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对于《静夜思》的一些看法
性别:未知-离线 气流

上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6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949
帖子 5449
编号 131
注册 2003-8-25


发表于 2004-9-16 04: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花影你就别气他了,小心公公那一大蓬胡子翘起来  公公这“四项基本原则”还是大致合理的,虽然我不同意他的顺序。我们假设排名不分先后吧,就对着这四条来看。

先说版本的问题:公公说我们就讨论流行的这个版本,正和我意  ,因为我本来批评的就是这个版本。问我的话,太白的原作要好不少——这个回头再说——我们从此只限定这个不知道明朝哪位大人涂改的“床前明月光”。这样我和花影也离开蚂蚁蜉蝣稍微远一点儿  

“音律和谐”这一条没问题。但是除此之外的三条,统统有些疑问。下面一点一点和公公研究。

首先便是“修辞精致”这一条。公公说的不错,我们诟病最多的就是这一点。平直白描的手法本身,不能说有什么不对;这里的问题是,你诗中要表现的情感和意境是不是和这种手法相匹配?公公自己举的例子,这种手法显然适合于表现粗旷、飞扬或者恬淡、闲适的境界。眼下我们要表达的是“思乡”这也千古不变的凄婉幽深的话题,这种手法合适么?扯开嗓子吼秦腔是豪壮,扯开嗓子吼昆曲是什么?

公公说“诗中没有一个生僻字,甚至笔画都不多”“言近白话而内涵敦厚”等等。这些固然本身不是缺点,却也不就是优点。还是那句话,要看用在哪里。“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各有各的好处——而思乡这个主题,需要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说了半天虚的,我们一句句看看这首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绝句类重点一向在后面,这里平平淡淡没什么。可是这本来一句“床前月似霜”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非要抻成两句,不觉得罗嗦么?都这样来,岂不是要“回乐峰前看黄沙,一片晃晃若雪华”?一共四句,先浪费一句。要是后面能处理好,这也不是问题,可是我们看下面:

“举头望明月”!

一共才二十个字,明月大哥就要客串两回啊?  而且连脸都不变?  

写到这里已经四去其三了,我们的景象里面有什么?一个没露面的人,一个没有具体描写的月亮,没啦!是,还有一个“床”,可是这床被篡改的究竟是井架、是椅子还是卧榻都搞不清,只好不算了。就这两个不明不白的东西,你要读者如何重新构境、如何感同身受啊?

随便抓两句同样是写月亮的: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只用十个字,有动有静,内容胜过明月大哥何止十倍!这些也没有冷字僻词——能用平直的语言营造出鲜明的气氛,是为高明;如果语言固然平淡,结果也是寡味,那就是浅薄了。

最后一句关系到“含蕴深远”的问题,下回再说。。。这也够公公喝一阵子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气流

上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6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949
帖子 5449
编号 131
注册 2003-8-25


发表于 2004-9-18 06: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人在江湖于2004-09-16, 19:25:04发表
小气哥哥不见得是真觉得它不好罢,觉得你是在抑弓追影  ,不过由于确实读了几本书,说的似模似样的.

这是什么话啊      

虽然失去浆糊支持打击很大,还是再来和公公过一个回合

先采取诡辩术,对公公的两个细节问题攻击一下:

关于明月大哥, 公公先举了“黄鹤楼”的例子。且不说这里的黄鹤有两个不同的意思,公公莫忘了:黄鹤楼乃是七律,静夜思乃是五绝,二者容量相差三倍。字词重复的严重性在五言与七言相差有多大,公公自己明白。。。

再说采薇——你这是自找麻烦么  还是阵前起义了?  这个正好是个反例!就说“昔我来兮,杨柳依依。今我往兮,雨雪霏霏”这十六个字,里面有来去(时间跨度)、有杨柳、有雨雪,还有杨柳和雨雪的描绘!咱那十五个大字呢?除了大月亮啥也没有了。画面抽象简约不是错,画面简陋就是错了——这月亮明了一遍又一遍,除此啥也没有了。

现在回到正题,说这最后一句——也是最关键一句——“低头思故乡”。

公公要求“情感真挚”这个说法不太准确——没准儿悲风雉同学写他那些东西时候也是一个人泪流满面,情感真挚着呢,有啥用呢?关键是看能不能自然的、流畅的把作者的情感传授给读者,能不能引发跨越时空的共鸣。“思故乡”直截了当的说了出来,本来已非上乘;如果前面的铺叙充分,水到渠成的话,也就算了。这里从前三句那个大月亮能自然导出“思故乡”这个感受么?换句话说,如果最后这句当初没有流传下来,你能知道是“低头思故乡”还是“低头悲秋凉”、“长叹复彷徨”还是“起舞欲张狂”更合适不?

这里就要说一下这个篡改了。第一句也罢了,太白本来这个“山月”却是很有道理的。这首诗从头到尾跟随的是作者的感受和动作,第三句用“山月”至少有以下好处:

- 免得明月大哥总露面。就算是热爱大明朝,也不用明个不停啊  
- 至少说明,事情发生在室外,省得那个床胡搅不清。
- 画面大大丰富:增加了远山,说明了月的时间、景况。
- 就算以上这些都不在乎,最后这一条不可忽视:作者看到月光、疑为清霜、举头寻找月光的来源——这下面是关键——然后目光被山外的月亮吸引,投向远山;这是“远望”,有了这个“远望”,才有山外故乡远、千里共婵娟之类的“远思”,才有了“低头思故乡”这句自然引发的理由!这些明月大哥能代替么?

因此太白的这首原作,虽然在他的作品中不算佳品,放在整个唐诗中也还勉强算是上乘;只不过被王大先生篡改过的这个版本嘛,嘿嘿嘿嘿。。。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3 23:4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72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