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饭富昌景 于 2011-5-17 20:10 发表
教授跟我们提的,可能是我记错了, 他可能说的是辎重车, 因为马车的承载力较低不适用于军资运输。 我在这里说的是战车.
你说的是马车, 但是马车是没法正面冲锋的, 什么马冲到了枪尖子上都不会继续走的, 这点中国古代是如何解决的?
因为在春秋时代(包括在这以前),拉战车的战马是不可能碰到枪尖子的。
这时期中国的战争主要是车战,也就是说,战争的主要形式是战车对战车,步兵只是一种辅助兵种。——任何步兵,只要没有结成严密的阵形,在战车(或战马)那强大的冲击力之下,基本就是浮云,根本不用考虑。而显然,春秋时代的步兵是不会结阵的。
所以,春秋时代的战车前面是没有障碍的,那时战争的主要方式,是战车与战车在侧面接敌。因为两辆战车如果头对头,双方就相隔了两匹马的距离,这么远的距离,没有任何近战武器能够得着。如果 再近一些的话,敌我八匹马就会纠缠在一起,只能是两败俱伤。
一辆战车上三个人,御者居中,负责驾驶。左边的称作“车左”,持弓箭,负责远程攻击。右边的称作“车右”,持戈,负责接敌近战。——说到这里,顺便说一句,中国古代的戈形状其实很古怪的,为什么在枪头上又安装一个横刃?那正是因为战车的交战方式是侧面接敌,所以枪头上安装一横刃,就可以对侧面进行攻击。当后来战车被淘汰后,战士侧面的威胁得以解除,所以那一横刃也就消失了。
因此对于春秋时代的战车来说,威胁不是来源于前方,而是来源于侧面。当进入战国时代后,随着骑兵和步兵的崛起,战车在战场上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小,但它最终被淘汰,却是一直到至汉代初期。所以,在秦始皇的兵马俑里,我们依旧能看到战车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