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ptcn 于 2009-6-3 12:19 发表
前80回有“水”,这我完全同意。
42回前“钗黛一体”批语却自称是“38回”,说明有个42/38的注水过程,注水之后原来的38回变成庚辰本的42回了,总体则从110回变成了120回。这个注水是脂砚干的,而不是曹 ...
我之前说了,这个情节变换无关,纯粹是语言的问题。作后四十回的人语言把握能力太差,自己去做一部小说可能凑合,但要去接续别人的作品那不行。就算接续的作品不是很好,不像红楼梦这样好的,就是一般的作品断了尾,要去接续也是很困难的。因为文笔不一致是任何人都无法短时间能够更改过来,包括一些虚词的运用频率,因为你要去模仿,如果是一两千字可能看不明显,但后四十回洋洋几十万言,要去抛开自己模仿他人,不可能,一看就知道,太明显了。凡是做过小说的,并且小说做的还不错的知道,一个人的水平可能有落差,但不能落差这么大,如果是考据家不擅长文学,只擅长讲证据讲分析那可能感觉不出来,但不喜欢分析只喜欢感悟的读者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了,从七十九回开始,气韵就开始变,到了八十回完全不像一个人的手笔了。我小时候一开始读红楼梦的时候,是以前人文社的三册本,第一册还没找到,就看第二册和第三册,正好是四十回一册,第二册我读了很多遍,第三册读了一遍觉得写得太糟糕了,连家破人亡都写的干巴巴的,完全没有悲剧意味,挂流水账还神神鬼鬼。后来买到红研社合起来出成一册的那种,卷首有冯其庸的序,这才知道原来前后是有差别的,以前有人考证过。于是恍然大悟,搞了半天出自二手,读起来当然不像一部作品了。根本就是两部作品。
所以红学这个东西可以考证这个考证那个,但如果要搞红楼梦而不是红学,我觉得最应该的不是去找史料,分析红楼梦的谜面,谐音啦,隐喻啦,批语啦都不重要,去读唐诗宋词离骚老庄可能更重要一点。
至于飞燕,我觉得没什么荒唐的,杨妃对飞燕这是对子里的惯常,无非借来一用而已,你为什么非要想到亡国呢?难道不能是美女么?西施也是亡国之女啊,可林黛玉比作西施这是曹雪芹的意思吧。关键不在于亡国,关键在于取个美女的意思,为什么,因为杨妃肥,飞燕瘦啊!薛宝钗肥,林黛玉瘦嘛!
[ 本帖最后由 悼红狐 于 2009-6-3 13:0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