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百家姓专题帖——大家都进来寻根问祖呀, 已经收录完毕,欢迎大家跟帖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16:3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寻根溯祖
1、出自伊姓。商汤有贤臣伊尹,因为在灭夏过程中功劳最大,商汤封他为尹(宰相),并封了个尊号叫"阿衡"("阿"就是"倚","衡"的意思是"维持",和气来意思就是"国家的倚靠")。后来伊尹的后代子孙就以伊尹尊号中的"衡"字命姓,称衡姓。
2、出自姬姓,是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长子伯禽封于鲁,建立鲁国,他的后代有公子衡,其子孙以祖上名字命姓,称衡姓。
3、三国时,曹操于官渡之战打败袁绍,袁绍的几个儿子又自相残杀,袁姓部分族人就逃到湖南衡山隐居避难,以居住地名为姓,改姓衡。

二、郡望堂号
【堂号】 "阿衡堂":伊尹是商朝的贤相,商汤伐桀灭夏,伊尹之功居多,汤王尊称他为"阿衡",意思是地位和商汤平衡,不敢以臣待他。
【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郡,秦、汉沿之。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南)。相当于现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三、历史名人
衡 咸:汉朝人,是当时著名学者五鹿充宗的学生,精通经史,辩才过人。后来当了王莽的讲学大夫。
衡 权:北伐战争后入伍,民国18年任陆军第一军秘书。行宪后,当选为监察院监察委员,监察院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去台湾,续任"监察委员"。
汉代有苍梧太守衡毅,学者衡胡。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16:4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资料缺)


源出于刘姓。汉代红侯刘富之后。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封同母弟刘交为楚元王。刘交有个小儿子叫刘富,先被封为休侯,后来又改封为红(今安徽萧县西的红亭)侯。其后代便称红氏。
明有红尚朱。明末有农民起义将领红军友、红娘子。

宏远
宏远是宏姓之后 历史名人有宏远泽魂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16:5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 姓氏起源
弘姓是以祖上名字为姓的姓氏。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叫弘演,是个被国君器重的能人。弘演的后世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弘"字为姓,成为弘姓。弘姓家族本来很昌盛,但到了唐代,唐朝皇族中李弘被立为太子,天下要避讳用弘字作为姓名。于是弘姓就都改为李姓。隔了好几代人后,弘姓才被恢复。后来弘姓就成了历史上的罕见姓。

二、 郡望堂号
【郡望】 太原郡: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初置,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堂号】 "纳肝堂":春秋时狄人攻卫,杀卫懿公。大夫弘演正在出使他国。听到消息后回国,寻找懿公尸体,已被狄人吃掉,只剩了一只肝。弘演将出使请况向那只肝毕恭毕敬的作了汇报,然后拿刀破开自己的肚子,将懿公的肝纳入自己腹中,说:"我来做懿公的躯体。"说完而死。

三、 历史名人
弘演: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很被国君器重。他奉命远使未归时,狄人突然攻卫,杀懿公,尽食其肉,独舍其肝。弘演归,见而号曰:"臣请为表。",因自剖其腹,先出己之五脏,然后纳懿公肝入己腹而死。后来,他成为封建社会忠君的典范。
弘恭:汉朝沛县人,宣帝时任中书令。他对朝廷规章制度很熟悉,并坚持按规章制度办事,能称其职。元帝立,与石显并得信任,委以政事,继续重用,权倾一时,公卿畏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16:5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厚氏: 禮記檀弓后木,鄭注﹕“後木,魯孝公子惠伯鞏之後。”疏引世本作“孝公生惠伯革,其后为厚氏”。


太昊孙後照之后为後氏。(後与后是两个不同的姓氏,参见后姓介绍)
十国北汉有後赞。明有後敏。


候姓,始祖叔段,郑庄公弟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17:0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 姓氏来源
1 . 出自姒姓。是夏禹的后代,相传夏后氏的后裔有的被封于侯,子孙以地为氏,称为侯氏。
2 . 直接传自黄帝至轩辕氏姬姓的后代。我国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晋国,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国。而侯氏正是出自晋国的公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晋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晋武公所杀,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而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是为侯姓。
3. 来自叔段。春秋时,郑国的叔段因要谋反的动机被哥哥庄公发觉而讨伐他,他逃到共这个地方,被称做共叔段,他死后,郑庄公赐其子孙共仲为侯氏。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将复姓改为侯姓。北魏代北鲜卑族复阳的少数民族中,有侯莫陈氏改为单姓侯氏。

二 迁徙分布  
关于侯氏的迁徙分布情况,史料不是特别的多,今天来考察有一定的难度。大体上,侯姓发源于我国山西境内,秦汉之际已遍布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宁夏等省。其中以河北的发展得最为旺盛。汉末,有侯氏后裔侯恕为北地太守,举架迁居到三水,即今天的陕西境内。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有许多新的人口加入侯姓,在河南形成一个望族。西晋末年,侯氏和其他姓氏一样因为战乱迁到南方,遍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唐代的时候,侯氏开始移居福建、广东等地。宋代以后,侯氏已遍及全国各地了。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上谷郡:战国燕时开始置郡,秦朝的时候治所在怀来东南。相当于今河北保定、易州、宣化一带。  
2 .丹徒县:秦置丹徒县,既今江苏省丹徒县。此支为上谷郡分支,其开山始祖为东汉大司徒侯霸的后代。  
3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阳。此支侯氏为北魏时鲜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后裔形成。
【堂号】
却币堂和救赵堂:这两个堂号有一个同一的来源,战国的时候,秦国要攻打赵国,赵国于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没有兵符,不能指挥军队,于是拿着金币就找到侯赢,侯赢是一位71岁的隐士,职位是魏国大梁看门人 ,家里很穷却坚决不要信陵君的金币,他给信陵君出了一计,让如姬偷来了兵符。侯赢又介绍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参与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晋国的兵马,打败了秦国,救了赵国。

