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人在江湖于2004-09-16, 19:25:04发表
小气哥哥不见得是真觉得它不好罢,觉得你是在抑弓追影 ,不过由于确实读了几本书,说的似模似样的.
这是什么话啊
虽然失去浆糊支持打击很大,还是再来和公公过一个回合
先采取诡辩术,对公公的两个细节问题攻击一下:
关于明月大哥, 公公先举了“黄鹤楼”的例子。且不说这里的黄鹤有两个不同的意思,公公莫忘了:黄鹤楼乃是七律,静夜思乃是五绝,二者容量相差三倍。字词重复的严重性在五言与七言相差有多大,公公自己明白。。。
再说采薇——你这是自找麻烦么 还是阵前起义了? 这个正好是个反例!就说“昔我来兮,杨柳依依。今我往兮,雨雪霏霏”这十六个字,里面有来去(时间跨度)、有杨柳、有雨雪,还有杨柳和雨雪的描绘!咱那十五个大字呢?除了大月亮啥也没有了。画面抽象简约不是错,画面简陋就是错了——这月亮明了一遍又一遍,除此啥也没有了。
现在回到正题,说这最后一句——也是最关键一句——“低头思故乡”。
公公要求“情感真挚”这个说法不太准确——没准儿悲风雉同学写他那些东西时候也是一个人泪流满面,情感真挚着呢,有啥用呢?关键是看能不能自然的、流畅的把作者的情感传授给读者,能不能引发跨越时空的共鸣。“思故乡”直截了当的说了出来,本来已非上乘;如果前面的铺叙充分,水到渠成的话,也就算了。这里从前三句那个大月亮能自然导出“思故乡”这个感受么?换句话说,如果最后这句当初没有流传下来,你能知道是“低头思故乡”还是“低头悲秋凉”、“长叹复彷徨”还是“起舞欲张狂”更合适不?
这里就要说一下这个篡改了。第一句也罢了,太白本来这个“山月”却是很有道理的。这首诗从头到尾跟随的是作者的感受和动作,第三句用“山月”至少有以下好处:
- 免得明月大哥总露面。就算是热爱大明朝,也不用明个不停啊
- 至少说明,事情发生在室外,省得那个床胡搅不清。
- 画面大大丰富:增加了远山,说明了月的时间、景况。
- 就算以上这些都不在乎,最后这一条不可忽视:作者看到月光、疑为清霜、举头寻找月光的来源——这下面是关键——然后目光被山外的月亮吸引,投向远山;这是“远望”,有了这个“远望”,才有山外故乡远、千里共婵娟之类的“远思”,才有了“低头思故乡”这句自然引发的理由!这些明月大哥能代替么?
因此太白的这首原作,虽然在他的作品中不算佳品,放在整个唐诗中也还勉强算是上乘;只不过被王大先生篡改过的这个版本嘛,嘿嘿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