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三国周郎
性别:未知-离线 sihenwuqing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1
编号 119718
注册 2007-3-11


发表于 2008-6-21 08:4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三国周郎

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这些都是对史实中周瑜的评价,公瑾是什么样的人一目了然。史实中的周瑜死于巴丘,所谓“三气周瑜”自然是子虚乌有。
    即使就《三国演义》一书来看,周瑜也并非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人。很多人认为周公瑾气量狭小主要是因为他数次想要破坏孙刘之间的联盟,杀掉诸葛亮。不妨先来探讨一下周瑜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的原因:
    在当时的吴国,对诸葛亮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鲁肃力保诸葛,希望联合刘备抵抗曹操,而周瑜主张除去诸葛亮。有人以此为据认为周瑜缺乏长远的政治眼光,为除去强于自己的孔明而无视吴国的利益,并据此佐证周瑜的心胸狭隘。在我看来,两人对于孔明的态度不同正好反映了两人志向的不同,并无长短之分。鲁肃的志向是联合刘备保江东之地,在他的战略体系中是想保住孙家两代先主创下的基业,因此鲁肃从来没有把刘备想象为自己的敌人,而是将它作为永远的盟友来看,如此一来,有诸葛这么一个强力的帮手自然是求之不得了。鲁肃的想法应该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东吴人的想法,自孙策死后,东吴基本上是在扮演一个防守者,主动进攻并不多见,两次著名战役:赤壁和夷陵,都是担当了被侵略的角色。而杀关羽夺荆州更多的只是夺回属于自己的地盘,并非想要一争天下。然而周瑜并非如此,他的志向是逐鹿中原,在他眼中,刘备是潜在的敌人,而且由于诸葛亮的存在,刘备集团将是东吴争夺天下最大的阻碍,因此他要除掉诸葛亮完全是从吴国的利益出发。孙刘联盟,在周瑜看来并无必要,他相信仅凭东吴之力也完全可以击败曹操。周瑜的自信并不是毫无道理的,
从书中赤壁之战的发展进程来看,对抗曹操完全依靠了东吴的力量,蒋干盗书的失败,黄盖的苦肉计,庞统的连环计,以及最后的诈降火攻,一切的一切都是东吴将士在主导。刘备一方所做的只是在曹操失败后对他进行截击而已,何况最终曹操还是逃了。至于诸葛亮,我承认他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智者,但在赤壁之战中,他做的只是一次次不合时宜的炫耀自己的智慧高于周瑜,能够影响到战局的作为则几乎没有。“草船借箭”的故事固然精彩,但对于赤壁的贡献可以说为零,十万之箭并不足以决定一场战争的成败。“借东风”,我更倾向于是一种反常的天气现象,即便没有诸葛亮,该来的东风一样会来,毕竟《三国演义》不是《封神演义》,以凡人之力能做到改变气象,太过荒诞了。若诸葛真有此本事,也不会六出祁山无功而返,不会在上方谷因为一场雨而放跑了司马懿。从这些看来周瑜的做法并不会对抗曹产生消极影响,而如果周瑜成功杀了诸葛亮,那么按照周瑜的设想,取荆州,夺西蜀,东吴的未来将是另一番光景了。当然这些只是对小说发展的一种假设而已。
    “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此人助刘备,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鲁肃道:‘诸葛瑾乃其亲兄,可令招此人同事东吴,岂不妙哉?’瑜善其言”。这一段话来自演义之中,内容相当简单:周瑜认为诸葛亮计谋胜于自己,日后必定成为江东大敌,不如现在杀掉好了。如前文所说,周瑜志在天下,除掉孔明正是出于国家利益,周瑜的这一番话也证明了此点。关键在后面一段:鲁肃提出让诸葛瑾劝说诸葛亮归顺东吴,周瑜同意了。周瑜同意让诸葛亮入吴,在明知诸葛的才能高于自己的情况下仍然同意诸葛亮入吴辅佐孙权。这是一个气量狭小,嫉贤妒能的人会采取的行动吗?诸葛亮加入东吴政权,周瑜作为东吴第一人的身份必将不保,可以说,诸葛的加入是会直接影响到周瑜自身利益的,但周瑜还是毫不犹豫的同意了鲁肃这一提议。想想历史上庞涓如何对待孙膑,李斯如何对待韩非,周瑜真的还能算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人吗?可惜孔明拒绝了这一提议,否则当世两大智者联手,东吴又会何等强大,当然只能是假设而已。周瑜知道在江东一地,自己已经是第一人了,然而孔明却仍胜他一筹,而又不肯加入江东,日后必为大患。因此周瑜对孔明动了杀心,即使他知道自己未必胜得过孔明;即使他猜的到自己会背上嫉贤妒能的恶名;即使他预料到自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周瑜依然义无反顾的对诸葛亮采取了行动。
    周瑜有杀孔明之心,孔明难道无害周瑜之意吗?前面说过,赤壁时诸葛亮一次次不合时宜的展现自己的智慧,初见面时,孔明智激周瑜已种下了不和谐的种子,而蒋干盗书之后,苦肉计之后,孔明不断的向周瑜传达一个信息:我比你更聪明,更据有智慧,你的计谋在我看来如小孩儿戏一般。在共同抗曹的大背景下,诸葛亮真的有必要在这种时候炫耀自己的智慧吗,这种行为不但对联盟毫无帮助,反而是为那不和谐的种子浇灌,促进其成长。智慧如诸葛亮,怎么会做出这种既不利人,又不利己的事来,真是匪夷所思。如果不是他居心叵测,只能说是他一时年轻气盛,没能抑制自己的好胜之心,毕竟周瑜是他出山以来所碰到第一个能一较长短之人。而“诸葛亮三气周瑜”这一段中,诸葛亮对周瑜可以说是毫不留情,一定要置周瑜于死地不可。周瑜杀诸葛用的是常规的方法,谁都看的出周瑜有杀诸葛之心;诸葛亮则是杀人于无形,他抓住了周瑜的弱点,巧妙的除掉了周公瑾。这正是诸葛亮高于周瑜的地方,但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孔明要杀周瑜的决心决不输于周瑜要杀孔明的决心,只不过在赤壁之时,他找不到机会而已,一旦机会出现,孔明是决不会放过的,因为孔明知道失去这个机会,周瑜必将成为蜀国逐鹿中原的一大阻碍,。“却说孔明在荆州时夜观天象天文,见将星坠地,乃笑曰:‘周瑜死矣。’”孔明要杀周瑜之心由此处显现无疑。周瑜和孔明在进行一场以生命为赌注的博弈,不幸的是周瑜输了,但要据此指责周瑜目光短浅,心胸狭隘,对诸葛亮又如何评价呢?“孔明祭毕,伏地大哭,泪如泉涌,哀恸不已。众将相谓曰:‘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鲁肃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是公瑾量窄,自取死而。’”读此一段,顿时了解了对周瑜要杀诸葛亮之心意。孔明来前曾言明来东吴只是为了寻良将,吊唁为假,而庞统也看穿了孔明的这场假吊唁。可是东吴诸将却完全被孔明骗了,尤其是鲁肃,身为周瑜挚友,却说出如此的话来,鲁子敬的形象因此一言而大打折扣。恐怕这就是周瑜最不愿看不到的景象,自他之后,东吴无人可与孔明为敌。  
    “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死前的名言,此言被认为是公瑾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最好证据。这只是先入为主的看法,认定了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再看这句话,果然是绝好的证据。但何尝不能换一种方法思考:既然苍天让公瑾为东吴而生;为什么却让旷世奇才的诸葛亮为蜀国而生,公瑾将亡,东吴的未来又在何方。
    无疑即使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也不能归结为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之人,他的行为可以用一句话加以解释:一切为了东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ihenwuqing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1
编号 119718
注册 2007-3-11