四 历史名人  
1. 侯方域:今河南商丘人,清代著名文学家,曾与方以智、陈贞存慧、冒襄齐名,称为明末“四公子”。入清后入河南应试,中副榜。共诗,古文,字学韩愈、欧阳修。清孔善任的名剧《桃花扇》即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恋爱故事为题材。  
2. 侯芝:江苏上元人,清代著名女文学家,侯学诗之女。她写的许多词流传于世,其中以《再生缘》最为著名。  
3 .侯白:隋代著名幽默家。  
4. 侯谨:东汉敦煌人,少时家贫,为别人当佣人,但他非常好学,在夜间还点燃柴火在读书。朝廷屡次招他去做事,但他每次都以病推辞。后徙居山中,专心论著。曾作《矫世论 》,讽刺当时的丑恶现象。又写了《皇德论》记叙当朝史事。河西人敬称他为“侯君”。  
5 .侯叔献:抚州宣黄人,北宋时任水监丞。多次治理黄河水有功。  
6 .侯恂:河南商丘人,明代时任兵部侍郎等职,万历进士,后来朝廷中发生政变,下狱。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对于明朝留下的三品以上的官员,只用了他一个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17:0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源出姬姓,西周时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巩的封邑在郈(今山东东平县东),谥号郈惠伯。其后代称为郈氏。后来有部分郈氏简化为后氏。


一、姓氏起源  炎帝的后代共工有个儿子叫句龙黄帝时当任后土,死后被封为灶神,他的后代以后为姓。又有出自姬姓的,西周时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巩的封邑郈,谥号郈惠伯。他的后代称为郈氏,后来去右边的耳旁为后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裕政堂":明时陕西市政司参议后敏,放宽政策,采取富民政策,使人民康乐。裕政是宽、开拓、富民的政治。他为人忠厚和乐,爱民如子。深受人民爱戴。
【郡望】《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云:后氏望出东海。有二处:汉初置东海郡,在今山东省郯城县一带。另有一处为东魏及隋唐时代的东海郡,相当于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地区。
三、历史名人  后苍:西汉经学家。后能:明代人。


1、呼姓从呼延姓分离出来的,为躲避朝难。
2、汉代中原有仙家名“呼子仙”,也是一出处。
3、经查考千家姓来源,呼姓来源于匈奴族一支,原为复姓,先后延迁呼衍儿--呼衍--呼延--呼,最早宋朝时期流入中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17:0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姓氏源流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胡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併了胡子國。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周代有異姓諸侯「胡」國,在安徽阜陽縣。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胡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複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複姓,得姓于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複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複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複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複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還有兩個來源,其一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誌》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胡骨氏」(為魏獻帝之兄的姓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胡」氏。另外,據《周書.李遠傳》所載,敕勒有胡姓。

二、遷徙分佈
至於胡氏的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
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臺灣。臺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台南、臺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三、郡望堂號
【堂號】
胡氏堂號主要是"澹庵堂"。得名是由於宋朝胡詮所著的《譚安集》。
【郡望】
胡氏的郡望,在唐朝元和年間以前主要有安定、新蔡(今屬河南)兩處,以後又有弋陽(郡治在今河南潢川)定城、義陽(郡治在今河南信陽市)中州、洛陽、戶縣(今屬陝西)、河東等地。

四、歷史名人
胡姓始祖,雖然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滿文公,可謂淵源久遠。但是胡氏在早期能夠名垂史冊的,卻並不多見。能數得上的,只有春秋時期的名士胡衍。他以其大義化解蒲邑之危而名盛於世。除此之外,所知甚少。
然而到了秦漢,胡氏有極為出色的表現。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七章,稱為"秦篆"(即後來所稱的小篆);經學家胡母生,著《春秋公羊傳》。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經,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胡烈,則是一位出名的好官,他在擔任襄陽太守時,築堤灌園,曾被老百姓歌頌為"譬春之陽,如冬之日。"
唐宋時期,是胡姓人氏才華橫益、人才輩出的興盛時期。唐代時有詩人胡曾,宋代教育家胡安定,經學家胡安國,學者胡直等。宋代教育家胡安定,開創宋代理學的先聲,曾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的主張,並且把講學分經義和治事兩齋,嚴立學規,以身示範。至於胡安國,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時候,曾廢棄先秦時期最為精闢的智慧結晶"春秋三傳",將之摒諸學宮的大門之外。要不是胡安國的矢志"搶救",今天呈現在國人面前的傳統文化的內容,很可能就是兩樣了。胡安國對於整個中華文而言,可謂是功高五嶽,難怪他身後會被從祀於孔子廟,千秋萬世受人瞻仰。
元代之後,史學家胡三省,明時文學家胡應麟、胡震亨,清時經學家、地理學家胡渭,軍事家胡林翼等,也是胡氏中名垂千秋的人物。
明代在文化領域較有成就的胡姓人物有學者胡居仁、胡直,伊斯蘭教學者和經師胡登洲。明末有胡正言,擅治印、繪畫,與刻工汪楷等合作,改進了彩色套版印刷術。
近現代的胡姓名人主要有:國民黨右派首領胡漢民,著名學者胡適,病理學家、醫學教育家胡正詳,小說家胡也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耀邦。
廣東潮陽縣著名人士胡萬洲,任國民政府海陸大元帥,孫中山總統咨政。
現在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锦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17:1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源于陕西户县


