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说说桓大司马的几条.
八旗兵速度堕落之快超出人们的想象,清初武功再强强不过唐朝万国衣冠拜冕旒,一旅之师灭人之国,使名王衅鼓,被尊为天可汗;文治更是不值一提,什么“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什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大规模的文字狱,什么南山案,明史案,这样的带有浓重游牧民族气息的部族制国家有什么好夸耀的?还“大清”呢,在东北打俄国一支小小的探险队都辛苦成那样,又什么好夸耀的?
堕落一词是不是承认了他曾经的强大,屹立世界东方,仅说的清初,你虽然举出了清朝的弊政,那他是否是当时(清初)的一个强国呢,当时是不是屹立世界东方,若不是,那当时哪国是强国。
至于随落,以及被列强瓜分,是其一过,但是不能否定当初的强大。
清的版图比唐不过是多了个不毛之地西藏而已。而唐朝在西北、蒙古高原、西伯利亚、东北控制的地方可比啥满清要大得多。而且清朝得到的所谓版图又在它手里失去了,等到清朝灭亡的时候再算算面积,还有唐朝大没有了
文中是奠定一词,奠定是何意,至于拿唐来比,为何不拿元来比呢,本文仅说清朝,应该不涉及其与其它朝代相比的问题吧。中国现代的版土确实是在清基础上形成的,至于共产党拿枪打下来,这是武力与理由的关系,我不仅有武力我还有理由。至于后来的割地赔款,也是清朝一过。
防汉如防贼,也叫民族统一?只保大清,不保中国;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你想做大清的子民人家还没得给你做呢,你想自称奴才人家还不让呢,满洲人才能那么自称,汉人只能自称”臣“的说,这就是鲁迅所谓奴才还没做稳的年代
防汉(防贼?)是因为他们自信内不足,不过清朝官员基本上是满汉各一。我问过清朝没有奴才制,又有人说奴才仅是一个翻译问题,桓大司马如何看。清朝确实是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民族走向融合,虽然满人防汉,也不能抹杀掉满汉融合,各民族的融合。
纯属搞笑
关于创立满州文字一块,我也觉得有点新鲜,即然外国人通过满文翻译中国经典,当时也没翻译几本,没有多少作用,毕竟当时的交流不多。但为一个民族创立文字,确实是一功,只是论不上十大,有凑数之嫌。
书盛于乾隆,亦亡于乾隆。说乾隆编四库全书功劳很大我没意见,但篡改、销毁的古书又岂在少数?不但反清的不能留存,连反金的都销毁了不少。虽说有功,但功过相侔。
功过相侔的侔字是什么意思?小弟读书少了,修书一事,根据阎的说应该是保存了一些孤本,有功,灭书是其一过,基本同总吧。
这大部分是奴役百姓、横征暴敛完成的,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这都值得夸耀的话,那胡亥修阿房宫、汉武修建章宫、汉成帝大造甘泉宫、石虎建兽苑、隋炀帝兴建江都、东都,岂不都成了大大有功之人?
园林所带来的艺术价值只是一个副产品,大兴土木又于国家的转衰关系甚密,所以同意大司马。
不错,中国人才非常多,如果不是满清统治,贡献的人才会更多。
即以我比较了解的诗歌而论,明朝经过台阁体、前后七子、公安、竟陵等派的百家争鸣,到明末已经具备了出现大师的条件,清诗最著名的大宗匠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孳,实质上都是明人,明遗民顾炎武、归庄、王夫之、陈恭尹、屈大均等人的诗作也常被算作清诗,所以清诗能有那么辉煌的成就,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摘前朝的桃子
这点比较有理,不过你如果那条似乎~~~~,要假设历史怕不容易。
其实这一条说的应该是生活在清代的一批杰出人物,不光文学,如曾、左、努尔哈赤(不知他是明还是清人,)、曹雪芹等,当然,在这一点上,清不如明。
原来西方殖民者没瓜分中国是因为中国人多,受教。印第安人多不多?只要给他们点带天花病毒的地毯,用得着自己动手么?人多根本不是不被瓜分的理由。中国之所以没被瓜分,是因为以往几千年历史仁人志士留下的精神激励了晚清的一代一代人,造就了中国的脊梁!
人口的激增在一定程序上反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这一点算不算优势呢,在教科书上说义和团事件是外国人看到了不能直接瓜分掉中国,而转向寻找代理人。义和团是可真正是个民间的运动,至少反映了民众对列强的看法,人口不是一点功劳没有吧,
貌似清朝早期是不准汉人去东北的吧?那可是它们的”龙兴“之地哈。掠夺内地的资源开发了东北,有什么可吹的?
确实不让汉人入东北,还有其它二北呢,文中说的几点内容可有错误,没有错,那只能证明没用汉人,这三北也开发了。
啧啧啧,圆明园怎么就没保护好呢?
本末倒置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你提到了圆明园,还说了本未倒置,北京城与圆明园哪个是本哪个是末,是不是与修建园林那条你的说法有点冲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