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各朝开国初期的文化清洗(无一不是民族的悲剧)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10-5-2 14:3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也不认为《四库全书》是什么功绩
1、经史子集的分类法甚早,轮不到《四库》来作为定谳;
2、抄写装帧质量上《四库》也不如《永乐大典》,看不出更进一层的态度,看得见的只是统治者的好大喜功;
3、到了清中后期,书籍逸散问题基本不存在了,用不找他去做什么保存之功,众所周知的是《五代史》不出自四库、《三朝北盟》《建炎以来》这些书都不集自四库,甚至清代学者集先秦子书也完全不去找四库而是找《永乐大典》或者《册府元龟》一类,保存宋代之前的史料,已经有了宋明两朝的努力,且是不加删节的努力,要四库何用?
4、四库毁坏的书籍不比他保存的更多更优,所谓四库出,古书亡不是没道理的;
5、清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红楼梦》恰恰毁灭于四库成书之时,四库所谓保存之功有多大,实在令人不解。

我的看法就是,三红所谓的正面效应其实没有那么大,而那些负面效应显然被大大低估。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10-5-2 14:3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4-29 00:42 发表
对于这个回答,稍微说两句

秦始皇焚书坑儒,绝对是悲剧。就秦始皇本人所做的一切而言,只能说是有功有过。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问题要分成两部分来看,罢黜百家是悲剧,但独尊儒术是有利的。一个 ...

我不同意什么罢黜是悲剧,罢黜只是不立官学而已,又没赶尽杀绝,更没有毁坏典籍、抽改增窜。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10-5-2 15:2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10-5-2 15:02 发表



按这种说法中国游行也是自由的了。明显的变相消灭,就在你嘴里变味了。

罢黜百家,罢黜到汉朝灭亡那个后几百年的玄风大畅,隋唐三百年的佛教鼎盛么?

事实就是这样的,官方需要一个意识形态,但并没有禁止学说传播,除了墨家自己把自己玩没了,先秦九流十家都有存在吧。甚至两汉的儒学也不是纯儒,而是外儒内法的统治学,和神道立教的民间宗教,学术问题汉朝政府给予了非常明确的划定,食马肉不食马肝,除了这一条,从历史发展来看,并不存在太大的禁锢。甚至清代也容许鼎盛的考据学不是。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10-5-2 20:5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5-2 16:38 发表


1、经史子集起源虽然甚早,可以上溯到唐朝。但那时仅仅是皇家藏书的分类而已,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科学的目录体系,也不能供人检索。而只有到了《四库全书》时,才形成了完备科学的体系。关于《四库全书》在目 ...

1、《总目》很精当,不代表《全书》也很精当。《总目》精当是因为撰写者的才华,谁都不会认为因为目录撰得好就允许对正文随意删削;
2、你没有回应我对《全书》所谓保存文献价值的质疑,那我默认你认同哦,嘿嘿;
3、《红楼梦》的例子是提醒你,《四库全书》修编最大的目的并非什么保存文献,而是在统一意志观下,把文献加以强制规范,说难听点就是强行阉割,按照《春秋》原心的办法,从动机上就能判断此书之恶劣。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10-5-2 22:0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5-2 21:49 发表
1、关于《总目》,是为了证明《全书》对目录学的贡献。既然你前面帖子说《四库全书》对目录学毫无贡献,那我举总目只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至于正文的删削,和目录学无关。

2、至于《全书》保存文献价值,我以 ...

《四库》还真没收进多少孤本真本。。。它之前的孤本真本被《图书集成》《永乐大典》《册府元龟》基本一网打尽,它之后的不用它去保存,过不了几十年现代印刷术就开始流进中国,一百年后报馆已经遍地了

小说当然不会被收,但这不代表小说不会随着对书籍的删削而跟着湮灭,《四库全书》无非是借着这个由头,对天下书进行清洗的行动

总目是总目的成就,跟全书关系不大,全书的价值无非是保存文献而已,照你这么推理张之洞搞《书目问答》班固写《艺文志》还必须自己先集成一遍才可么?没有全书,无非总目谈到的书少一些,至于编排的体系,只跟总目撰者有关系,跟全书有什么关系呢?为了说明《总目》在目录学上的成就,于是说《全书》很好,这岂不滑稽

[ 本帖最后由 悼红狐 于 2010-5-2 22:10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10-5-2 22:4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5-2 22:25 发表
1、《图书集成》、《册府元龟》且不去说它,单说《永乐大典》,这书最后轶散,今所存者不过十数卷,其中孤本何在?倘非有《四库全书》,《永乐大典》中的孤本今人还能看见吗?

