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狐仙讲红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4-6-12 00:1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狐仙讲红

这篇文字是我一些长期思考却难的验证的结果,大家不要太过认真的推敲,就当作玩看


狐仙讲红

   

      早想写一组散论文字,但一则忙碌无暇,二则想系统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故而一直为动笔,现在长长的日子,大大的天,心情也舒缓下来,欣然起笔。请各位方家指正。
      ①从续书说起
      红楼梦最大的特点就是续书多,有从八十回后续的;有跟着百二十回后面续上加续的;有续在高稿九十七回后的等等。林林总总,据说不下四十余种,狐仙惶恐,除了高续和其它现代人接着八十回后续的外,我是一本也没读过,闲暇时间翻看红楼梦大辞典,翻到了那一章节饶有兴致的去看那些圆梦、补梦、翻梦、绮梦……的“内容简介”,于是更没有了读的勇气。

      文须简洁,不容蔓枝。我就专挑柿子软的捏,讲高续。我之憎恨高续可谓是立场坚定,至今仍然认为是无一可取,但是高续中是否真的存在雪芹之原稿,却仍就是我心头一问,一大问,原因是在读高续中某些文字的时候,感觉到有文字和周围的文字极不相称,为此我曾委托一位红友查对程甲程乙中抄家清单的异同,以希望能从中发现点什么。

      我曾猜想,如果历史的事实真是按照周老在红楼梦“全璧”的背后中所述,那么高鹗一定是见过雪芹之真稿的,假使他还有幸读过,那么雪芹真稿必定给他留下极深刻印象,纵算他要故意和曹雪芹作对,他的续稿无形之中会带上点“真味”,更有可能因为印象太深就把原句搬上去了。事实上,我们仔细分析,这种推论未尝错误。在后稿中,有些地方最写最难衔接,比如八十一回开头如何和前文统一;黛玉之丧该如何表达;贾府抄家怎么书写;熙凤之丧如何下场以及结尾等等。而事实上我们不得不承认,高鹗在续写第八十一回时,第一句话写得非常成功,八十一回开篇第一句话“且说迎春归去之后,邢夫人象没有这事,倒是王夫人抚养了一场,却甚实伤感,在房中自己叹息了一回。”此句后半句以王夫人起头,连用三个动词,这正和曹雪芹的笔法相同,且看第六回,凤姐叫周瑞家的扶刘姥姥起来:“周姐姐快搀住不拜罢,请坐,我年青,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这一串下来,脂砚说:“凡三四句一气读下,方是凤姐口声”其实这种句式的意义远非如此简单,脂砚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了曹雪芹文字的一种特殊手法,这在其它书中是看不到的。此外这句话,所表达的意义也是深层次,既道出了迎春之悲,实际上还蕴涵了迎春的庶出身份的不被重视,假使更进一步的看,我们似乎还看得出贾赦那几千两银子的冷酷。所以不妨大胆的猜猜,高鹗直接采用了曹雪芹的文字作为接应上文,因为一句话既表达不出什么,又可以不用费高大人的脑力,紧接着高鹗写“只见宝玉走来请安”忽一下转开了话题,这时候高鹗可以自己“发挥”了,接应上这个艰巨的任务也轻易被转移了。

      再看高续的结尾最后两段,石头记这个名字照应开头原原本本出现,而且原文还有“不必大人先生品题传世”文字,与高鹗请“名公巨卿”鉴赏的行为完全相悖。
      更有趣味的是在第一回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而众所周知雪芹末稿系“情榜”之事,揭情榜必要情僧不可,情僧揭了情榜归结了石头所记,将故事交还曹雪芹,故第一回又写“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前后互相参证,绾合如此细密,实在不像出自这两段以前写“天外书传天外事,两番人作一番人”的高鹗之手。这两段末写“空空道人听了,仰天大笑,掷下抄本,飘然而去。一面走着,口中说道:‘原来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不过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这样一句不仅重点曹雪芹在第一回故意布下的“大旨谈情”“非伤时骂世之旨”的迷障,更是又一次模糊自己的作者身份,这“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一行文字,如果脂砚加批我看把第一回“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原封不动照搬过来也是可以的。于是,这两段文字估计也是高鹗原封不动搬过来的,他只是重新写了一下最后那个偈子罢了。高鹗就是这样利用雪芹原稿,截头去尾,唯己所用,既省下了自己操刀的苦思功夫,又很巧妙的为自己服了务,看来高鹗系聪明人,这样完美地又不费力的完成了“名公巨卿”交给的任务,也难怪才续完红楼梦第二年就高中了。

