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诸葛的军事能力实在是远胜司马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7 14: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06, 23:19:17发表
其实大家讨论半天,忘记了一个基本道理:所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才会有谁也占不到便宜,谁也不能轻易取胜的情况。
因此,贬低谁家都是不可取的。
比方,如果把司马懿说的才能低下,人们不禁要问,诸葛亮为何总不能取胜这样低能的对手?

不妨就拿下棋作比,我让你半边车马炮,结果下了个平手;

虽然结果不能说我赢了,但如果咱俩平手相斗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7 17: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敢问何谓“两国打一国”?东吴在东线的进攻哪次不是雷声大雨点小?

连陈寿都说了“众寡不侔,攻守异体”,这难道能算平手而斗?如果说出战都要上表请示,敢问攻孟达之时何不同样惺惺作态一番?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7 19: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涨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水经·渭水注》引诸葛亮表

这是不是抗旨?咋没拉出去剁了捏?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7 20: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拿的出手的也就这么一次了,然而所谓的“两国打一国”何在,北伐时蜀汉占了什么有利地形,又从哪看出“蜀军无论从数量上与司马的魏军差不多”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7 20: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御驾亲征,何足为奇?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

魏大将军曹真、魏明帝两个对付诸葛亮一个,你说哪个分量更重?

别的不说,打败司马懿的就有几次:

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

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司马懿、张郃、郭淮总算“高级将领”吧,不知道你觉得够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7 20: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sukerwl于2005-10-07, 20:26:47发表

QUOTE: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7, 19:45:27发表
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涨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水经·渭水注》引诸葛亮表

这是不是抗旨?咋没拉出去剁了捏?  

所以不敢有第二次了

到底是不敢出战,还是不敢“抗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7 20:4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那就拿点东东出来证明一下“司马懿因水涨攻琰营”和圣旨下达哪个在先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7 20:5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一面说不敢出战怕抗旨,一面又派万把人出去送死,这演给谁看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7 20:5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你不觉得自相矛盾吗?

能出动万人攻孟琰就说明有战场自主权,又何须千里请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7 21: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是不止一次,不过都发生在青龙二年,你还是无法自圆其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7 21: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攻孟琰也是在青龙元年,怎么又不见请示呢?

另外刚才引文有脱漏,应为:臣先遗虎步监孟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贼见桥垂成.便引兵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7 21: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这是陈寿说的,不是我篡改。

另外“以二十日出骑万人”也见于《太平御览卷七十三》,人家好意给你普及一下常识怎么这么不谦虚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7 21: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是谁意淫,你去翻翻书就知道了,总比在这空口白活强。

“攻孟琰也是在青龙元年”是笔误,所以我知错就改。既然有人能将司马文王说成司马师,难道就不许我犯点小错误?哈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7 21: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汉晋春秋》偏向蜀汉?咋不见里面还有个“晋”字呢,提到司马懿还称“宣王”云云;刘知几《史通》还将其奉为直书的典范,至少比《晋书》之类可信度高点吧。

另外我又不是比较诸葛亮和陆逊,而是和司马懿相比,司马懿的战绩在哪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7 21: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sukerwl于2005-10-07, 21:50:34发表

QUOTE: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7, 21:35:27发表
是谁意淫,你去翻翻书就知道了,总比在这空口白活强。

“攻孟琰也是在青龙元年”是笔误,所以我知错就改。既然有人能将司马文王说成司马师,难道就不许我犯点小错误?哈哈.   

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持重,以候其变。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初,蜀将姜维闻毗来,谓亮曰:“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帝弟孚书问军事,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

可见司马懿成功贯彻天子“坚壁勿与战”的旨意 而并没有与诸葛主力决战 欲与之决战才上表天子 仅有孟琰、奇兵掎亮之后两战皆非战略决战

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这句同样见于《汉晋春秋》,可见其有战场自主权。天子的诏书也不可能具体到“不要与诸葛亮主力决战,派万把人打打孟琰还是可以”的地步,既然攻其别营,难道就不怕引来诸葛亮主力?另外如何得知“坚壁勿与战”的“战”是指“战略决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7 22: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圆桌博弈家于2005-10-07, 21:57:11发表
不知“让你半边车马炮,结果下了个平手”这句话是谁说的?

呵呵,不知“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是谁说的?而裴注先有“宣王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三十馀万”之记载,又载吴大鸿胪张俨作默记,其述佐篇论亮与司马宣王书曰:“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甚至还具体提到“战士不满五万”。

人数既不占优,又无地利之便,仍然破军斩将,来去自如,我说“让你半边车马炮,结果下了个平手”还算和很客气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7 22: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魏国两线作战我不否认,不过司马懿比诸葛亮兵多的历史事实有人怎么又不愿承认呢?“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是陈寿说的,莫非也是“狗屁不通的野史”?你自己连个证据都没有,光在这空口白活,难道就“通”得很了?  

是时天下魏国十有其八,蜀汉不过一州之地,这地图上也都有,要不你再仔细看看?

最后还是那句:就请用所谓“正史”证明一下“诸葛率领蜀军无论从数量上与司马的魏军差不多”如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7 22: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sukerwl于2005-10-07, 22:11:39发表


QUOTE: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10-07, 21:59:45发表
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这句同样见于《汉晋春秋》,可见其有战场自主权。天子的诏书也不可能具体到“不要与诸葛亮主力决战,派万把人打打孟琰还是可以”的地步,既然攻其别营,难道就不怕引来诸葛亮主力?另外如何得知“坚壁勿与战”的“战”是指“战略决战”?

