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天工开物》失传背后的罪恶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6-8-2 20:3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6-8-2 22:4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隔壁那人 于 2006-8-2 21:29 发表
请楼主找出清朝毁灭《天工开物》的具体事例。
本文通篇引用黄宗羲先生的著作,可是看一个朝代如何,不能看怎么说,而是要看怎么做,请楼主找出明朝照做的地方。鄙人只知道民谣:“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到有九年荒 ...

平心而论,《天工开物》的失传满清虽然没有公然毁灭,他也没什么理由毁灭一本农用技术书,但是文化专制却导致不管是官修还是民定丛书都不收录这样一本集大成图书,客观上使其在中国失传,难辞其咎,我记得满清治下好像只有一本指导农用的书用过《天工开物》,但却是分散摘取了一些,比例也很小。和国外对此书的重视,以及此书给国外巨大的帮助看,说满清罪大恶极鼠目寸光一点不过分。
至于明末思想,何必说黄顾李王四大家,其他人,比他们早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提的观点都比她们激进,没有一个权利制衡的政治体制是不可能出现的。中国的衰败主要还是满清部族性质的落后,可以想见,如果继续由汉人执政,中国必将走向虚君政治体制。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6-8-3 10:4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林冲 于 2006-8-3 01:38 发表

明代怎能发展出虚君制度,明代的皇帝不上朝,但政权并没有滑落到大臣手中。明代的皇帝不管事,但也不让别人管。

这话说的不明不白,明代自二祖以降,皇帝的行政权力就被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所夺了去,这在明史学界基本还算共识,就史料来看也可以支撑,任何制度的发展不可能一步而就,你们妄图在明朝找到种种分权特征这本身就是错误的。仁宣盛世后皇帝权力和文官权力(行政权力)就发生变换了,除了武宗,可武宗照样南巡罢议,出个关还不是要身着便服夜半溜出。到了万历一朝,争国本,大礼议,乃至官员风起当面骂皇帝“死无其所”,孟子也只敢背地里说说“望之不似人君”,相比之下,明末政治气氛的宽松,根本就在于皇帝虽然依然拥有至高皇权,也可以生杀决断,但长久的制度已经把这条路封死了。什么意思,本来是这样,因为长时间不这样了,于是本来也就不本来了,应该也就不应该了。
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整个帝国仍然运行,文官集团牢牢掌握国家权力与皇帝抗衡,这就是进步。至于宦官问题,你们肯定要提,先说了也好,宦官问题每朝都有,轻重不同而已,唐朝皇帝废立都归结于宦官之手,明代宦官虽恶,但说实话能维持超过七八年的没有,不像唐朝连续几十年。我认为明王朝不可能摆脱千年传下来的恶政制度,但在大家都惯有的东西里,明朝体现了一种新的东西,这个新的东西在每个领域都出现,思想科学文化政治制度等等~~而到了满清,由于满清的封闭,全部出现大倒退。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6-8-3 13:5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6-8-3 12:00 发表
明朝的确没有真正能控制帝王的宦官,即使权倾一时,皇帝想生杀予夺还是一句话。
而皇帝与文官的关系其实也是如此,帝王固然不可能与整个文官集团和伦理道德为敌,但生杀予夺的大权始终为帝王所有,并且能够使用, ...

所以说明亡在崇祯一点不冤枉他,而具体就亡在他的勤政。中国到了明末已经不需要勤政爱民的皇帝了,如果那时候的明皇是另一个万历,明朝恐怕不会灭亡,至少不会那么快。也从此以后皇帝加强权力变成了历史的倒退,而清帝康雍乾恰恰是集权最厉害的三代。不能因为强权带来的好处,就忽略了本应该发展出的方向,因为那个方向里的好处是长久的,虽然有阵痛;而满清的集权一开始似乎有了点升平气象,其实那是吸毒式的升平,祸害无穷且不长久。有点像唐朝前期。

[ 本帖最后由 悼红狐 于 2006-8-3 14:37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6-8-3 14:4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6-8-3 14:11 发表
国家需要碰到一个庸主才能发展和国家需要碰到一个明君才能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集权专制帝国的兴衰过于依赖帝王的作为(或不作为)。
朝廷并没有能力避免崇祯这样的勤君的出现,在这样的勤君出现后也没有能力 ...

全北京人争食袁崇焕肉,千百年后不会损害袁崇焕民族英雄的形象。我之前就说过,制度的发展不可能一步而就,要求明末具备虚君政治的一切特征,摒除非虚君政治的一切表现都是不可能的,明王朝萌发了虚君政治的苗头,但也仅仅是苗头,他不能承担过分的压力,满清却给了他毁灭式的摧残。

如此大好机遇,葬送异族之手,倒不是他们故意,可他们本身的落后却客观上促成了一切。这难道不该怪罪么?不是我们对满清过于吹毛求疵或者说苛刻,实在是他罪有应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6-8-3 18:0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Rhett 于 2006-8-3 15:14 发表
有一点比较好奇,当时黄宗羲的言论知名度是什么样子的?当时他那些看法是公开的而且举世皆知的吗?

