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万壑松风于2004-08-15, 7:25:16发表
这一点有不同意见,诸葛亮的“不求闻达”出自己口,结合当时的情况看,此话应为虚说,不符实情。
诸葛亮是个有抱负的人,常自比管、乐,对于当时汉末豪强割据,民不聊生的情况,令他非常希望能够投靠明主,用自己的才能改变当时的状况。他“躬耕于野”而不出仕孙权、刘表或是其他的诸侯,只能说明他还没有碰到他所认同,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主公,并非是想永远“躬耕于野”,终老世间。
刘备三顾草庐时,诸葛亮立即抛出一篇《隆中对》,对当时的情况作了比较正确的分析,为刘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试想,如果诸葛真如其所说“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那么他何以对时局有如此的研究和思考呢?《隆中对》的出炉是需要时间的,并非突发奇想,一个仅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为念的人有什么必要对各大势力有较为深刻的分析,并制定出改变局势的对策呢?
诸葛亮并非不想“闻达于诸侯”,只是他择主有自己的标准,不轻易出仕,但一旦出山,就要有一番大作为,诸葛亮弃刘表、孙权而选择刘备,与贾诩劝张绣投曹不投袁在某种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处。
“不求闻达”与“择主甚严”并无太大矛盾;沽名钓誉虽是人之常情,却也并非尽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