发表于 2008-6-21 18:4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3 伤云 的帖子

借东风太神话色彩了。孔明如果真能作到操控天气,日后还会因为一场雨而放跑了司马吗?这是神仙级别的能力了。周瑜是相信自己可以击败曹操的,而且如我所说他考虑的不止是眼前的战况,而是着眼与未来,才要利用一切机会除掉诸葛亮。
既然孔明和周瑜都想除掉对方,那怎么只说公瑾就心胸狭隘,不说孔明呢?在东吴的时候,孔明在别人的地盘没机会而已,不然我相信他会毫不犹豫的出手的。
其实写这篇文章只是发表一下自己读书的心得,完全没有想要贬低诸葛亮来抬高周瑜的意思。
大家看了,认可就顶一下,不认可。就一笑了之,也可以谈谈不同的看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ihenwuqing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1
编号 119718
注册 2007-3-11


发表于 2008-6-22 16:5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觉得对于周瑜的看法源自那种“成王败寇”的思想,
记得有篇文章提到东西方小说的不同:中国的小说中,尤其是古代战争中的失败者往往是被当作反面人物来写的,所以中国很少有失败的英雄,而西方小说中,战争中的双方都是从正面来描写,很少贬低失败者,而是去表现他们战争中光辉的一面,即使失败者在西方人看来也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8 08:1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39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