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7 10:54 发表
节度使之设,跟武后倒颇有关系。高宗一朝名将,被武后杀了一大把,胡人势力渐强,所以只好设藩镇以备之。
--------
节度大使的设置是因为 唐王朝在太宗,高宗朝一轮扩张后,广袤的帝国领土和周边的游牧民族接壤,北面有东突厥,东北是契丹,西面是最难对付的吐蕃。
府兵制+少量的边境职业军队难以应付游牧民族突如其来的大规模攻击,从军队的指挥、调动到后勤的补给,原有的防御体系反应速度和应对效果极其的不理想。在武后统治的后期,契丹人以及随后的东突厥先后三次由河北侵入;政府应对无力,最后一次甚至发动了3支大军,人数达到了可观的45万,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黯然写道:默啜还漠北,拥兵四十万,据地万里,西北诸夷皆附之,甚有轻中国之心。"(《资治通鉴》卷二○六)
所以才有了节度大使的出现,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唐睿宗任命薛讷为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始有节度使的称号。玄宗天宝初,沿边有九节度使,一经略使。授职时赐给双旌双节,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之各州刺史(郡守)均为其下属,本身并兼任驻在州之刺史,它把地方上所有的权力都集于一人之手,到了玄宗的后期,地方官员的任命,例如刺史,节度使的意愿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样一来边境防御的问题大体上解决了,但是藩镇的后果很严重
[ 本帖最后由 晕菜 于 2011-8-23 22:00 编辑 ]