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人中吕,鬼中羽 于 2009-11-16 15:24 发表
第一,《吴主传》告诉我们的是,于禁兵力不少于三万,不是两万一万。
第二,呵呵,《华阳国志》注明的,不是什么“这里缺了七个字”,而是这里缺了一个字“七”,并且留下了一个空格。而且,注明说的是“李版”这一个版缺了一个字。
后人根据别的版本,已经把这个空格补上了“七”这个字。徐晃当时不是右将军,但是书中以后来的称谓称当时的人物,也是有的。即使《华阳国志》在“右将军”这一称法上有错,但前面的“三万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有什么错。
至于你所谓“以常理推之”,所犯的问题在于你理解史料上的“七军皆没”时,受了《三国演义》的误导。
其实,除了后世文字中的一些想当然的材料,《三国志》及裴注,没有任何一处提到魏军有被淹死的情况,即使算上后世的材料,也没出现大规模成千上万被淹死的情况。
按常理推测,三万人都能找到高地躲开大水,偏偏这五千或一万人找不到高地了?
所以,按常理,可能只有那些无人看护的重伤员,才会眼睁睁看着水位慢慢上升,无法逃生。这类人员,是很少的,只及三万人的零头。
因此,于禁军数目为三万,这个结论既有《华阳国志》史料明载,而且合情合理。除非你硬要夸大魏军的军力,否则,断无否定于禁军三万的推断。
第三,关羽“大胜”,是军事天灾,是提升不了多少士气的。反而,由于这次意外的“大胜”,使关羽把原定的军事目的扩大了,这会使士兵的负担加重,损失士气。另外,“按常理推测”,大水不长眼睛,陆地上已经汪洋一片,关羽的步骑一样要遭受损失,这是必然的,不仅仅是“猜测”。当然,如果满脑子都是《三国演义》的情节,那么,说关羽的步骑会受大水的损失,自然不能理解。
部队被一分为三,徐晃有一两万的兵力,自然是可以解围了。
最后,没看明白你说襄阳三面被围想证明什么。而且,其实也很难说围的是三面,可能是四面都围上了。襄阳虽然靠着汉水,但未必就是你想象的那样,城市直接毗邻汉水。
第四,所谓“威名太甚”,就必须多派军队的说法,显然不如实际军力不足,才派张辽支持更有说服力。
12营到来之前,徐晃只有几千人。这几千人不够解围,其他将领还要呵责徐晃进攻,他们脑子进没进水史料上没说,但史料〈赵俨传〉明载:晃所督不足解围,而诸将呵责晃促救。
其实,诸将为什么要“呵责”徐晃呢?下文就作了解释,赵俨在否决诸将之议后,说:如有缓救之戮,余为诸军当之。可见,这是诸将感觉樊城危险,怕担责任,要求尝试解救罢了。
第五,众所周知,陆逊信是忽悠关羽的,为了渲染自己谦下自托之意,信中对关羽进行了拔高。这个与“今置水军八十万”相仿,是不能拿来说事的。
不劳飞将兄,我对人鬼的逻辑很熟,我来批就好了。
一,二,于禁的兵力。史载关羽俘于禁三万人,那么最起码的,于禁军有3万人,至于多多少,这就是一个逻辑的问题了。鉴于庞德还跟关羽开打(还射中羽额),于禁来救援曹仁,显然不是来观战的,史料没说于禁军一到大水就来了,期间必然有交战,双方都会有一定损耗;汉水暴发后,关羽乘大船来攻,难道关羽一根箭没放于禁就命全军大喊投降了?而且高地是否能同时容纳3万多人呢?庞德军不是就顽强抵抗的吗?显然,关羽擒于禁时同样会收到一定抵抗,于禁或许抵抗了一阵就放弃了,部分如庞德抵抗至全军覆没。
由于七军的“七”字,再联系曹家有着建制完整的部队(特别是中央军),总兵力3万5左右已经是很符合逻辑的推论了。人鬼想证明于禁军只有3万人,除非有史料正面于禁是来观光的,被“平地数尺”的大水淹了也不死人,关羽船没到就命令全军投降。
三,关羽大胜,全军损失极小就取得如此大的战果,士气理应更高昂才对。简单举个例子,2008奥运中国男篮碰到西班牙,大家都觉得很难啃,觉得拼命才能拿下(比如姚明打满全场),这时西班牙那边集体吃错东西拉肚子了,中国男篮奇迹般地战胜西班牙进入4强,你说是不是举国篮球迷庆贺的日子?这跟06世界杯在日韩举办中国才能闯进去是一样的,中国还不是拍掌称赞,总算闯进世界杯了。
当然按人鬼你的脑子去想,球员们觉得又得多打几场球了,又得受累又不能跟约好的辣妹去嘿啾嘿啾了,那的确得降士气。
四,关羽先是吞了于禁3万精锐,斩庞德,围两城,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如此威名,显然会令曹魏对关羽更加忌惮,3万精锐都不足以克敌,显然徐晃那七拼八凑的杂牌军需要更多兵力才够用。曹操先是调了徐商、吕建等诣晃,两军加起来估计1万人,加上徐晃的原部7千余人,再加上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1.2万人,总兵力是2.9万左右,基本能与关羽持平了。为解燃眉之急曹操才下令徐晃带这3万人出兵救援,但关羽威名太盛,所以继续抽调张辽部。
事后曹操说“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这里盛赞徐晃破鹿角十重,却丝毫未提以少胜多,可见兵力至少不少于关羽。
五,这个是最容易批的。人鬼证明荆州在关羽“稍撤军”后空虚时,往往全部引用吕蒙的话:“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
既然吕蒙忽悠孙权出兵的话是可以尽信的,那么陆逊拟给关羽的信时自然也会斟琢用词。如果关羽不是以少胜多,那么陆逊这么说就显得夸大其词,会引起关羽的警觉。所谓拍马屁也要恰到好处,如此推之,陆逊的比喻自然是可以作为证据的。
这里再批下人鬼。吕蒙的话,人鬼一直是当红宝书拿在手上的。可惜吕蒙之前也说孙权“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呢,可是孙权打了徐州多少次主意,哪次“往自可克”了?吕蒙的话可尽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