根据古代取姓和分姓的原则, 户姓的一大部分应由其它字形字音相近的姓氏,因为避祸或避战乱而转来,其中有一部分应是从房姓改成。


上古"八元"之一伯虎的后人,以虎为氏。郡望:晋阳郡(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17:1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忽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忽姓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据《元史 氏族表》载:赡思丁三子忽辛、纳速刺丁四子忽先后裔有以忽为姓者。清代 张澎在《姓氏寻源》中也指出:“陕西蒲城多忽氏,当为元忽都、忽辛之后 。


上古周朝时,有个王子叫“狐”,他的后代就以狐为姓,世代相传。狐王子是 东周时国君周平王的儿子,这个记载可见于古书《通志》中的《氏族略》一篇。狐 姓在历史上也出现了不少名人,如狐卷子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名人,他口才很好, 脑子也灵,跟人对答中最能显出他的聪敏。他对国家的政治怎样才能搞好,也有深 刻独到的见解,他与魏国君主讨论国家大事的对话,在史书里有着记载。


斛姓为斛律、斛斯等复姓所改,而斛律、斛斯均为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姓氏。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17:2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胡杨
分布:江西南昌 历史名人:胡杨平清

胡同
金有胡同子善。

斛律
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姓氏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17:2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胡母
胡母(wu,阳平), 春秋时,陈国胡公满的后人公子完出奔齐国,改姓田氏,后人逐渐掌握朝政,代姜齐为田齐,齐宣王的弟弟受封于乡,其后人"远本胡公,近取母邑",以胡母为氏。八厨名士一代儒宗上联说东汉泰山人胡母班,字季友,官执金吾。与度尚、张邈、王考、刘儒、秦周、蕃响、王章并称"八厨"(厨,指能以财救人危急)。『联说西汉经学家胡母生,字子都,齐人,研究《春秋公羊传》,景帝时曾官博士。年老回齐教授,为齐地研究《春秋》的儒生所推崇。


①姓考:黄帝庶子,姞姓之裔,封于逼,后因氏。 ②世本:逼阳为晋所减,子孙因以为氏。 ③路史:晋襄公母逼氏。

怀
怀姓为战国楚国大姓,后衰落.历史上记载的有三国时吴尚书怀叙及清朝军机大臣怀塔布. 现健在据我所知有原国防科工委的怀国模中将及原南京军事学院的怀耀生少将 怀姓起源,传说较多,据史籍记载主要有四: 一、周代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代。见《中国姓氏大全》、《路史》。 二、无怀氏的后代。相传,上古中原地区有个部落叫无怀氏。那里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古代理想中的社会。据说,怀姓就是无怀氏的后人。 三、春秋时,郑国大夫受封于怀邑(今河南武陟县西南地区)。他的后代子孙,以祖上受封地名为姓。亦称怀氏。一说,怀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西周初,周武王封文王子叔虞于怀(今河南武陟县),后又改封于晋。叔虞的子孙,有的就以原封邑怀为姓,命姓为怀。 四、据《汉书.高帝纪》载,怀姓为楚国大族之一。刘邦建立汉朝后,曾下令把楚国昭、屈、景、怀、田五姓公族迁于关中。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17:2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呼延

一、寻根溯祖
1、源出于匈奴。古代匈奴族呼衍部落以部落名为姓,称呼衍氏,为古代匈奴族四大姓之一。东晋时,呼衍部落进入中原后,改为呼延氏。
2、为鲜卑族姓氏之一。
3、晋代时有稽明楚被赐姓呼延。

二、郡望分布 呼延复姓的人多在山西,其中有一支迁到陕西后就改姓呼了。 呼延复姓望族居安定、新蔡。 安定郡:汉武帝时置郡。相当于甘肃省平凉地区的一部分及宁夏西部。治所是高平,相当于现在宁夏省固原县。 新蔡郡:晋惠帝时将汝阳郡分出一部分置新蔡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地区。

三,《姓氏考略》有关于“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国改为呼延氏。”的记载。《汉书》也提及“匈奴四族有呼延氏。”呼衍,按唐颜师古注,即今天所称的鲜卑姓呼延。由此可知,呼延氏原来是匈奴族人氏,在汉代初期到中国来的,至今也有2000年的历史。至于谁是第一个改姓呼延氏的,无从考证清楚。

