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万壑松风于2005-07-20, 19:29:40发表
我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自己比魏延更了解当时他所面临的情况,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有人认为魏延对当时情况的判断是不正确的。
魏延是一员战将,他防守汉中是刘备亲自选拔,其职责就是防御魏的进攻,诸葛亮准备北伐时,魏延已在此驻守近十个年头,说他是蜀国最了解魏国军事情况的人应该不过分吧?他所主倡的子午谷之计,我认为不是他一时头脑发热想出来的点子,而是其在汉中镇守多年的厚积薄发,其所考虑的内容很多,仅从史料记载的就涉及到敌将、动用兵力、进攻路线、所需时间、粮食问题、敌人援军等诸多因素。且从《魏略》的记载,我们知道魏延对夏侯楙的判断是准确的。
想必阁下也会承认对当时情况的了解远远无法与魏延相比,那么您又何以认为他的掌握的情报不足以支持其所建议的子午谷之计呢?要知道,除魏延对夏侯楙的判断间接被《魏略》证实,我们也找不出其他的证据来否定魏延子午谷之计的可行性。
而且,在我看来,如果没有任何切实的证据对魏计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反诘的话?那么,我认为倾向于当时具备丰富的作战经验的魏延的判断要比相信千百年后从没有作战经验的读书人的各种各样的假设要更接近当时的具体情况。
魏延突然出现在丝毫没有防备的长安城下(注意:长安不是对蜀作战的前线,蜀国又数岁寂然无声,其平时的防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应对突如其来的袭击),性无武略、贪财好色的夏侯楙会从容应对吗?长安固然是大城市,但也不要将其想象成已经深沟高垒、严阵以待的堡垒。夏侯楙逃跑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当然由于魏延的计划没能付诸实施,故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实在有限。
邓艾与魏延之计,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角度出发,击敌人于措手不及。
但两计最大的不同则在于:邓计付诸实施,得成大功,故千百年间只被当作经典,其显而易见的战果为此计划做了最好的背书;而魏计无缘实践,加之有一向谨小慎微,“奇谋为短”的诸葛亮认为其“悬危”,故千百年来读书人前仆后继争先恐后地对其诟病,何以如此?盖因此计未能付诸实施,自然不会有战果塞众人之口,以致为非议者留出了无限的空间罢了。
汗啊,为什么有人认为自己比诸葛亮更了解当时他所面临的情况,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有人认为诸葛亮对当时情况的判断是不正确的。
而且,在我看来,如果没有任何切实的证据对魏计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反诘的话?那么,我认为倾向于当时具备丰富的作战经验的诸葛亮的判断要比相信千百年后从没有作战经验的读书人的各种各样的假设要更接近当时的具体情况。
夏候是有可能弃城而逃,但只要城中有将领坚持住反击(假设已经进了城了),很快大部分的部队就会反应过来(因为长安不比小县城,再怎么说也应该有上万守军)
魏延既不是陈庆之也不是项羽,就算下了长安后真能去得到潼关?长安不要了?
邓艾与魏延之计本质上的不同是长安并非都城,曹丕也不是夏候之,夏候之逃跑了别人可以继续作战,阿斗降了蜀就没有了再战下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