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同意导演拍南北朝系列演义的举手, 南北朝历史那么精彩,却鲜为人知,可惜啊!
性别:未知-离线 建威中郎将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前将军
好贴 3
功绩 285
帖子 1693
编号 1244
注册 2003-10-3
来自 江东吴郡


发表于 2004-6-30 23:4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南朝也不弱,刘裕韦睿陈庆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建威中郎将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前将军
好贴 3
功绩 285
帖子 1693
编号 1244
注册 2003-10-3
来自 江东吴郡


发表于 2004-7-1 00:5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树将军于2004-07-01, 0:45:19发表
陈庆之好像参水比较多吧。

何处掺水?望明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建威中郎将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前将军
好贴 3
功绩 285
帖子 1693
编号 1244
注册 2003-10-3
来自 江东吴郡


发表于 2004-7-1 01:0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拍一部《苻坚与慕容冲的爱恨情仇》吧,挑战社会伦理,有看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建威中郎将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前将军
好贴 3
功绩 285
帖子 1693
编号 1244
注册 2003-10-3
来自 江东吴郡


发表于 2004-7-1 11:5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树将军于2004-07-01, 6:11:58发表
当然是《南史》的作者呀,比较一下《魏书》、《北史》等同时代的史书就知道了。

给您帖北史原文:“颢字子明,少慷慨,有壮气。为徐州刺史,寻为御史弹劾,除名。后贼帅宿勤明远、叱干骐驎等寇乱豳、华等州,乃复颢王爵,兼左仆射、西道行台以讨明远。频破贼,解豳、华之围。后萧宝夤等大败于平凉,颢亦奔还京师。

  武泰初,为相州刺史,以御葛荣。属尔硃荣入洛,推庄帝,授颢太傅。颢以葛荣南侵,尔硃纵害,遂盘桓顾望,图自安之策。事不谐,遂与子冠受奔梁。梁武以为魏主,假之兵将,令其北入。永安二年四月,于梁国城南登坛燔燎,年号孝基元年。庄帝诏济阴王晖业于考城拒之,为颢所禽。庄帝北幸,颢遂入洛,改称建武元年。
  颢以数千之众,转战屡克,据有都邑,号令自己。天下人情,想望风政。自谓天之所授,颇怀骄怠。宿昔宾客近习之徒,咸见宠待,干扰政事。又日夜纵酒,不恤军国。所统南兵,陵窃市里,朝野失望。时又酷俭,公私不安。庄帝与尔硃荣还师讨颢,颢自于河梁拒战。冠受战败被禽。颢自轘辕出至临颍,为临颍县卒所斩。”


魏书:“颢以事意不谐,遂与子冠受率左右奔于萧衍。颢见衍,泣涕自陈,言辞壮烈,衍奇之。遂以颢为魏主,假之兵将,令其北入。永安二年四月,于梁国城南登坛燔燎,号孝基元年。庄帝诏济阴王晖业为都督,于考城拒之,为颢所擒。又克行台杨昱于荥阳。尔朱世隆自虎牢走退,庄帝北幸。颢遂入洛,改称建武元年。
  颢以数千之众,转战辄克,据有都邑,号令自己,天下人情,想其风政
。”


你该不会说这些都是元颢自己的功劳,没护送他的陈庆之及其白袍队什么事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建威中郎将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前将军
好贴 3
功绩 285
帖子 1693
编号 1244
注册 2003-10-3
来自 江东吴郡


发表于 2004-7-1 15:3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xy194兄的回复你看了吗??

“思路蛮新,不过那时作战以击溃战居多,陈庆之一生打败过80万人,不意味着杀死或俘虏了80万人,很多只是打散而已(讨平之类不一定是全部歼灭。仅带十几骑逃跑只能说是主将与部众失散,并非部众全部死亡或被俘),可不能就此与史载的北魏户口比较。更何况,这些战绩纵跨10几年,在当时已经差不多是两代人生聚的时间,用静态的户口数字来比也不合适。

庆之与尔朱荣对峙时,据守的所谓北中郎城,乃“河阳三城”之一,洛阳外围的要塞,故址在河南孟县西,山南水北谓之阳,因此这个要塞确实是在黄河以北。庆之凭城11败尔朱军是可能的,又不是打野战。元灏负责防守黄河浮桥,在今河南孟县西南黄河之上,算是庆之的后援。后来尔朱荣命人夜渡黄河,其时庆之未败,元灏也未被兵,自然是另择渡口暗渡,因此元灏才分兵去迎击(元冠求5000人),结果溃败,元延明也溃,元灏率残兵逃跑被杀。这一期间,尔朱军的主要打击目标是沿河南防守的元灏军,庆之知道事已不成,于是利用机会迅速脱离,尔朱荣没有追上,但庆之军在退到阳城时遇到水患而崩散。

庆之军能够11败尔朱荣主要靠的是坚固的城防,而且11败云云,多半是11次攻城被击退,攻击方三日内发动11次进攻很正常,防御方能够支撑住也体现了梁军的顽强。庆之能够从优势敌人中逃脱,主要是元灏作为更大的目标吸引了魏军注意力。元灏军当时的兵力有差不多一万多人,洛阳迦蓝记里提到元灏败亡时,“所将江淮子弟五千人,莫不解甲相泣,握手成列”,同书又提到:这五千人“被俘”。元灏这5000本队加上元冠受的5000以及元延明的部分兵力,总计在万余人,目标大的多,又担负着洛阳防守的主力(庆之守的只是外围),因此首先遭到打击而覆亡,庆之判断果决,得以利用此机会脱身。查魏书与梁书各有关纪传,都没有庆之撤退时与尔朱荣接战的记载。魏书岛夷萧衍传中却突然提到:“唯庆之一人走免,自余部众皆见俘执”自然不尽不实,“皆见俘执”的应是元灏部众。

朱大渭先生做过《萧梁名将陈庆之战绩考》,不知那位作者先生有没看过?