2、我从未否认四库对书籍的删削 ...

总目因全书而生不假,但总目借助的是《全书》丰富资料,至于具体《总目》的框架和精当,还需要动手者自己去写去想。那是写《总目》的人的聪明才智,没了《全书》,纪昀固然不会领导许多人去编个《总目》,但假若真要编,那顶多是收入的书减少一些,跟其架构和里面概括的精当,考镜的详细有什么关系?
而且,因为目录编的好,于是大肆夸奖书也很好,这是本末倒置。工程做得豆腐渣,因为汇报材料吹得好,所以就得了“鲁班奖”

至于《永乐大典》的毁灭,可以这样说,凡是从《大典》辑出的大部头,基本上都以单本传世了,并无不收入《四库》就消失之虞。比如几部正史书,乾隆年间早有武英殿本辑录刊刻流行于世,根本不用担心《四库》收不收。

说起来,我倒觉得当年乾隆如果能组织人整理出《总目》其实就可以了,没必要再去集成,这样也免去了删削之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10-5-2 22:5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话说,四库这么兴师动众,类如《明夷待访录》《天工开物》《算学宝鉴》《墨子》这批该保存的书,可是不见踪影哦。。。所以,尽管它确实保存下了一部分孤本,但作用有限。虽然它是最大的书籍存留工程,但同时也兼有最大的书籍毁灭工程身份。

对这样的书,要评价,你是功过七三开,我倒过来三七开。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10-5-3 16:0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5-2 23:02 发表
《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辑出的佚书有514种(含存目),而其中收入《四库》者358种,这近400种佚书若非《全书》收录,必然轶散,谈何单本传世?

至于《总目》一书,这毫无疑问是四库工程的绝大成就之一。 ...

没有《全书》确实可以出《总目》,话说,《四库总目》又不是中国唯一一本目录学著作。
明朝《文渊阁书目》出自哪部集成大全?张萱《内阁藏书目录》又出自哪部集成全书?再比如遗失的《崇文总目》敢问又是附哪部全书以存在的?
目录书根本不需要人为先去搞一部《**全书》来支撑,这是目录学的常识,否则,每编一套目录就要编一部全书,岂不累杀人?!

此外,你自己也说了《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辑出的佚书有514种(含存目),而其中收入《四库》者358种,358绝非近400,不过是刚刚过半而已。存目的156种也不见得就全部亡佚,我刚刚看了一下书目,比如里面有《对属发蒙》现在不也看得到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10-5-3 16:1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四库总目》因《四库全书》而出现,这不过是清朝人多做了工序而已,绝不说明目录书一定需要伴随着一部类书而出现。
至于因为《总目》编的好,顺带说《全书》好,就更加让人无法理解。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10-5-3 16:4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10-5-3 16:38 发表



358的两倍是700的,也不止过半都三分之二了吧。

我的意思是358只是300~400过半,还远称不上接近400.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10-5-3 17:0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5-3 16:48 发表
但《四库全书》不是类书,它是把整部书完整的收录,整部整部的进行编辑,不改变书的原貌。

你觉得《四库》做到了么?

还是那句话,目录书不以一部大型丛书为前提,《四库总目》之于《四库全书》并非成例,只是个例,这才符合目录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实际上根本不用去编辑成一套书,就是搞个四库书屋也能出《四库总目》。

而《全书》坏事就坏事在把“四库书屋”编辑成“四库全书”这道编辑工序上。

皮尔斯:类书丛书之别是笔误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7 01:0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76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