四、历史名人
呼延赞:宋代骁雄军使。他浑身满刺"赤心杀贼"四字,为国打仗,不计生死,敌皆畏之。淳化时官至康州团练使。有评书《黑虎传》(也叫《呼家将》)写呼延赞之子呼延丕显遭庞文陷害,其后人呼延庆后来大闹京城,报仇雪冤的故事。
呼延谟:南北朝时,前赵名臣。他大公无私,深受百姓颂扬。他在当太守时,曾亲自为一名妇女平冤,影响很大,国人传为佳话。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17:5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姓氏源流
花姓的起源,典籍记载不详,传说较多。《通志.氏族略》载:“花氏出《姓苑》,出自何氏。”《百家姓》注:花姓“系出华氏,古无花字,通作华。后专用花为花草之花,故华姓亦有改为花姓者。”清段玉载《说文解字.华注》:花字“起于北朝前此书中花字,出于后人所改。”《中国姓氏起源》载:“花姓又一支是周文王的后代。”“唐朝以前,有华姓人以其与花字通用,自改为花姓。除《述异记》载有南北朝时有女英雄花木兰外,正史上发现最早的花姓名人在唐朝。如唐代有仓部员外郎花季睦。见《通志》二九《氏族》五《平声》,还有唐代大将军花敬定等。 又,金代范用吉改花姓,其后代子孙亦称花氏。

二、郡望堂号 花姓望族居东平(山东东平县东)。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17:5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姓氏来源
华姓有两个分支,实际上只有同一个来源。一支出自夏禹的姒姓,一支则出自殷汤的子姓。 姒姓与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4400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

二、郡望堂号
汉置武陵郡,现在湖南省常德市。 据《广韵》记载:宋正考父食邑于华,后以为氏。望出武陵、平原、沛国。

三、历代名人  
华  胥——传说中伏羲的母亲   
华  佗——名敷,字元化。汉未沛国樵人。精于方药、针灸及外科手术。又仿效虎、鹿、熊、猿、鸟的动态创为“五禽戏”,用以锻炼身体。年且百岁,犹有壮容。曹操闻而召之,使常在左右。操若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愈。后 操病重,使忙专视,伦迟迟不肯奉召。操怒,使人收送佗入狱考死,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说:“此可活人”。吏怕犯法不敢受, 举火烧之,忙之医术遂不传。   
华  歆——(157-231)魏国大臣。字子鱼,平原高唐人。文帝时封安乐乡侯,明帝时任太尉,封博平侯。   
华  表——(204-275)西晋平原高唐人,字伟容。华歆子。弱冠仕魏散骑典北京时间郎,累迁尚书,封观阳伯。晋武帝泰始中,拜太子少傅,累迁太常卿、太中大夫。以老病乞骸骨。清澹退静,以苦节垂名。卒谥康。   
华  峤——(?-293)西晋史学家,平原高唐(今山东高唐)人。历任散骑常侍,典中书著作。领国子祭酒,至侍中,因不满《东观汉记》,乃撰《后汉书》97卷,文质事核,有司马迁、班固之风。永嘉乱后,书散失。    
华  察——(1497-1574)字子潜,号鸿山,生于无锡县隆亭(今东亭镇)。少时聪颖,12岁能作诗文。嘉靖五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先后任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员外郎中、翰林院修撰、掌院学士、东宫侍读,奉旨主持应天府(今南京)乡试,嘉靖十八年出使朝鲜,嘉靖二十四年弃官回家。以后他常到惠山参加碧山吟社的活动,与一班文士诗酒唱和,以不欺天、不欺君、不欺亲、不欺友、不欺民的“五不欺”自慰。费巨资在隆亭造了一座豪华住宅,“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侯门王府叹壮丽不如”,因而民间有“华太师造龙庭”的传说。   
华秋苹——(1785-1858),名文彬,字伯雅,别号借云馆主人,清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初八日生,无锡县荡口镇人。他自幼酷爱金石篆刻,苦练达20余年,作品有汉代刻玉风格,苍劲秀美。著有诗词集《诗草》、《词草》行世,他擅弹古琴,尤精琵琶,喜唱昆曲,编辑《琵琶谱》3卷,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刊行的琵琶曲谱集。他擅长草篆,以及于人物、花鸟绘画,还旁通医理,专长喉科,曾与弟文械、文桂合著《喉科秘书》4种,当时流传甚广。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17:5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寻根溯祖
出自姬姓。古代有个叫滑国的国家,是周朝的同姓国,建都于滑(今河南雎县西北),又迁都于费(今河南偃师西南),后来被晋国所灭。其后代子孙以国名命姓,称为滑姓。

二、郡望堂号
【堂号】 "跻鹊堂":跻是并驾齐驱之意,跻鹊,意思是医术与扁鹊一样好。明朝时,滑寿写的文章很有风致,尤其乐府写得好。后来学医,他参考名医张仲景、刘守真、李明三家,融合贯通,治病时手到病除,对针灸尤其在行,医学著作很多。
【郡望】
下 邳:东汉时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朝宁时又改为郡。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西北地区。
京 兆:即首都长安的直辖区。相当于现在的陕西省西安至华县一带。
安 陆:古代县名。战国时属楚国。汉时置县,属江夏郡。在今湖北省安陆县地。

三、历史名人 五代时有良吏滑言,明代有知县滑巷、名医滑寿。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17:5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还姓,主要分布于江苏。


寰启定 1941年9月生,中专文化,四川省通江县第三建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奂大琚 号圣寿子,男,现年54周岁,四川剑阁人,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18:0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环(huan) 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楚国有环列之尹(皇宫禁卫官),其后人以环为氏。郡望:淮南郡(今安徽当涂至铜陵一带)。 博士要略 太守芳声 上联说汉代人环济,曾撰《要略》十卷。下联说汉代人环余,官太守,有政声。


