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求教高人:现代诗与古代诗的区别、特点与精髓, 偶打算开始研究研究文艺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7-10-8 17:2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古诗除了绝句和律诗(即近体诗)外,还有古体诗、词、曲等等,这些都是文人诗,除此之外,还有民谣,那就又另当别论了。

古体诗很灵活,基本没有什么限制,和现代诗差不多。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随意而行,长短不拘、韵脚不拘、平仄不拘。

近体诗限制比较多,主要是在平仄、韵脚和对仗上进行限制。但也有变通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拗句和拗救,并不是完全限制死。

词的限制就严格多了,所谓“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但那些大家往往不拘格律,随手写来,这样就出现了很“变体”、“又一体”,使得同一词牌有许多种不同格律。

偶对曲没有什么了解,说不大清楚,貌似曲不但分平仄,还分阴阳,限制比词更严格,但曲的衬字的使用却很灵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7-10-8 17: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07-10-8 17:16 发表
不会吧?外国诗也有些有格律,而且很严格啊?
现代诗也有些有固定格式啊?
古代诗除律诗绝句之外,还有乐府啊?
词有几百种词牌(大概常用的就几百种吧?),好像还有每个字都要有声律限制(易安观点,她看不起那些不太遵守这个的)。

因此,我不敢作古体诗,北方人,但入声就够我受的了......

词虽号称是“字有定声”,但并不是每个字都有限制的。

对于填词必须遵守格律的看法,偶是很赞成的,象偶等无名小辈,填词之际的确应该谨遵格律,否则,要格律何用?如果不守格律,那尽可以去写现代诗好了,又何必给自己加上“满江红”、“卜算子”的名字呢?当然,填词过程中有一二处不得不违例的,那也没办法。但大体上总要遵守才是。

不过,当你成为词学大家,到达了如同李清照、苏东坡那种境界地位之后,就可以不用照格律填了。那时你胡乱填的词也会被人当作新的格律保存下来,叫做“又一体”

入声字其实不是大问题,虽然普通话里没有入声,但常用的入声字就那么多。多读几首《满江红》、《贺新郎》等入声韵的词就基本都能记下了。还有个办法是背杜甫的《咏怀五百字》、《北征》等诗,那常用入声字基本也就都知道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7-10-8 22:1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的确,不押韵算毛诗啊。

押韵可以说是诗歌最基本的特征。

不过这一认知现在已经被颠覆了。具体可参见梨花体。

这也是偶鄙视现当代诗人的原因之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7-10-9 14:3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长葛李子龙 于 2007-10-9 14:13 发表
受教了,我记得上学时语文老师讲过,词、曲中,特别是曲其实在古代是严格的有音律的规定的,因为每个曲牌都相对应有一首完整的可以用来演奏和演唱的曲谱,只不过很多都已经失传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特别就是元曲,其实很多曲牌都类似于现代的观曲的曲牌一般,有固定的调式等等,很像是现在把某一首流行歌曲的词给改了,但仍按着字数和押韵规律一般,不知道这样理解对否?

差不多。

词、曲和音律是孪生的,所以词牌、曲牌都叫做“调”,所谓“词有定调”是也。因为词必须要伴随音律来演唱,所以它的格律要求才极为严格,因为如果有平仄失协,那唱起来就会跑调。苏轼填词不拘一格,往往弃格律而不顾,这在今天我们看来是潇洒,是不以辞害意,但在当时,则有苏轼不懂音律的流言,就连李清照也讥苏轼所作“乃句读不葺之诗耳”。李清照说得清楚: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这所谓的“五音”、“六律”、“清浊轻重”都指的是音律。在古代,能自创词牌者,都是冠绝一时的音律达人,比如周邦彦,比如姜夔。

但后来,词和音律逐渐分离,音律失传,只余平仄、韵脚等格律。比如毛泽东自是一代词家,他却未必知道宫商角徵羽是怎么回事。

至于曲牌和现代戏曲的曲牌,本就是一脉相承的。曲分杂剧和散曲,杂剧就是整部的戏剧,如《窦娥冤》,散曲又分套曲和小令。小令近乎词。不过偶对曲所知甚少,了解也不过如此而已。小令读过的比较多,而杂剧和套曲很少读。

词起源羽燕乐,是雅乐,是文人诗,而曲起自民间,多俗语俚曲。词和曲好有一比,词是翩翩佳公子,曲是闹市恶少年。曲之所以兴盛,这是和元朝压制汉人士大夫有关的,因此偶喜欢词,不大喜欢曲。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fengrui19 2007-10-9 19:32 +100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7-10-9 15: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偶的一本姜夔词选中,曾见过这几首姜夔自度曲乐谱的照片,真是天书啊。

貌似记得有人把其中几首翻译成了现代乐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7-10-10 17:0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长葛李子龙 于 2007-10-9 20:43 发表
还是算了,打小儿作文没及格过,偶说真的。
到现在连什么出入声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呢。。。。偶不是开玩笑。
悄悄的问,哪有关于入声之类的基本语文资料泥?

入声是汉语的一个音调,说是说不清楚的,因为普通话里没有入声了,现在只有南方方言中还保存着入声。

汉语古音,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就是现在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术语叫做“阴平”和“阳平”,上声就是三声,去声就是四声,而入声已经没有了。因为随着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的入主中原,胡语和汉语相互混杂,最迟在元代,就使得北方话里的入声消失。而原来读入声的字,现在都分别读其他三声了,这就叫做“入派三声”。关于四声的基本特征,古人有诗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入声的特征就是短促,比如柳宗元最有名的那首《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就押的是入声韵,绝、灭、雪都是入声,你可以体会一下这几个字的读音。同时,这三个字在普通话里,分别是二声(平声)、四声(去声)和三声(上声),是入派三声的最形象的说明。

因为现在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了,所以现代人作诗填词,在入声字上除了死记硬背以外,没有别的办法,否则,遇到象“绝”这样的字,按照普通话,你当作平声了,其实按诗谱词谱,却是仄声,那就闹笑话了。

记忆入声字,有个简便的办法,就是我前面说过的,背诵几首押入声韵的诗词,比如杜甫的《北征》、《咏怀五百字》,这几首诗背下来,比较常用的入声字也就都记住了。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10-10 20:1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7-10-10 20: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轩辕苍龙 于 2007-10-10 17:40 发表
那个,是不是所有急促读出的汉字都是如字声?

当然不是。入声除了短促,还须“急收藏”,就是发声后,还得往回收。

何况现在普通话里没有入声了,所有的的入声的读音都发生了改变,以现在的读音是不能确定一个字是不是入声字的。

所以对于入声只有死记硬背。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1 01:2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44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