      ②言归正传
      上面讲了一大通猜想,过于务虚。但从续书讲起,实际上我们一直忽略了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为什么会出现续书。张爱玲说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恨忘了于是自己编叫“红楼梦未完”,还有四恨“高鹗续稿,死有余辜”。是的,红楼梦未完,所以,说“红楼梦这部书”是错的,只能说红楼梦这半部书。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红楼梦就算没最终定稿也写完了(见脂批,这些大家都明白的东西就不作解释了),那么写完了为什么一直只流传前面的稿子,而不见后面的,以至最后让别人安了假尾巴?前面的还在加评,甚至仍未定稿却已流传,而后面的却没有呢?剩下唯一的解释就是作者或者说保存者不愿意让它流传。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作者或者说保存者不愿意让它流传?雪芹同时代的永忠很爽快,一语道破天机———“碍语”过多。从前面看,贾府颓败是势在必行,本来就算写了也算不得什么,但偏偏作者身份特殊,难免让人过于将现实和小说相联系,这恰恰是曹雪芹最怕看到的。后稿的秘而不宣,最终导致了丧失,被赝品钻了空子。而这种丧失,原因目前说法纷杂,要辨明其中一二,也非易事,但原稿的丧失和狗尾的加上终导致了整部小说的“颠覆”。

      小说的前世以木石前盟为主调,而当下则写金玉良缘。不过书中到有两对金玉,真玉、假玉、金锁、金麒麟。小说三十一回回前批“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惑?故颦儿谓‘情情’”评家原本想重点点出后面“情情”,可论红者的目光却都集中在了前面,毫无疑问,此处“金玉姻缘”指薛、玉二人,金麒麟指湘云。我们需要注意,第五回判词“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已经告诉我们,这对金玉根本不是“良缘”,即所谓的“金玉良缘”另有他指,深知书之底里的知情人脂砚斋当然明白这点,所以用词是很清晰的,这对金玉,她称之为“姻缘”。但是,我们还应注意到雪芹的特殊笔法,即就是“真”“假”“表”“里”,也就是说书中实指的“金玉良缘”并不是薛、玉,可书中凡提到“金玉良缘”的却又都只说是薛、玉。观者如果只认为书中怎么写,我就认为是什么那么这叫正面看书,脂砚说了“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因此,“金玉良缘”“金玉姻缘”构成了当下的实际,这里面没有木石,“金玉姻缘”“金玉良缘”这两个是不同的指向,书中时时提及的“金玉良缘”其本质不过是“金玉姻缘”,而真正的“金玉良缘”却躲在幕后。

      现在我要探究真正的金玉了,既然薛、贾玉不是“金玉良缘”,那么在两两配对中,还剩三种情况即:薛和甄玉、史和甄玉、史和贾玉。从人物上来看,第一组薛和甄玉立马就可以排出,因为以薛宝钗香却冷、艳却淡的“忌讳”,任好的良缘,估计到头都变成了“凉缘”。
而剩下的两组,我可以选定是史和甄玉而非史和贾玉。第五十六回,湘云宝玉谈起甄玉,湘云说:“你放心闹罢,先是‘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如今有了个对子,闹急了,再打狠了,你逃走到南京找那一个去。”大家都知道,贾(假)玉脖子上那块玉是真的,而甄玉呢?小说中说“因老太太当作宝贝一样,他又生的白,老太太便叫作宝玉。”可见甄玉反倒没了玉。就是这种阴差阳错,导致最后贾玉丢了真玉,真玉到了甄玉手中,贾玉先丧黛玉后丢真玉,故曰空空。甄玉复得真玉所以和湘云乃有“金玉良缘”,甄玉复得真玉实喻甄玉重逢湘云,而贾玉即为空空,自号道人,后来又变为僧,号情僧。据周老之判断,脂砚即湘云,那么江南甄家就是曹家,而甄玉就是雪芹了。这段公案也就可以了结了,但“作者之笔狡猾之甚”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湘云和贾玉之间已有婚约,五十回回前批“此回着重在宝琴,却出色写湘云。写湘云联句极敏捷聪慧,而宝琴之联句不少于湘云,可知出色写湘云,正所以出色写宝琴。出色写宝琴者,全为与宝玉提亲作引也。金针暗渡,不可不知。”绕过来转过去,说了一个意思,重点写宝琴,却用湘云衬,写宝琴又是重点为“宝玉提亲作引”。可再仔细看看,事情大不一样,莫名其妙写为宝玉提亲干什么?前次写提亲,扯出湘云和黛玉的矛盾,这次写提亲宝琴之余又拉上了湘云,看来湘云总逃不掉“作陪”的角色。细细一想,前次黛玉终会因为“金玉良缘”“金玉姻缘”构成了当下的实际,这里面没有木石而被淘汰;而这一次,明明白白的点出了梅家。随着薛宝琴、林黛玉的淡出,薛宝钗的“金玉姻缘”与宝玉可能出现婚约并且符合“金玉良缘”的只剩湘云了。五十回的眉批是在拐弯抹角地告诉我们宝琴是间色人物,间色人物喧宾夺主。

