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组别 | 白衣卿相 |
级别 | 前将军 |
好贴 | 3 |
功绩 | 285 |
帖子 | 1693 |
编号 | 1244 |
注册 | 2003-10-3 |
来自 | 江东吴郡 |
| |
| | |
|
|
|
原帖由luke19821001于2005-11-10, 0:47:13发表
帖子多了,意思也偏了,再说一下,我的观点是:
1、白起命比较好,出生在秦国已经有许多前辈,将国力扩展到了远超过其他国家的地步,所以他和别人打仗几乎都是以强攻弱。如果要说战神,那自然是要能人所不能,如果是靠以强攻弱来扬名立万,那又怎么能让人心服?各位推崇他最主要的一个依据就是他杀的人多,我也举了个例子,如果只看杀人的话,一支铁甲军队去屠杀石器时代的人,就可以想杀多少就杀多少了,但是这样的军队可以说是战神吗?任何一个人去指挥这样的军队,都可以得到好的战绩,凭什么说他比别人强?有人连我那例子的意思都看不懂,以为我是在说秦国用铁器,别人用石器,你们要这样理解是你们的事,不能因为你们理解不了就说是我的错了。白起做的事,换个其他名将未必不能做,他和别人打仗,根本不是站在一条起跑线上,如果白起早生两百年,也许只是一个西乞术。
2、白起在面对难打的仗时就不愿意去打。一个人要称战神,虽然不等于是不管什么仗都要硬抗,但是白起的做法实在不高明。廉颇在守长平的时候秦军是攻不进去吧,这时候不要告诉我秦国不着急,如果不着急为什么会花这么多工夫去离间?但是他们手上有白起呀,为什么不让战神去打呢?即使别人忘记了,白起不会自己请缨吗?难道他们自己也认为即使叫了白起去,也不见得就能赢,所以先用离间计试试。大家都知道,如果是两个选择让你选,肯定是先选成功率高的一个,秦人选的是离间,所以他们认为用离间比用白起好。后来赵已经被打得稀烂了,叫白起去打邯郸,他还是不去。他的理由无非是围得久了,自己的兵疲了,外面的诸侯也可能要联合了。大家可以看看,这个情况不是和长平之战以前有几分相似吗?长平之前秦也是久攻不下,也许没有围邯郸那么久,但是廉颇的兵绝对比后来守邯郸的兵强吧,为什么不能守久点?而当时赵国除了廉颇的兵外还有这么多兵,为什么不能里外夹击?其他诸侯难道不会看见这样的情况再来痛打落水狗?白起不敢去打邯郸,难道就能说他可以打赢廉颇吗?正史中也许没有记载廉颇守邯郸,但是情况是一样的,廉颇守长平用的就是老兵之计,他守的结果就是要形成后来秦兵围邯郸2年后的结果,白起打不了邯郸又凭哪点能打赢长平的廉颇?有人认为白起是因为秦王不听他的话,想等赵投降,所以生气,故意不接命,但是你想想,如果他真能再打下赵来,又何必生气?他在秦王后悔后再去打下来,不是正好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吗?不是正好证明他算无遗策吗?但是他自己知道打不下来,所以生气。所谓的战神连这样的仗都打不赢,又怎么能服众呢?历史上众多攻下坚城要塞的名将们,又凭哪点不如白起呢?
3、世人所津津乐道的长平之战,似乎都把功劳算在了白起头上。不是吗?为什么斩首40余万是记在白起的功劳簿上的呢?白起斩首百余万之中又有多少功劳是这样算的呢?其实长平之战白起究竟有多少功劳呢?先是廉颇防守,秦久攻不下,没有见白起来出头,然后是秦用计,也没有见白起半点影子,最后赵终于换了个软柿子上来了,谁都知道赵括比廉颇好捏多了,而正是白起这时候出现,把这个软柿子捏住了。那么他有多少功劳呢?他前不能挑起大梁,打败廉颇,中不能出谋画策,以乱敌军,后不能奉命攻城,破敌于国内,只是在人家都安排好了以后,出来欺负一下后生小子,当然,你可以说这后生小子不是人人都能欺负。但是又怎么能证明白起就很强呢?充其量说明他比赵括强而已。
春秋历史我没有多少研究,有错漏的地方在所难免,但是不要因为一部分问题而放弃全部。我的观点是上面三点,各位说的理由能够否认白起打仗的天生条件比别人优越吗?能否认白起遇到硬仗就没有办法吗?能否认白起在长平之战中仅仅是战胜了赵括一人吗?
有人否认秦国当时的实力远超出其他国家,我认为这是在自欺欺人,要明白这道理也不需要多少历史知识。有人找原因说廉颇的战术不能持久,但是他们完全忽略赵国守邯郸能守2年,而秦兵因此被信陵君击败的事实。邯郸能守2年,难道长平就不能?信陵君能在秦兵围邯郸的时候击败秦兵难道就不能在长平?有人认为白起杀了百万人,很了不起,但是忽略了他杀的对象都是什么人。 根据luke19821001的1的意思,因为汉朝国力强于匈奴,所以卫青霍去病就不是名将?因为唐朝国力强于突厥,所以李靖裴行俭苏定方就不是名将?何况,昭王时代,秦的国力并没有达到远超过六国的情况,昭王时代秦是从被动转向相持的时期,如果六国合纵能齐心的话,秦是处于绝对下风的.不要把始皇时期的秦当作昭王时期的秦.而且你说白起都是以强攻弱,那只能说你是选择性失明,伊阙之战兵力是对方的一半,而且对方主力还是精锐的"魏武卒",这叫以强击弱?攻楚之役呢?数万偏师深入敌境攻破敌国首都,这叫以弱击强?至于你的2,那就更站不住脚了,要看当时的国际环境,长平之战的时候,外交上六国不救赵,不给赵任何支持,所以即使是廉颇在,没有足够的后勤保障,赵还是多半会输,早晚而已.邯郸之战时候,外交上六国全力救赵,不但出粮而且出兵,加上秦军军心已经松懈,所以秦国没有抗衡合纵的可能,并不是你所臆测的怕廉颇,具体你还是仔细看看白起当时的分析吧.正是白起看到了这点,才提出邯郸不可打,这也反映了一个名将对战争各种因素的清醒认识,孙子兵法上也说了,"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明明知道不可胜而去拼命,这是庸将,而不是名将.对于你的3,那更不用提了,长平之战,外交和情报上,范睢有功,后勤上,昭王有功,但军事上,战场指挥上,功劳要不是白起的,那是谁的?按照你的逻辑,司马懿欺负了马谡,那只能证明司马只比马谡强点而已,李牧击败了无名氏率领的匈奴,那只能证明李牧比无名氏强点而已,阙与之战赵奢击败了胡伤,邯郸廉颇击败了王陵,那也只能证明赵奢只比胡伤强点,廉颇只比王陵强点而已.什么逻辑!!
另外说一下,既然你知道对春秋战国了解的不多,那我劝你还是好好多读读书,了解了解相关资料,包括当时的军事政治地理,拿出足够的证据再过来贬低白起吧,不然你光靠自己带有主观色彩的臆测,说出昭王时期秦国力就远强于六国之类的话来,只能贻笑大方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