乐二人可有传,共守一事,可有提级?

三,如此说您是否能肯定当时的存“疑”的诸将,100%的属于“理解”“明白”式的怀疑?而不存在在下的“不明白”可能呢?若不是,又如何证明在下说的不实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4 11:3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幸好俺多翻了翻。
世语曰:悌字孝威。年二十二,以兗州从事为泰山太守。初,太祖定冀州,以悌及东平王国为左右长史,后至中领军,并悉忠贞练事,为世吏表。

好家伙,世语几时成了24史了?且就算按世语记载,老薛的护军都不见,督合肥更不知飘到哪里去了……

QUOTE:
“主武官选”,那是中护军。
中护军、领军前期的职责也很明确
浩曰:“今兵势强盛,威加四海,战胜攻取,无不如志,不以此时遂除天下之患,将为后忧。且公神武,举无遗策,吾与君为中军主,不宜沮众。”
字公刘。少任侠,有雄气。太祖初起,以客从,行中军校尉,从征伐,常监诸将,见亲信,转拜中领军。
一是中军主,二是监诸将。

主武官选准确的说是护军将军。

吾与君为中军主----合肥敢情属于中军?

老史的“常监诸将”拜托看清好不----“常监诸将”在前,“拜中领军”在后。“常监诸将”是在“行中军校尉,从征伐”时,然后才是“见亲信,转拜中领军”。如此也能说明问题的关键----按照冒牌兄的逻辑,是否“中军校尉”也具备“监诸将”的职权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更加说明了官职不是关键,明确指示才是关键。

QUOTE:
“护军督将”有夏侯渊、曹真、赵俨、徐宣可以作为佐证。
夏侯渊、曹真、赵俨、徐宣等人督统诸军,那是实打实的权力,怎么就变成挂名了?

就不要提那老哥四个了好不?人家4人后面都有明文指示督某军或某某,因此用这4个来证明护军具督军职能而非明文教令的作用纯属狐假虎威……督军的都有明文,没明文的恰恰是老薛,又恰恰不见督军记载与事实。如此对于军事权利到底是护军职位起作用,还是明确教令起作用已经一目了然,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QUOTE:
一、夏侯渊、曹真、赵俨、徐宣等不就是旁证么?类推法本来就是历史研究常用的方法。
二、李、乐传难道是薛悌本人的传?同样是旁人的传。
就像张、李二人大显威风,在乐进传也是只字未提。
三、俺否认你的“诸将一定不明白”,不等于俺就主张“诸将一定明白”。
诸将可能明白,也可能不明白。
你既然主张“诸将一定不明白”,那你得给出证据。
俺的观点就是:因为没有任何迹象可以证明“诸将一定不明白”,所以不能推出“诸将一定不明白”这个结论。

一,上面说了,那哥四个的督军是哪个起的作用还说不准,就用来做理论依据了?

二,那就怪了,难道修守备又是张辽一个人的差使?李、乐负手看哈哈不成?还是张辽有专门负责修守备的职责而其他人没有事不关己?

三,咦?您老是从哪里看到在下说过:疑,一定就是不明白的?在下早就说过:疑,可以解释成“有怀疑,不明白,不理解,不懂”等等。即使解释成不明白,又有什么错误呢?合肥诸将不明白曹操教令的真义,有什么问题?

[ 本帖最后由 dicksan 于 2007-7-14 11:3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4 13:3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因此,要证明老薛是合肥指挥,督张、李、乐,就要有两条过硬的实据:

1.护军必然督导职能,而且做了护军,必然督导,二者不可分割。

2.不仅有职能,还有落实到实际,也就是有军可督,有将可导。

显然,这是不可能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icks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13953
注册 2004-7-29


发表于 2007-7-14 17:1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你前面不是问俺么——陈寿不记尚有裴氏,作注可见薛某人?
俺现在把裴注引出来了,裴注有薛某人,怎么就又要二十四史了?

同理,你以前说裴注没有薛某人,但裴注其实有薛某人,只是你没找到而已。
安知其他记载没有记载老薛为护军,或者督合肥?

怪哉,世语是一部杂史,被裴氏摘了句话不假,但哪个又出来“其他地方”记载其为护军,甚至督合肥了?这个连杂史都不见,难不成凡是世语挂个名的都可以算是督军了?在下还问您哪有记载老薛督合肥的,您咋不答了?直接找出来岂不比整个什么“同理”(其实根本不“同理”)出来可信?

QUOTE:
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晋世则不隶也。
建安年间啥时候变成魏初了?

中军校尉同属于中军系统,为什么不能有“监诸将”的职权?

本来也未说建安,夏侯渊的护军将军在下从来就不认为有督军的权利。护军、中护军也无明文督军的注释。

中军系统仅仅是相对与外军,袁绍也做过中军校尉,又监过哪路的诸将?更有“监诸将”,本身也是类似鉴军的职务,而不是督军的职务,结合与之职能相近的护军,其结果不言而喻。

再者,张辽曾督张合讨陈兰,此时张辽为荡寇将军这一杂号将军,按冒先生的逻辑重职位而非授权,是否连杂号将军都有督导大权了?那三国时还有啥职位是不被“督”的

QUOTE:
现在似乎是应该由你来证明,没有明文指示督某军或某某,就没有督军职能吧?

这个倒需要在下举证了?本身就是关于老薛的,他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护军,无督将记载,恰恰也无领导合肥的描述。是您老需要举证来证明老薛虽然没记督合肥,却又实实在在的“督”了此处。结果您的举证恰恰又都是有明文督导指示的。您要证明书中没有的东西,反倒让我找例子?

QUOTE:
乐将军守,这不是修守备?这是乐进的本职,何必刻意再去写乐进有修守备?

疑,可以解释成“有怀疑,不明白,不理解,不懂”等等。即使解释成不明白,又有什么错误呢?
这句话跟疑是不明白而不可能是明白,有大区别么?
俺前面说过很多次了,在“明白、理解、懂”的情况下照样可以“疑”。
你如果坚持“疑”是“有怀疑,不明白,不理解,不懂”之类的意思,那麻烦你证明“明白、理解、懂”的情况下不能“疑”。

乐将军守----是曹操对于初战时的军事教令,而不是作为整体合肥之战的总纲。这么说张、李出战就应该一直出战不用回来了?而张辽却又跟着守城岂不是违反了曹操政策?

“明白、理解、懂”的情况下还“疑”个什么劲?所“疑”又是“疑”在何处?既存疑,亦可以说不是完全的“明白、理解、懂”。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6 12:0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216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