说到梁书与魏书,都算不得良史,魏收本人很有才华,可惜性格说轻了是刁钻轻薄,说重了就是学风不正,经常凭借个人好恶任意记载和评价,而且有行贿受贿嫌疑(比如接受尔朱荣子金而对尔朱荣多有溢美以至于自相矛盾)。他是北朝人物,对于南朝史事远隔山水,更有道听途说之嫌,因此也不可轻易得出宁信魏书而不信梁书的结论。 ”











而且不管再怎么说梁书中的数字掺水,陈庆之能够数千之众孤军夺回洛阳,这总是所有史料公认的事实吧?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军事奇迹,这种战绩是连岳武圣都没能完成的。单就军事作战能力,梁书中给的“战胜攻取,盖颇、牧、卫、霍之亚欤”这种评价并不为过,只是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能够推动历史发展改变南北朝格局,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在今天会被人所遗忘的原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建威中郎将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前将军
好贴 3
功绩 285
帖子 1693
编号 1244
注册 2003-10-3
来自 江东吴郡


发表于 2004-7-1 17:2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树将军于2004-07-01, 0:45:19发表
陈庆之好像参水比较多吧。

可是兄台的一个“多”字就是在量化了呀,古往今来那一个战将的战绩记载是实实在在一点水分都没有的??您所推崇的北朝将领概不例外,为何老兄单单来揪陈庆之?如果老兄要追求所谓有无掺水的“质”,一部25史,能绝对站的住脚的历史就太少太少了。更何况无论如何,梁书在记载萧梁人物上,是比较其他史料而言最为详实可据的资料。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建威中郎将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前将军
好贴 3
功绩 285
帖子 1693
编号 1244
注册 2003-10-3
来自 江东吴郡


发表于 2004-7-2 00:5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1,魏书是没记载,可是《兵典》,还有白寿彝老师的《中国通史》上可都有啊,难道他们也是偏向陈??

2,是元昭,昭成帝玄孙,其墓现在洛阳市郊

3,按照您相信的魏书记载:“诏散骑常侍、济阴王晖业兼行台尚书,督都督李德龙、
丘大千镇梁国,……元颢攻陷考城,执行台元晖业、都督丘大千”丘大千是没有权力统兵七万,可济阴王元晖呢?

4,还是魏书:“时葛荣将向京师,众号百万。相州刺史李神轨闭门自守。贼锋已过汲郡,所在村坞悉被残略。荣启求讨之。九月,乃率精骑七千,马皆有副,倍道兼行,东出滏口。”尔朱荣只用了7000兵力对付葛荣,难道整个魏国心脏洛阳周围就除了这7000兵就没有兵了吗?而且尔朱荣是九月才去讨伐葛荣的,而六月“丙子,元颢入洛”(魏书)说明在陈庆之进洛阳时,尔朱荣还没有打葛荣,那他这些兵不拿来拱卫首都,在干什么呢?而元天穆征邢杲在四月就结束了:“四月辛丑,上党王天穆、齐献武王大破邢杲于齐州之济南。杲降,送京师,斩于都市。”(魏书)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还不够他赶回来保卫首都吗?还是魏书:“丁巳,以抚军将军、前徐州刺史扬昱为使持节、镇东将军、东南道大都督,率众镇荥阳;尚书仆射尔朱世隆镇虎牢;侍中尔朱世承镇崿岅。辛酉,诏私仗从戎优阶授官”(魏书)此时已经五月了,这四五六这三个月北魏除了对付陈,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战争,那么兵力用来保卫首都,扬昱以使持节东南道大都督的身份率众镇荥阳,难道连七万人都没有吗??

5,元天穆帅四万打大梁是在“魏主元子攸惧,奔并州”后,率领的应该是临时接管的王老生、李叔仁前来驰援洛阳的勤王部队,自己的嫡系早已在E中没了,而且这次攻陷大梁时陈庆之还在洛阳,不在大梁。等到陈庆之反攻“庆之随方掩袭”时候,便“天穆与十余骑北渡河”了。这是可以解释的

6,麻烦把北齐书中有关陈惨败的记载章节明示,反正我是没找到,云宝,孙腾、侯进、尧雄、司马恭之流在北齐书中无列传。


还有按照您的观点,凡是北朝史书上与粱书上记载有矛盾之处都以北朝史书为准,进而证明陈的水分,这也太偏颇了吧,难道“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的魏书就那么权威???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1 人在线 - 0 位会员(0 隐身), 1 位游客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16 11:3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09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