      我把我得出的结论记在后面,各位权作启发玩笑看。空空道人系抄家后的曹雪芹,时而道人时而僧人,空乏的很虚幻的很,故作书境界也不高情僧录而已;书中曹雪芹即与脂砚重逢后的雪芹,已焕然开释,抛弃了入道成僧的念头,在大劫大难过后颇有沧桑故书叫石头记。湘云归甄玉,是喻曹雪芹(空空道人)南下所遇脂砚。说到底,甄玉贾玉本就一人,空空道人和曹雪芹则是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曹雪芹,百二十回结尾处,曹雪芹对空空道人的嘲笑,实际上是曹雪芹对僧佛道的否定,因为他已经遇到了脂砚,而贾府和甄府也本是一个府第,只不过甄府躲到幕后,甄府里的故事托在贾府中上演。这种虚虚实实迷迷幻幻遮遮掩掩真真假假构成了真正的“金玉良缘”,即有真玉的甄玉,有真情的贾玉原是一个有真玉真情的曹雪芹。

    ③还有话说
    似乎上文最末一段结论“没来由”,其实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里不妨再加阐释。上文已说,湘云实际上归身于甄玉,但湘云同时和贾玉有过婚约。贾玉是书中的空空道人,甄玉是书中的曹雪芹,而空空道人和曹雪芹表面上是两个人,实际上是一个,所谓空空道人不妨理解为迷茫期中的现实的曹雪芹,而书中曹雪芹则是归复原本的现实中的曹雪芹。曹雪芹对空空道人的批评,实际上是对迷失自己,一会儿想成道,一会儿要做僧的否定,也就是说在重遇湘云(脂砚)后,曹雪芹的思维发生了巨大转变,不再空幻和迷惘,而更加务实,这反映在重改风月寳鉴为石头记,小说的整个思想境界随之提升,不再将主题只局限于“淫色”,而上升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对女儿的“大悲悯”中。这种升华、这种转变已非寻常了。

      而甄玉贾玉的虚实变幻,以及同源分喻。恰巧构建起了一个变化中的真实的曹雪芹,这个曹雪芹历经繁华衰败、还似乎一度看破红尘,但终究摒弃了虚幻的宗教归宿,用满腔的血泪浇筑起了中华文化史上最绚丽的巨著。假作真时真亦假,讲的就是这个大关节。而无为有处有还无则是通灵宝玉在贾玉甄玉间辗转的真实写照。这幅联子挂在“太虚幻境”的大门口,其中的韵味,想必各位能有所领会。当然,这是这幅联子的狭义指向,广义指向则遍及全书,无处不在了。

      用点时髦的词,曹雪芹用甄玉贾玉搞了个“二重性”,但曹雪芹与别人不同,他的“二重性”不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同样也不能折射他本人的性格复杂,而是他利用了二重的各自性格,展现出了两种从相同到不同的生活经历,通过事实对比用一重否定另外一重,但他在肯定其中一重的生活态度的同时,对另一重给与保留价值,决不轻言忽视。这又是一种矛盾中的统一。大家如果用西方的星座宫理论一算,很容易知道四月二十六号或曰初夏出生的宝玉是双子星座,这个星座最大的特点就是双重性格,曹雪芹能在构造出“双重性格”的同时,又指明了双子内在单机性格指向,确实“狡猾”,让人不得不佩服。

     ④悲剧的真意
      寳湘重会,被人指为与高鹗“兰桂齐芳”“家道复出”同出一辙,并未“干净”谈不上“一片白茫茫”。这其实是一个经典的笑话。这要我们知道曹雪芹的思维境界和悲剧的真谛方才能懂,悲剧倘若一味的悲就没有了意义,就像刘兰芝和焦仲卿一样,倘若没有了“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那么这整部的“孔雀东南飞”也就毫无意义,索然寡味,纵使它悲的惊天地泣鬼神也是毫无价值,最多给那些东家长西家短的妇人们聊作饭后谈资,赚点这些人的泪水。悲剧如果不讲反思,只一味的悲,那么一不小心就会变成看笑话,成了喜剧。红楼梦亦然,这是一个基本真理。