黄宗羲的著作,其实他的还不算很激进,李贽那才叫激进,他们的书公开印刷,公开出版,公开销售,风传一时,甚至出现出版商盗用他们的名字进行出版,不要说和满清比,和本朝比,恐怕。。。。。。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6-8-3 18:1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无知无畏 于 2006-8-3 17:49 发表
归根结底又是这么几个问题
1 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史是不是清朝造成的
2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进入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3 外族入侵后,统治手段和文化融合的选择性方向是否正确
4 中国地理上的优势,使得中国人丧 ...

1、中国的屈辱,应该说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但是满清统治者的狭隘,是使这种屈辱程度加深,时间加长,范围加广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原因;
2、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末已经变革,王阳明批判理学,四大家提倡经世致用,传统文化的改造已经出现了转机,在明末一种东方式的资产阶级观开始形成,这和西方“自由”平等”“民主”还不尽相同;
3、满清入侵,如果放到一千年前,那我们也没什么可说的,可惜它时间不对,耽误了中国最最最重要的时机,怎么说呢,遇上这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也算他运气太差;
4、中国地理上不存在优势,长城到了宋后基本上没什么大的作用,明修长城实际上防御功效比以前小很多,主要是因为火炮的发明,所以才改土为砖,但改了之后呢,随着武器进步,越来越不可能发挥什么作用,《天工开物》就记载了数种火气,什么大炮,鸟统……并且因为鄱阳湖之战,朱元璋十分重视海防和船的工艺,其实成祖的时候日本人已经开始扰边,而明朝的禁海很大部分是为了防倭,并且期间几次重开中明如隆庆开海,到了晚明对外海上贸易是超过南宋的。而对于北边蒙古,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而明帝国没有内乱,马上恢复正常也证明了政治制度的稳定,蒙古看英宗无用又放了回来,百年后武宗亲征,五万对阵蒙古小王子六万,且获胜,应该说对蒙古的打击是很大的。当然明帝国问题很多,灭亡也是情理之中,但我说了如果继续是汉人执政,情况会大不一样。这不是歧视少数民族,这是客观决定的。当然现在少数民族文明程度和汉族没区别了,可当时那可是天差地别的,蒙古是蒙八思创文,金国、西夏、辽国、满族后金到了努尔哈赤才创立文字,都是因为汉族的影响才想起来搞文字,差距太大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6-8-3 19:5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6-8-3 19:29 发表
现在的明清之争,往往是必以薄此而厚彼,说满清好的,就一味指责明朝腐朽无能,自毁山河;说明朝好的,就一味指责满清野蛮保守,打断了大明的资本主义进程……
若以更长远的视角观察,就会发现明清两朝对于中国最 ...

你过于强调农业基础的庞大这一现实了,是不是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过深,我妄自揣测的
明清两朝完全不同恰恰就在于其国家形态上,经济成分上,清朝是典型的君主集权制,但明王朝二祖之后只是泛名义上的君主集权,我的观点很清晰明帝可以行使大权,可以如清帝一样,但明帝没有,本应却没有,本该却没有这是因为制度在约束,满清没有这种约束
就经济看,明中晚,贸易额的比例已经是历代最高,农业基础地位已经被削减了,海外贸易更是远超南宋
黄先生的大历史观我本身不赞同,因为他的大历史观并没有勾勒出问题的实质而是沦入了某件事情草蛇灰线的前因后果的探求中去,如其代表作《万历十五年》,总在强调这一年什么事看似毫不起眼,确实过了若干年如何影响历史进程云云,这是小说家笔法,黄先生在史料分析上没有找到质变的临界点,故而将明清混为一谈,明清之一变,整个社会风气一变,明清之一变,整个中国方向之一变
清朝统治者倒退到了秦汉那种思维,和明初二祖一样,二祖的失败(这个失败体现在国家运行模式上,明朝后来的皇帝除了崇祯可能有志于恢复二祖制度,其他的皇帝都没这个心思)很能够说明自宋以来的趋势。
我个人浅见,明和清虽然是一种帝王体制,但明朝的帝王体制显然是末路帝王,萌芽虚君的方向,而满清则是绝对集权帝王体制。有根本不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6-8-5 11:4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恨兄字码长了点,我又没见着史料,看来多是道理阐发,容我仔细研究再回复~~

关于康熙,实在是没什么可说的,他老确实热爱西学,可惜只准他一个人热爱;他倒也打过沙俄胜战,可惜打了也还割地;康熙也开过海,可惜又闭关(海禁和闭关是两个概念,海禁元朝就有了,总不能说元朝海外贸易不发达吧);康熙也废除过八股,可惜也重新开始,比以前更厉害。。。。。。。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3 23:2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02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