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4-10 21:01 发表
明朝的政治制度还是有问题的。
裁撤宰相,皇帝亲自领导六部,这实在是很搞笑的。
当然清朝的制度只能用变态来形容了。居然连六部都不管事了,全凭皇帝和几个秘书在那里胡搞。
制度缺陷那朝那代都有,北宋的叠加式宰相也未必就有多好
明朝废宰相,也要分开来看。制度架构的作用其实很有些,遇到孝武这样的设宰相
还不跟没设一样。太祖成祖的时候确实是直接领带六部。等到了后来有了内阁未尝
不是六个宰相。明朝的基本制度可以说是 文官监督皇帝或者替皇帝管理国家 太监
监督文官 皇帝任命太监 三者不可偏废任何一个 当文人与太监勾结时,这种平衡就
打破了,太监的监督职能基本等同于丧失,皇帝这种虚君的存在=没有,他根本无法
通过太监来制约官员。例如张居正。
文人内部原本就有所谓“清浊”之分,当清流的力量过分坐大时,后面的事情可想而
知。例如东林党。
无论是刘瑾还是魏忠贤得势真真靠的都是身后的一大批文官。张居正想当一个真宰
相也是靠和冯保配合,弘治中兴正人贤士能进朝堂内廷有一个怀恩也是起了很大的
作用的。
但是明朝有一个好处就是给事中御史还保留着很大的权力,而且皇帝也基本上也不
杀这些人。基本算是无论他们说了什么。像海瑞那样敢骂嘉靖皇帝“天下人不值陛下
久已!”也没怎么样,反倒官越当越大。海瑞说的还不算是最激烈的,直接骂万历桀
纣"即令逢干剖心,皋夔进谏",这个就太过了。骂正德也有很多比较过的。基本上最
多也就廷杖贬官。像“大礼议”“争国本”就不说了。满清的最大问题其实倒不是说它制
度上有多么集权,关键的就是没有这帮人了。
武帝问司录校尉刘毅曰:“朕可方汉之何帝?卿实言之。”毅曰:“桓、灵似陛下耳。”武帝曰:“朕何至于此?”毅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今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這種對話在清代以前都不少見的吧。清代以后就基本没有了,少数的几个结果不是凌迟就是斩首,杜车别的文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可以看看
明代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财政税收,万历冒着被官员骂成是昏君,收矿税海关税,却不加收农税 (只加了一个辽饷)。比起崇祯一味的加三饷
好太多了。所以小冰河期从万历二十几年开始直到崇祯年间才爆发了比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