一、姓氏起源 宦姓起于阉宦以外的仕宦人家。由于古今姓氏书籍记载的很少,究竟源于何时何地,不得其祥。据清代《姓氏五书》载:宦姓”当取意于仕宦,不以阉宦为姓,今贵州遵义具有此 ,江苏丹阳亦多。”《姓苑》载:“宦姓,望族出东阳。”《江阴县志》载:“明朝永乐二年进士宦绩,字宗熙。” 宦姓望族居东阳(今浙江金华)、中山(河北定县)。 二、郡望分布 据《郡望百家姓》引《姓苑》所述:宦氏,望出东阳。又《姓氏五书》云:今贵州遵义县有此姓。江苏丹阳县亦多。东阳郡,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相当于今浙江省金华地区。 三、郡望堂号 【堂号】 “东阳堂”:因宦氏望出东阳。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18:0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 姓氏源流
1 源于上古。黄帝有一个大臣名为桓常,被认为他就是桓姓的始祖。
2 出自姜姓。齐国国君齐襄公的弟弟有一个儿子叫小白,在齐襄公被杀害以后,他从莒国进入齐国,成为齐国的君主,后来他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死后得到谥号为“桓”,历史上称为齐桓公。他的这一支子孙于是以桓作为自己的姓氏。
3 出自子姓。宋国有国君叫卿,他死后谥号也为“桓”,历史上称他为宋桓公。他的后代以祖上的谥号作为姓氏,形成桓姓的一支。

二 迁徙分布 桓姓的望族居住在谯郡(今天的安徽毫县)。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谯郡:东汉建元年间的时候,将沛郡分出了一部分设置了谯郡,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地区。治所在谯县,也就是今天安徽的毫县。
【堂号】 匡晋堂:晋朝桓氏有十一个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来匡扶汉室。

四 历史名人
1 桓容:字春卿。东汉时沛郡龙亢人,小的时候在长安学习,后来担任欧阳尚书,教授徒弟数百余人。光武帝的时候被拜为议郎,授太子经,累官太子少傅,后迁太常。明帝即位,因为他是皇帝的老师,所以被拜为五更,被封为关内侯,他的门徒很多都做上了公卿。
2 桓温:字元子。晋朝龙亢人。明帝的女婿。开始的时候是荆州刺史,定蜀,攻打前秦,打败姚襄,所以他的权势越来越大,升官至大司马。太和四年的时候北伐,和燕慕容打了一战,以失败告终。回到健康以后,专心于朝政的工作。废了奕帝,立了简帝。他曾经说:“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年邪。”阴谋废晋自立王朝,事情还没有成功就死去了。终年61岁。
3 桓景:东汉名人,他曾经跟随费长房学习,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们家有大灾。不过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消除灾祸:让家人将包着茱萸的绛色纱布缠在手臂上,登到高处喝菊花酒。桓景听了以后回家照办了。第二天,他回来说,家里的牛羊鸡马都死了 。费长房对他说:“畜生代替你们死了。”
4 桓谭:东汉学者,他写的文章很好,特别喜欢古文,写书写了二十九篇,取名叫《新论》
5 晋朝十一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他们辅佐汉王朝治理天下,付出了很大的贡献。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18:1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尋根溯源
(一)少皋曾孫台駘之後:台駘是少皋的曾孫,因治水有功,顓頊封他到山西汾水流域,國號黃。周初,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二)伯益之後: 伯益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賜封。後裔有封於黃國。
(三)陸終之後:一.陸終長子樊的長子南陸公,食采江夏,賜姓為黃。二.陸終次子惠連受封於黃國,以國為氏。
(四)仲衍之後:陸終長子樊被夏禹封於昆吾。昆吾君隱於夏末去其封地,居古岳州,生子高。商中宗子太戊時高為車正,號曰仲衍,伊尹嘉其賢,以孫女妻之,是為開姓始祖。至十三世石妣姬氏,周賜姓黃。

二.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金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与此同时,黄姓已同胡、林、陈、郑、丘、何、曾等八族迁入闽(福建),成为后来入闽的"八大姓氏"之一。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黄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望族。宋代有黄潜善,其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北宋末,金兵功入开封,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黄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蛋等少数民族。唐代以前黄氏已在岭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扎根。其中,为蛋民者,居于广州沙南;迁到广西黄洞者,叫黄洞蛮,大多为壮族;融入瑶族者,分布相当广泛,居于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的许多县、乡,以广西居多,上海浦东也黄姓也很旺!

三.郡望堂號
(一)郡望
江陵郡:西漢舊族,為黃尚之族所建,唐初已廢。
江夏郡:興於漢之世,為黃香之族所建,今為全球黃姓郡望。
會稽郡:興於東漢之世,為黃昌之後所建,唐初已廢。
零陵郡:興於三國吳之世,為黃蓋之族所建,唐初已廢。
巴東郡:興於三國蜀之世,為黃權之後所建,唐初已廢。
西 郡:興於三國魏之世,為酒泉黃衍之後所建,西魏時廢。
晉安郡(南安郡):晉安郡興於西晉之世;南安郡興於唐之世,為黃元方之後所建,宋初已廢。
洛陽郡:興於南北朝東魏之世,為江夏分支,隋初已廢。
濮陽郡:興於唐之世,宋初已廢。
東陽郡:興於唐之世,為黃苾之後所建,宋初已廢。
松陽郡(縉雲郡):興於唐之世,宋初已廢。
(二)堂號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黄姓堂号还有"思敬"、"逸敦"、"敦睦"、"炽昌"等。"炽昌堂"以黄峭山公外八句诗末"炽昌"二字为名。