臣先遗虎步监孟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贼见桥垂成.便引兵退.

可见就算出动万人也是试探进攻 见诸葛主力率军建竹桥垂成便退 当然不会引来诸葛主力

因为只有“帝怒,表请决战”的时候才上表 之前攻孟琰、奇兵倚亮之后这种骚扰战并没有上表请示 可见战指战略决战

《汉晋春秋》和《晋书》都说明,“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所以能出动万人作试探性进攻。既然攻孟琰不须请示,所谓“千里请战”也只是“诈欲示威”而已。

汉晋春秋曰: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事实上哪能凭什么“长星坠营”就知道诸葛亮死了,况且司马懿也确实心有余悸,追击也没有获得什么成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7 22: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那么“奇兵掎亮”是不是与诸葛亮作战?怎么不见请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7 23: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把诸葛亮主力都打败了,还能称为“骚扰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7 23: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既有料敌必败在先,又有奇兵掎亮在后,可知是与诸葛亮主力发生战斗了;同攻孟琰一样,这次也没有事先请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8 19: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08, 17:23:20发表
哈哈,那请问,让的半边车马炮在哪里?不会是在吴国吧?难道把吴国的车马炮都忘记啦?

论人数,众寡不侔;论地利,攻守异体,这不就让了半边车马炮,又何必扯到吴国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8 19: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08, 17:27:37发表
千年没有搞清楚一个基本的情况就是:
司马懿请示的是决战,因而被明帝否决。但是并不代表不能进行非决战性的作战,比如奇兵偷袭之类的。
万骑出击就属于这类作战。当看到部分蜀军被洪水割断了与主力的联系之后,司马懿立即出动快速机动部队,准备检个便宜。但是诸葛亮也很能干,一面隔水放箭,并很快就联系上了被割断的部队。因此,司马懿马上撤回。

老兄也忘了吧,建兴九年那次“决战”被打得大败,连张郃也挂了,哪敢再来“决战”呢?

魏明帝何尝不想早日灭蜀,只不过张郃已亡,司马懿也不是对手,只好下诏做做样子罢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8 20:1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不知道又是谁建兴九年出去“决战”被打的灰头土脸,然后青龙二年才有自知之明坚壁勿与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8 20: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08, 20:09:40发表
那就很奇怪了,那半边车马炮,魏国可是要用来对付更加强大的吴国的。如果连这个前提都不知道,这棋也就不用下了吧?

老兄何必转移话题呢,跟诸葛亮下棋的是司马懿,不是东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8 20:3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不敢苟同,“众寡不侔”如何能翻译成“力量相差过大”?“攻守异体”,说的是守方有地利之势,攻方则要困难些。

司马懿在西线作战基本都有自主权,发动的几次进攻亦未见事先请示;至于军队数量,已经不止一次列过证据,如要反驳,至少请拿点实在的东东出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8 20:3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sukerwl于2005-10-08, 20:27:15发表
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

建兴九年也是以防御为主 一开始张颌欲用分兵驻守战术 而司马未采用 后在上邽之东、卤城亦采守势 张颌所谓“分为奇兵 示出其后”也是考虑到层层推进战法易失民望造成看似被动而提出 后也“登山掘营,不肯战” 可见魏对蜀的战略一贯是采守势

不错,因为打不过,所以只能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8 22: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sukerwl于2005-10-08, 21:05:49发表
街亭、陈仓之战魏大胜 亦有曹真伐蜀之事 说魏国不敢与蜀交战完全是对三国史无知的表现 既然有以上事例何来打不过之说?明帝面对蜀吴联盟且国力相差还没到能一举灭蜀的地步 当然不会对蜀死拼 有些人在三国论坛混了这么久一些简单的道理都弄不明白 还停留在个人英雄主义的可笑观念上 哈哈

建兴九年“决战”被打得只能缩回去坚壁无与战,有人磨几半天也反驳不了这点还在鼓吹自己如何有常识,哈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8 23: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实干司马于2005-10-08, 20:38:56发表
不知这种翻译从何得来。
本翻译是参照书上通译全盘抄下来的。

对蜀战争,明帝下诏多次干预,还有辛毗节度,你总不能说司马懿调兵作战的自主权与蜀国军政最高把手的诸葛亮差不多吧?我可一次都没看到后主干预过诸葛亮伐魏。

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

司马懿权力是不如诸葛亮大,但也没有必要调动全魏国的兵力才能与其抗衡,事实上,仅司马懿在西线的兵力就超过了诸葛亮。

另外,不知哪本翻译书竟然能将明显是说数量多少的“众寡不侔”明解释成“力量相差很大”?诚可怪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5-10-8 23: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sukerwl于2005-10-08, 22:59:44发表
建兴九年为什么也在防守呢?

上贴说了张颌司马都是采用的防御战术 一个分兵防守 一个是层层推进

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这只是派张颌为前锋的追击战 哪来的“决战”?

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既然要“防守”,为啥还硬碰诸葛亮主力去送死啊?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30 08:4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565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