      而高续和寳湘重会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仍旧执迷不悟,另一个却开始了反思。高鹗也懂得一味的悲会弄巧成拙,反倒让书不好看了,所以来点“大厦推倒后盖点小屋”但其中的原因恐怕一半是个人的低级趣味,另一半是政治压力。而寳湘重会则大不一样,我们必须知道寳湘重会的背景。此时的湘云恐怕流落成烟花女,宝玉也恐穷若乞丐,正是“寒冬围破毡,雪夜噎酸虀”。两人或因有人牵合帮助,或是偶然踫到。正如北大姜亮夫教授所见异本一样,宝玉穷若乞丐提灯过桥,湘云船中偶见,桥上桥下不期而遇。两人感概盛华,悲悯当下,始方悟到“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之道理,明白世间盛华不过云烟,转瞬即逝,永不长久,只有真情方永存,痴情才动人,两人彻旦不倦,烹茶细论。虽伤感起以前好人好物,如今人亡物丧,但湘、玉二人续接当年黛、湘联中秋诗韵,合唱诗竟达百韵。其境凄清唯美,寓意深刻,并非追恋过去,悲望现实,而是乐观向上,活泼积极。于通部书大悲剧有点睛之用,于曹雪芹则是既不活在过去,又不活于虚幻而是直面现实,坦然笑对,此种豁达,不屈不挠。不仅为所有人的悲剧保存了价值,更是彰显了雪芹的大智慧大胸襟,更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完美体现。这回书不同于情榜式的总结也不同于抄家人亡式的高潮,而是在一片宁静中,在湘、玉的小船下荡起的微微波浪里,上演了红楼梦中最激动人心最波浪壮阔的一幕。

      这种情节出自一本异本,姜老先生亲眼所见,陈其泰批红时也曾提及,周老曾阐释过它与前文的文脉的联系和文心的相通之处。我试图从其它角度微微评述,纵算漏洞百出,窃想也不至于一无是处,总该有点“砖头”的价值,倘能挑动点各位方家思绪,便是小文最最大的成就了。
      后日即雪芹生辰,愿以此文用来纪念雪芹。

悼红狐仙
甲申四月二十四日



[ 本帖最后由 孤狼在途 于 2006-12-29 14:51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4-6-27 23:5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终于等来回帖,狐仙也是兴奋得很。此版多为琅琊人,三国未免气盛,其他三大名著退居次席了。
第五回确实埋伏大纲,但我疑心,第五回并不全面,红楼梦后稿失传,曹雪芹未拿出,很大程度上是“碍语”,但也有对后稿作情节上的巨大改动的因素,第五回的判词不一定修改,以适应后改后文的情节结果。故有些时候,判词不一定是人物真正结局。
购得原始本很好的,只不过《四松堂集》、《绿烟琐窗集》、 《懋斋诗钞》、《春柳堂诗稿》四书涉及曹雪芹资料已然传播广泛,似意义不大。我也购到了列藏本,甚喜。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4-6-28 00:1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弓骑步于2004-06-28, 0:07:23发表
是中华书局那套影印本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吗?没买,最近穷得很,况且某家也没你那么痴迷,甲戌本、庚辰本满够了。狐仙手中有几本属于脂砚系统的?怕有七八套吧。

目前才有六套,实在难找。找到了,价钱贼贵,叹叹。。。。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4-6-28 00:4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乐中悲已经是改过了的,“终久是”作“毕竟”解,不作“最终”解,所以“云散”“水涸”不是湘云结局
妙玉结局实在恶心,“走火入魔”被强盗虏走,真是有杀人的冲动。
秦氏判词就文不对词,肯定要改的,判词说上吊,小说说病死。
就是湘云改动最大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4-7-4 20:0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冰火蝴蝶于2004-06-29, 6:22:36发表
偶也最爱红楼,每每看到狐仙评红的帖子定要拜读

却从不敢轻易回帖,见识浅陋有辱清听啊

大家都一样,哪分得出高低,只有各抒己见,我也才能不固执己见,共同进步。如果谁也不说话,我又有什么发贴写文章的意义?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6-12-10 21:1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果然是陈年老贴,还是不要翻鸟,这种贴几乎是隔几个月就要修正一次,这文字到了现在我都觉得不忍卒读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6-12-23 16:4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ptcn 于 2006-12-23 15:22 发表
真如此的话,可以把这个链接加到适当的置顶里,以后大家都好查。

P.S.:那个程本第1回中把“石头”和神瑛混为一谈的错误,我已经看到有第3个人提到了,应该是没错的了。

关于石头神瑛程脂本是两个系统~~细细一对比便知道高鹗删了什么改了哪些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0 08:2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83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