四 歷史名人
黃歇:《史記》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黃氏。游學博聞,事楚頃襄王。
黃霸:《漢書》黃霸字次公,淮陽陽夏人也,以豪傑役使徙雲陵。
黃蓋:《三國志吳書》黃蓋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故南陽太守黃子廉之後也
黃權:《三國志蜀書》黃權字公衡,巴西閬中人也。
黃巢:《舊唐書》黃巢,曹州冤句人,唐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
黄宗羲: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所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中国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想专著,开辟了清代史学研究的风气,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黄 慎:清代画家。善画人物,兼工花鸟、山水。为"扬州八怪"之一。
黄庭坚:北宋文学家。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黄道婆:元初女纺织家。在海南岛居住了三十多年,学习了黎族民间的纺织技术并加以改进和发明,晚年反归故里,传授纺织技术。
黄飞鸿:黄飞鸿(1847-1924),南海西樵禄舟村人,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
黄克诚: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偶的本家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18:1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出自子姓,以字为氏,春秋时宋戴公的儿子名充石,字皇父,其后人以皇父为氏,有的以皇为氏。郡望:吴郡。 叱石有成羊术 说礼加散骑名 上联说西汉丹溪人皇初平,相传十五岁去放羊时,遇见一个道士,把他领进金华山一座石室中,住了四十多年,得道术。哥哥找到他,问羊在哪里,他叱石成羊,得数万头。下联说南朝梁吴郡人皇侃,少年时好学,跟从会稽人贺场学习。初为国子助教,听讲者常有数百人,撰《礼记讲疏》上奏皇帝,得进秘阁,加员外散骑侍郎。著有《论语义》、《礼记义》。


回族姓氏


自古以来,回姓的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1、古有火正(管火的官)名叫回禄,其后裔就以“回”为姓;
2、上古尧时,有贤臣名叫吴回,他的子孙均以回为姓;
3、新疆大学出版的《中国回族姓氏溯源》中说“回族的回姓,取自回回名字的族称”故有“回回姓回”之说。
4、元朝有方回,其后人也姓回。
5、元朝有西域实喇人伊斯玛音,姓回回。
6、山东曹州有一村,多数人姓回。据其说:元顺帝被明打败北逃,时有先祖张万楼亲率精兵护驾至北都,辞驾南回,帝念其有功,故赐姓为回,
7、元朝末年,张士诚兵败被徐达、常遇春追至北方,无处可逃,便投河身亡。张有子三人,坟尸隐居,兄弟三人分别改姓为“回、翟、常”。
8、明朝“靖难之役”燕王夺得帝位。因保惠帝抗击燕王的常遇春、胡大海、徐达等五十一家大臣,均被难遭祸,并殃及九族。时有常姓有德公为避难,率子北上。其三个儿子分别改姓回、翟、常。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18:2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皇甫

一、寻根溯祖
1、出自西周。西周太师(高级武官)皇甫的后代以"皇甫"为姓,称皇甫氏。
2、出自子姓,是春秋时宋国公族的后代。西周后期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宋武公时任司徒。当时有长狄鄋瞒部落进攻宋国,皇父领军反击,打退了长狄任,但皇父和两个儿子也不幸战死沙场。后来皇父的孙子南雍陲以祖父的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其六世孙皇父孟子,生子皇父遇。秦国灭宋时,皇父遇逃至鲁国。西汉中期,皇父遇嫡系子孙皇父鸾,自鲁迁居陕西茂盛陵,把姓氏中的"父"字改为"甫"字(古代二字同音通用),遂成皇甫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威远堂":后汉时有皇甫规,用兵很有韬略。羌人侵犯陇西,皇甫规打报告要求由自己率兵抵抗。梁冀忌妒他,他只好借口有病回家,几乎被梁冀陷害而死。他在家中用《诗经》、《礼记》教学生,当时都称他贤人。梁冀死后,朝廷把他召回,拜泰山太守。因为他过去征服西羌有功,又拜他为渡辽将军,在职数年,东北边疆畏威服德,又升尚书,迁弘农太守,转护羌都尉。
【郡望】 皇甫复姓望族居安定(今甘肃因原)、京兆。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为汉代"三辅之首。相当于现在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皇甫冉:唐朝天宝时状元。性聪敏,十岁即能文,张九龄呼为小友。与弟曾皆负诗名。著有《皇甫冉集》。
皇甫涍:明代诗人。好学工诗,与兄沖及弟汸、濂,皆有才名,时称皇甫四杰。官至浙江按察佥事。其后同里人张凤翼、燕翼、献翼并负才名,吴人因有"前有四杰,后有三张"之语。
皇甫嵩:东汉太尉。少好诗书,习弓马,灵帝时任北地太守,领冀州牧,拜太尉,封槐里侯,时号名将。
晋代有文史学家皇甫谧,唐代有宰相皇甫鎛、文学家皇甫湜,宋代有名医皇甫坦、马步军军都头皇甫继明。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18:2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寻根溯祖
1、源于黄帝的后代。远古时,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有个儿子叫陆终,陆终的第二子叫惠连,其子孙便以祖上的名字"惠"命姓,称惠姓。  
2、出自姬姓。周朝时,有个君主叫姬阆,称号惠王,其后代子孙以祖上的谥号为姓,称为惠姓。周朝惠王后因忌讳改念XI音.根据民间传说和有关料佐证,清朝年间,惠氏还增加过新的血液,这就是当时满族旗人改姓惠。如富察氏——道光年间官拜陕甘总督的惠吉,满洲镶黄旗人;同治年间的广西提督惠庆,出身于正黄旗。此外,瓜尔佳氏、萨尔图克氏等也改成了惠姓。(这一点与民传说的惠姓人与富(音)不通婚互相印证。)

