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真 古文尚书 重现世间?, 存疑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8-11-19 22:3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上个月22号清华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某校友向该校捐赠了一批竹简,约莫两千余枚。据知情人透露出来的消息是,竹简早就在半年前就搬进清华了,然而清华只是偷偷通知了个别有释读能力的高校和研究所。今次放开消息,底下很多单位已经是怨声载道。清华没有校读的能力,又不公开消息,目的是什么很容易想见,人之常情,况且是人家校友捐赠,于是情有可原。

将近一个月来,我一直在关注这批清华简的消息,然而消息寥寥。只有李学勤的一两篇新闻采访,便再也无新的消息。估计释读是个漫长的过程,短时间内我们无法得知更多的新材料。

不过就仅透露出来的情况,这批竹简也非常令人惊喜了。中国自49以后,出土过很多批量的先秦秦汉竹简,但都对四书五经中五经之首的《尚书》不置一词,反倒是对之前不甚注意的房中术、方技、法律、日书等详加记载。不巧,这《尚书》偏偏又是公案最多的书。大致情况是,此书是从尧舜以来到西周的官方文书的一个汇总,也就是从尧舜到西周的《人民日报》头条汇总。而尧舜夏商西周这个时期又是所谓的“三代以上”,是最理想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治国文告自然犹如治国的葵花宝典,不用动脑经,照葫芦画瓢,也能到达升平盛世。于是《尚书》崇高的地位犹如《毛选》《邓论》一般,天下士子都是要学习的,学习古圣王之道。也就是儒家拉的大旗,谋的虎皮。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这本书就残缺了,竟至于失传,幸好有个九十高龄的老头背下来了十来篇,但也仅仅只是十来篇而已,隔了几十年,有个从孔夫子家墙里刨出一份藏了不知多久的《尚书》,这有五十来篇。于是这两个源头各自叫为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到了晋代,少数民族南下一把火烧了西晋的国家图书馆,今文也罢古文也罢,全付之于火,成了灰烬,尚书彻底失传。经过了几十年,突然有一个叫梅赜的人,献上完整的《尚书》。经典失而复得,自然皆大欢喜。从此这本《尚书》成为无上经典,立成官学,成为科举考试对象。一直考了一千来年,到了清代,有个叫阎若璩,综合前人零星质疑,写成《古文尚书疏证》把官学地位,三代圣典的《尚书》判定为伪造之书,统共仅有十来篇是真的。这就有点当年道家说释迦牟尼是老子出函谷关化身一样,佛教徒像被踩了尾巴,跳起来三丈。然也,那时的全中国就这样,举国哗然,什么三代圣道,至高圣典,原来是魏晋时人坟头上烧的报纸,全在糊弄鬼,一千年来磕头磕错了祖宗,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那么真《尚书》呢?秦代之后的两脉算是没了,晋后的又是伪造的。大家寄希望于先秦典籍,然而银雀山挖了,睡虎地也挖了,竹简出土了几千枚,各种各样的书籍都有,连失传几千年的《连山》《归藏》易都挖出来了,偏偏这《尚书》毫无踪迹。

费话了这么半天,就想说,本次这批清华简里,出现了《尚书》篇章。先秦尚书,未遭秦火,言下之意是,自秦始皇焚书之后就没人见过的典籍,我们见着了,而且这典籍还不是阿猫阿狗,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典籍。这当然让很多人激动。

有点像你走大山里,前面有路,突然断了,然后摸索了半天,走了几个山头,突然又发现了人走的痕迹。当然下山有望!

2008-11-16

[ 本帖最后由 悼红狐 于 2008-11-19 23:02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8-11-19 23:0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水镜门生 于 2008-11-19 22:56 发表
狐狸这个介绍不错,是写给谁看的

一群看我博客的小朋友,时不时更新点,他们有得看,其实都是陈词老调调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8-11-19 23:1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11-19 23:06 发表
这个文章说得很有趣,但并不准确。

准确的说,秦火之后,伏生(也就是文中的那个90多岁的老头,汉献帝伏皇后的祖先)记诵出的《尚书》(《今文尚书》)是28篇,而不是十几篇。但伏生所记诵的尚书并不全,毕竟 ...

永嘉之乱后,今古文是一起消失的。梅献书之前并无《尚书》可据,有人怀疑梅氏所献均为真本,有一个原因就是熹平石经在永嘉之乱之前就已经刊刻成型,并且观者众多,有一定流传,不至于糊弄了时人,何况还有张霸这个反例赫赫载于史书。

不过我始终觉得是笔糊涂账,我发现好多书一本说的和一本不一样。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8-11-19 23:4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11-19 23:20 发表
说实话,偶也很怀疑怎么能一下子就失传?

两汉时期,今古文都是研习者众,这东西又不是某一个人或两个人才掌握的知识,天下士子谁不习读?秦火尚不能完全烧毁,胡人一把火就能烧光?

所以偶很是不解。

...

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挑了老阎不少毛病,号称一百八十余条的错舛,其实被毛挑了错以后,删去了不少,只留有个名字底下没内容的条目也有不少

我是去年在国学网看到一篇长文,把阎的考证从头到脚又排查了一回,觉得不甚可靠,因此颇感有趣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11-4-29 11:2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清华简第一册已经出版
《皇门》《楚居》《金縢》这些都面世了,一扫两千年尚书谜案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4 09:3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68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