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1-3-6 22:01 发表
没有这么简单吧,我可不记得春秋很强调欧洲式“血统论”。
《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这句里的小人也是草根屁民,也看得出血统出身?
这句话里的小人当然说的是庶人,是和“士”相对的。
“言必信,行必果,这是那些浅薄固执的庶人们的品格啊,不过这也可以算作是对最次的士的要求了”。“那么今天当政的人怎么样?”“他们哪种偏狭小器的人,何足道哉。”
首先,在这句话中可以看到,孔子对“言必信,行必果”的做法并不是持否定态度的,他承认这可以为士之“次”者。起码比当政的“斗筲之人”要好。
既然孔子不否定“言必信,行必果”,那为什么要把这种人叫做“小人”呢?很明显的,这里的“小人”绝非是从道德上来界定的。
对于孔子所深为鄙视的当政之人,孔子却并没有斥之为“小人”,而是称之为“斗筲之人”,斗和筲都是量器,一斗十升,一筲为一斗二升,都是容量不大,孔子在这里表示执政之人的器量狭小。
孔子对并不否定的人称之为“小人”,把完全否定的人不称“小人”,这难道还不说明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