二、郡望堂号
【堂号】 "景言堂":宋朝时,常熟知县惠畴,勉励农民勤于农事,发动人民学文化,表扬奖励好人,惩罚坏人,把地方治理地很好。他建了一座阁子,丞相在上面题上"景言"两个字作为对他的旌表。
【郡望】
琅玡郡:秦始皇时置。相当于现在山东省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
扶 风:汉武帝时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

三、历史名人
惠士奇:清代人。他的父亲惠周惕、他和他的儿子惠栋,三世都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惠士奇康熙年间中进士,任广东学政,以经学倡导,士风大振。因病辞官后,在家研究经史,晚年尤精于经。古音古字,皆分别注疏,援引诸史百家之文,以为佐证。著有《易说》、《春秋说》、《琴笛理数考》。
惠 生:后魏高僧。孝明帝时,奉太后命与敦煌人宋云往西域求典,遂至印度而还,得大乘经典一百七十部,著有《使西域记》。
战国时有哲学家惠施,宋代有太常博士惠直、高僧惠勤,元代有学者惠希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20:0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魂炳杰 教授。男,1941年出生。河北人。民革党员。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现任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主任教授,民革中央委员,辽宁省副主任委员,锦州市主任委员,辽宁省政协委员,锦州市政协副主席。主要业绩:从事神经外科专业,是辽西地区第一个神经外科的组建者和创始人之一、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卫生系列高级技术资格评委。1970年始担负着辽西地区、河北及内蒙古地区各大医院神经外科的会诊、讲学、抢救、手术等项工作,在神经外科临床和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较深造诣。先后主持开展了各种复杂的颅脑损伤、颅内各部位肿瘤、先天性颅脑畸型、各部位脊髓肿瘤、各种脑积水、脑血管畸型、脑动脉瘤、脑出血和缺血性血管病、三叉神经痛及显微神经外科等手术。近年来,主持开展了经蝶垂体瘤切除术、海绵窦瘘球囊栓塞术、改良高血压脑出血的钻孔溶吸术、颈椎病推板开门减压术等。为辽西地区等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多年多次受奖,被评为市、医院先进个人。主持并参加省科委"BMP/BMG修复儿童颅骨大面积缺损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和"颈动脉注射化学药物治疗脑胶质瘤"等两项科研课题,获省级科技成果奖。曾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鞍隔脑膜瘤》等均在国内为最先报道,被收录在《神经外科学》中作参考文献。业绩先后被收录在《当代中国科学家、发明家大辞典》、《2000中国风·杰出人物特集》、《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改革丛书》等辞书中。


①姓考:夏时缗侯国,少昊之裔,后因以为氏。 ②国语贾连注:有仍之姓。 ③千家姓:济南族。


现为汉族姓氏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20:1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族中的火姓,出自波斯语的回回名“火者”,原意为显著和富有,后来演变为尊贵、学者、圣高等多种含意,故采用此回回名者颇多。在中国,回族的火姓元明时大多在南京、扬州,明以后又迁到了湖南、湖北等地。湖南的“金陵十姓”中便有火姓。火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浙及湖南、湖北地区。


货耀明 男,汉族,岳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岳阳市四化建公司子弟学校中学一级教师。1985年毕业于湖南师大地理系。多年担任班主任。多次被评为公司先进工作者、工会积极分子、教研活动积极分子,参加教学竞赛,两次在岳阳市获三等奖。有三篇教研论文分别获市教科所优秀论文三等奖。1989年,被岳阳市教委授予青年德育能手光荣称号。1991年被评为岳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现为汉族姓氏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20:1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鄗 强 1968年5月生,曾用名凡夫,山东济宁人,1993年7月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任济宁市汽车运输公司汽车维修技师。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收藏协会会员、华夏收藏家协会会员、济宁市集邮协会会员、《任城收藏》主编。


起源古老,传说远古时期,帝尧时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
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中的“和”为姓。因此“和”姓是以官名为姓的。
春秋楚国卞和发现了和氏璧,于是卞和的后代都以次为荣,于是都以“和”为姓。
拒魏书官氏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
通志氏族略:羲和,尧时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此为氏;晋有和徂父,汉有和武;又后魏有和素氏,改为和氏,五代有和凝。


上古五帝中的少昊相传是黄帝的己姓子孙,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20:1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寻根溯祖
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后代。周文王第八子,周武王的弟弟叔处,是武王的同母兄弟。武王临朝执政后,封叔处于霍(今山西省临汾地区的霍州市),建立了霍国,人称霍叔。周武王灭商后,既想让商代的贵族得到安居,但又提防他们叛乱,就将商代的一部分贵族迁居到山东、山西一带,并封自己的亲族到那里,以便监督,霍叔就负有这种责任。当时霍叔、管叔、蔡叔共同负责监督之责,被称为"三监"。到周成王时,霍叔随同管叔和蔡叔勾结武庚叛乱,失败后被废为庶人,由他的儿子继任霍君。霍国于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灭掉。霍君的后人遂以原国名为姓,称霍姓。

二、郡望分布
太原郡: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河东郡:秦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蜀 郡:秦国灭古蜀国后,置蜀郡。相当于现在四川省成都及温江地区。

