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陈寿挟怨作史说辨正
性别:未知-离线 无聊酒水斋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5
编号 101930
注册 2007-1-18


发表于 2007-1-18 08:4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曹仲德 于 2006-12-3 17:11 发表
“所以说欧阳修的史书把一些重要史料删掉为人所诟病”


这里的“后人”是指谁?能不能贴贴出处,仅仅指你本人的话就不用回答了

他本人?诟病的人不少。两部新书在宋朝时就被吴缜做专著批校,《五代史纂谬》引用范质的《五代通录》和《薛史》对其提出200多条意见,今存112条,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分为三卷;另外还有清杨陆荣《五代史志疑》四卷。《新唐书纠谬》则提出意见达到460多条,大部分意见都很中肯。宋汪应辰的《唐书列传辩证》则专攻新书列传中的缺点。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也对欧史进行了批评,主要是批评欧史大幅度的削删了很多历史文献,指出尽管欧阳修希望把书修成班固那样的水平,但是削删大量诏令文献,却不想班固自己还想着尽可能多的去记载诏令文献。其实是欧阳修不喜欢四六文,一遇到诏令奏疏等四六行文的立刻削删了,实在避不开的还改写为散文——这样要么漏载历史文献,要么改变了历史文献的本来面目,这两个做法从治史来说都不可取。大家都知道尤其《旧唐书》,除后五朝外都是照抄唐朝自修的国史实录——连“今上”这字眼都出现了;后五朝由于没有实录可以参考,只能是有什么就简单整理一下就抄进去,以至于显得驳杂,而新史尽管增补了很多史料,但是削删得更多,只去钻牛角尖注重义法,这是欧阳修的大毛病。大量的文献被删除的史书在此之前只有《南·北史》,但是《南·北史》八书合一后,主要的目的是突出叙事部分,与欧阳修作史注重春秋褒贬相比有不同。例如对《宋书·武纪》的处理上把原《武纪》所载的三十一道诏诰、令等削删了二十七道,只剩下四道,突出了叙事部分,反而获得了好评。欧阳修将《旧唐书》30万字左右的本纪部分削删为9万字左右(甚至出现五帝合为一纪的极端现象),反而被批评,就是因为他只去钻牛角尖注重义法,而忽略了叙事、录文。再有就是论赞欧阳修有的干脆就是把自己的政论弄进去,有点不伦不类。还有就是欧史在记时上的毛病,省去春夏秋冬,不喜欢记载具体时间,喜欢用初、中叶这些比较含糊的字词,一年若是多次改元,总是只记录一次,这些要是没有旧史,很容易给人造成误会。

另外还一个侧面,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主要是根据旧史,尤其是唐纪部分,可见司马光本人对新史的态度。

[ 本帖最后由 无聊酒水斋 于 2007-1-18 09:04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聊酒水斋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5
编号 101930
注册 2007-1-18


发表于 2007-1-18 09:0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ukerwl 于 2006-12-3 17:23 发表
由于《旧五代史》已非原帙,残缺不全……


旧史残缺虽然不少,但是后来被人为毁改的地方似乎更多。

以武英殿本为例,曾有人对照《册府元龟》总结出“十忌”,什么忌胡、犯阙、虏等等。

在辑旧史的时候将出处都记录清楚,而且考订文字用黄签书写后粘贴在上面,四库馆臣为脑袋着想将原文改动,刊行后大家都以为这是旧史的本来面目,但是实际上是过手货。现在有辑文出处的似乎只有一种(熊氏本?)《永乐大典》已亡,《册府元龟》所载五代事二万多条,但是所用只有三、四百而已,怪不得现在很多学者都吵吵要重辑旧史。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聊酒水斋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5
编号 101930
注册 2007-1-18


发表于 2007-1-19 07:2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曹仲德 于 2007-1-18 10:20 发表


你引用的资料早过时了,这本书已经辑出来,在图书馆都上架了

俺引用的资料就是陈教授的《旧五代史》重辑的缘由和方法

不过陈教授所说的“不足之处则是清辑本主要依据的《永乐大典》已经大部分亡失”,这个遗憾怕是永远也补不上了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2 07:2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41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