三、历史名人
霍去病:西汉名将,是卫青的外甥。官至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后任大司马。他先后六次出击匈奴,解除了西汉初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汉武帝曾要为他建造府第,他拒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病故时,年仅24岁,武帝为了显示他的战功,给他修筑了一座好似祁连山形状的大坟墓。
霍 光:西汉政治家,为霍去病之弟。武帝时,任奉车都尉,与桑弘羊等同受遗诏,立昭帝为嗣,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封博陆侯。昭帝死,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不久废,又迎立宣帝。前后执政二十年,从未有过错。甘露中,帝思股肱之美,图开麒麟阁,霍光居首位。
霍 韬:明代礼部尚书。学博才高,多所建树,颇涉国家大计,著有《渭厓集》、《西汉笔评》等。
霍元瞻:明代画家,善山水,有《秋山图》等佳作传世。
霍东阁:霍元甲之次子。幼年爱好武艺。清宣统一年(1909年)霍元甲在上海死后,与叔父霍元卿前往上海,经营精武体育总会。后赴南洋筹办精武体育组织。在巴达维亚城、巨港、芝利昆、三宝垄、梭罗(苏腊卡尔塔)、万隆、北加浪等地成立精武分会。他除精通武术外,还喜吟诗、作画、书法,同时又钻研医学,挂牌行医。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20:2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伋”姓,现分布于安徽和县境内,人数极为稀少(约几十户)。伋字唯一出处是《孟子》第一页,“孟柯,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孔子之孙,孔伋。


相传黄帝有个儿子叫伯,赐姓姞。后来有部分改为吉姓。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20:2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 姓氏起源
1、 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极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极氏。一说极乡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史称极氏正宗。至于极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前11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极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极氏或陕西极氏。
2、 出自复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极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极氏中可能就有源自极骨氏这一支的。
3、 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南蛮有极、杨、刘三姓。

二、 迁徙分布始于商末的极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 就是到了宋代,极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极姓南迁,也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了极姓人家。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极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总之,历史上极姓着实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晒书堂”:晋朝时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阳下晒,以防发霉或虫蛀。极隆为桓温南蛮参军,他脱了衣服,跑到太阳下摩着肚皮晒太阳。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晒书啊!--我的书都在肚子里。”
【郡望】太原郡 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四、 历史名人
极洪伟:句容(今属江苏)人,宋代画家,他所作的道释、人马,笔墨清劲,善于设色,一生努力进取,其愈后,名气也愈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20:3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 姓氏源流
彭祖的后代在商代做伯爵,他的后代有被封在暨的,在今天的江苏省江阳县东莫乡城,也有说法在常熟县的。他的后代子孙于是就以封地暨为姓,形成暨姓。

二 郡望堂号
【郡望】
1 余杭:本来是秦朝的会稽郡所管辖的余杭县。东汉的时候又隶属于吴郡。南朝陈在此设置钱唐郡,隋朝的时候改名为余杭郡。在今天的浙江省境内。
2 渤海郡:西汉时期设置。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一带。
【堂号】 关内堂、旌孝堂:晋朝时期的暨逊,被封在关内,称为关内侯。他很孝敬父母,于是朝廷为了表扬他的孝行,在他的门前立了一块牌坊旌,所以又叫做“旌孝堂”。

三 历史名人
1 暨陶:北宋元丰状元,崇安人,擅长于音律,他的赋很有名,在朝廷任奉议郎。
2 暨逊:晋代广昌长,字茂言,余杭人。以孝行闻名,被封为关内侯。朝廷为了表扬他的孝行,在他的门前立了一块牌坊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8 20:3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寻根溯祖
1、以国命姓。相传唐尧的后代,在西周时有被封在冀国(今山西河津县一带)的,后来,冀国被虞国所灭,冀国的公族后代遂以原国名命姓,称冀姓。
2、出自姬姓。春秋时期,晋献公灭掉了虞国,冀遂成晋邑。后来晋国大夫郤芮因迎立晋惠公有功,被封于冀,世称冀芮。他的子孙以封邑命姓,称冀姓。

二、郡望堂号
【堂号】 "革弊堂":革弊意思就是革除不好的政策法令。明朝时冀绮任户部主事,后来又任应天府府尹,后改为京兆尹。他在为官期间,先到民间了解情况,凡是不利于民的政令都全部革除。
【郡望】 冀氏望出渤海郡。有两处: 一是西汉时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一带。一是唐代东北靺鞨族等建立渤海郡国,相当于现在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

三、历史名人
冀如锡:清代刑部主事。以进士授刑部主事,康熙年间升为监察院左都御史,以所谏多切中时弊闻名。他殚心研究理学,以躬行实践为务。晚年尤爱钻研《周易》,学以致用,持己接物。通过象征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人事的变化;以阴阳二气的交感作用为产生万物的本源。这是我国古代有哲学思想的占卜术。
冀 俊:北周骠骑大将军。为人沉着谨慎,善隶书,特工模写。当时文帝常令他模仿魏帝的书法,写成敕书,与真无异。历任襄乐郡守,迁湖州刺史,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昌乐侯。清正廉洁,所历颇有政绩。
冀禹锡:金代进士。幼时聪慧,工诗善画,弱冠时即在太学有声望。
冀元亨:明代学者。正德举人,从学于王守仁,为濂溪书院主讲。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5 03:3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7863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